射杀张郃的祁山之战
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命中都护李严统理汉中留府事务,他本人亲自率领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蜀军用木牛运输军用物资,直接进击祁山(今甘肃西和东北之山)并将该城包围;诸葛亮还招致鲜卑族人头领轲比能助战,轲比能在北地郡石城(今陕西富平、耀县一带)远远策应蜀军。魏明帝曹叡命大将军司马懿代替病重离世的曹真驻守长安,统领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抵御蜀军。这是诸葛亮第二次自祁山线路进军,是他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交锋。
《资治通鉴﹒魏纪四》《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其引注中记述,司马懿根据诸葛亮的行军路线,命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与自己一同守御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其余部队全部出动,往西援救祁山。张郃打算分出部分兵力驻守在雍县(今陕西凤翔)、郿县,这两地在祁山东部,是蜀军在关中可能的出口,张郃是想在此分兵驻守,司马懿说:“如果前面的部队能够独立抵挡敌军,将军的意见就对了;如果前面的部队不能抵挡敌军,我军却分为前后两部分,这就要重复楚国三军被黥布击溃的事情了。”司马懿借用楚汉争夺时的战争案例,婉转地向张郃表达了要集中兵力对付蜀军的作战意图,于是张郃部队也向西到达了祁山。
诸葛亮分出一支部队留下来包围进攻祁山,他亲自率领大军到上邽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等在半道截击诸葛亮,诸葛亮击败他们,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与司马懿在上邽以东相遇。司马懿收兵据险防守,两军不得交战,诸葛亮只好率军后退。司马懿尾随诸葛亮之后到达卤城(今甘肃天水、礼县之间)。张郃进谏说:“诸葛亮这次远来迎战我军,求战不得,认为我军利在守御,预料我们是想以持久之计获胜。我们可以在这里驻军,然后分出一支奇兵,从他们的后面包抄进攻,不应当尾随追击。现在诸葛亮孤军深入,粮食又少,坚持不下去就要撤离了。”张郃的意见显然是大胆出击,以攻为守,出奇制胜的方案,魏军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在上邽、祁山两地有所防守的前提下,另外分出一支后方包抄攻击部队,两面夹击,使对方首尾受敌,应该是能获得战场上很大的主动权,张郃还想利用蜀军粮草不济的实际情况,逼使他们早日撤离退归。但司马懿没有听从张郃的意见,有意尾随蜀军,看着已经赶上了,又上山扎营,不肯与对方交战。
另据其他史料,祁山城中被蜀军围困的魏军部将贾栩(又作贾嗣)、魏平多次请求司马懿出战,对其说:“您畏蜀如虎,不怕被天下人取笑!”其他将领们也纷纷请求出战,司马懿对此很忧虑。蜀军中有一支部队号称“无当军”,言其将士精勇无人能当,这次被安排驻军城南包围祁山,五月中旬,司马懿让张郃领兵攻击蜀监军何平带领的无当军,他亲自据中路与诸葛亮正面对峙。诸葛亮则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败魏军,俘获了魏军三千人马,黑色铁甲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这应该是蜀军不小的胜利,司马懿退军保卫大营。
六月,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军。《三国志﹒张郃传》《御览》291卷引《汉末传》上记述,当时司马懿命令张郃领军追击,张郃说:“兵法上说,围城要给敌人留下出口,返回的敌军不要追赶。”应该是不愿意追赶吧,司马懿不接受他的建议,张郃不得已而追击,进兵到木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五十公里处的关隘,又称青封)与诸葛亮交战,蜀军削掉前面路边大树皮,上面写上“张郃死此树下。”并预先占居夹着道路的两边高地,埋伏下几千弓弩手等待,张郃经过时万箭齐发,他右膝中箭而死。
这次祁山交战,诸葛亮虽然没有获得攻城略地的实际战果,但却可以算作不错的战场胜利。蜀汉军队在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迎战更为强大的魏军,交战半年而没有失败和损失,反而在祁山周边大败魏军,俘获敌军数千人,夺得不少军用物资,还收割了当地的麦子以补充军用;尤为显著的战绩是,在退军途中杀死了魏国名将张郃。史书上说,张郃用兵善于机变,能根据地形安营布阵,在关西战场作战多年,许多蜀国大将都忌惮他。应该说,对付蜀军的进攻,大将张郃可能有他自己的一套安排部署,他一开始提出自己驻守雍县、郿县,多半是为了摆脱司马懿的约束;后来提出分兵包抄蜀军后方的意见,没有被司马懿采纳,他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奉命追赶蜀军,遭到蜀军暗算的。蜀国这次射杀张郃,除掉了北伐曹魏的一大隐患。
大将军司马懿是这次魏国参战军队的主帅,这是他与诸葛亮在战场上的首次交手。司马懿聚敛部队而不能大胆组织出击,掌握优势兵力而不敢分兵包抄敌军,亦步亦趋地追随敌人而不能出奇制胜,祁山解围时反被蜀军打败,损失惨重,在与诸葛亮的正面交手中屡显下风。宋元之际的史家胡三省说:“司马懿其实是恐惧诸葛亮的,同时又觉得张郃与蜀军多次交战,在关西很有名望,所以不愿意听从他的意见。”司马懿对张郃有统帅指挥权,但从他否决张郃关于驻守雍县、郿县意见时极不正常的客气态度看,从他派张郃进攻蜀国无当军,其后又强令张郃追击蜀军的多次特意安排看,司马懿这次被调防到关西战场上作统帅时,对张郃应该是心存芥蒂的。司马懿的怯敌畏战心理及魏军主将间的矛盾隔阂被诸葛亮借势利用,取得了这次祁山交手的战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