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建立蒙古国以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然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军队, 三次攻打越南,却都铩羽而归,丢尽了脸面。反观明成祖朱棣的军队,不到一年时间便平定越南全境。为什么二者有这么大的差别?笔者将从作战目的、作战时机、作战部署、作战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越南地图
01 作战目的
为了避开南宋的主力防线,从西南方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1252年,忽必烈奉命率军10万进攻大理,两年后,蒙古军队占领大理全境。而此时的越南(时称安南),还是一个独立王国,并没有向蒙古称臣纳贡。为了进一步开疆拓土,同时收紧对南宋的包围圈,嗜血的蒙古弯刀指向了越南。颇有几分胆色的越南人,并没有在强大的铁骑威胁下屈服,居然扣押了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派出的2名使臣。对于“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越南,蒙古决定下手了。
南宋灭亡以后,蒙古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进攻越南的战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吞并越南,将其纳入元朝的行政版图。
蒙古骑兵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攻打越南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越南从表面上是半臣服于明朝的。明太祖朱棣即位以后,1403年,越南国内篡夺陈氏王朝权位的胡汉苍(原姓黎)派使者到京祝贺,请求册封王位。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朱棣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越南陈氏旧臣裴伯耆和前国王陈日亘之孙——陈天平的出现,改变了朱棣的看法。在两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煽情下,朱棣核实情况以后,决定帮陈天平复国。
永乐大帝朱棣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遣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两人,率领5000人的部队护送陈天平回国。 当他们刚入鸡陵关没多久,越南伏兵四出,突入明军队伍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败退,陈天平被杀。于是,永乐皇帝朱棣勃然大怒,吼道: “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明史·列传·卷二百零九》)
简言之,永乐皇帝觉得受到了越南人的愚弄,是可忍孰不可忍!从作战目的来看,明朝出师有名,是为了匡扶正义,更容易得到越南陈氏旧臣和当地百姓的支持。明朝军队攻入越南以后,“士民上书陈黎氏罪恶,日以百数”,便是明证。
明朝军队
02 作战时机
越南位居南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湿度大,山高林密,旱季和雨季分明。一般来讲,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因此,如果要对越用兵,必须选择在旱季进行,不然的话,雨季时的湿热和瘟疫会让北方来的军队,吃尽苦头。
从作战时机的选择来看,蒙古和明朝都很明智。蒙古第一次进攻越南是在1257年的12月13日;第二次攻打越南是在1284年12月26日;第三次出征越南是在1287年2月。蒙古三次进攻越南,都是选择在越南的旱季进行,除了第三次的时间有些滞后 , 前两次的时间非常合理。
越南雨季的椰林
我们再来看一下明朝进攻越南的时间选择。1406年7月16日,明朝远征军正式出师,永乐皇帝朱棣亲往龙江饯行;10月8日,远征军经坡垒关进入越南境内。此时,越南的雨季即将结束,所以明朝在10月上旬进攻越南,时间点的选择非常好。
既然蒙古和明朝在进攻越南的时机选择上都没问题, 蒙古三次都铩羽而归,明朝却能一战功成,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越南古代房屋
03 作战部署
1257年11月,蒙古第一次出征越南是由云南方面军执行的,主帅是兀良合台,投入的兵力约3万人,其中两万人是云南人。1284年,蒙古第二次进攻越南,这次是由镇南王脱欢(忽必烈第九子)亲自出马,兵分六路伐越,总兵力约10万人。鉴于首次伐越失败的经验教训, 这一次蒙古军队里增加了一些熟悉南方作战的高级将领。蒙古第三次征讨越南,兵分两路,陆路再由脱欢领衔,水路由左丞相乌马儿率领,总兵力约30万,战船500艘。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对越南的作战部署。
“帝大怒,召成国公朱能等谋,决意讨之。七月命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四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为左、右参将,督师南征。” (《明史·列传·卷二百零九》)
张辅画像
从朱棣的调兵遣将来看,真的是雷霆之怒。成国公朱能位居“靖难”武臣之首,是朱棣夺取天下的首席武将。朱能 (军至龙州时病死)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深得军心,沐晟、张辅(后代朱能行指挥大权) 、李彬、陈旭等人也都是追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猛将。那么朱棣派了多少兵力攻打越南呢? 80万!虽是号称,实际上应该不少于50万!
蒙古三次攻打越南投入的兵力总计不到50万,而明朝进攻越南的军队一次性就高达50多万。从投入作战的兵力数据上就能看得出,明朝朱棣的决心更坚,魄力更大,下令以犁庭扫穴之势,一举歼灭越南国内军事力量,不给越南留下喘息的机会。我们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反观蒙古,第一次攻打越南,想用3万人马解决问题,很显然是自视过高、严重轻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吸取了经验教训,都投入了10万左右的兵力,按道理来说,数量是够的。那么蒙古三次都铩羽而归,问题出在哪里呢?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蒙古军队第一次小试牛刀,越南人采取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八字方针,效果非常好。通过第一次“亲密接触”,越南人对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士兵习性有了初步了解 。面对蒙古军队第二次和第三次进攻,越南人都采取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骚扰蒙古驻军、截断粮道等游击战术,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因此看似强大的蒙古军队,在越南一而再、再而三地栽了跟头。
第一次蒙越战争形势图
04 作战过程
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第一次攻打越南时,战事久拖不决,元朝军由于“热不能堪,班师”。第二次10万大军征讨越南时,陷入越南人的游击战泥潭之中, 没能速战速决, 导致“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蒙古大军水陆并进,第三次进攻越南时, 又是“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除了越南人的游击战,战事久拖未决,越南雨季到来,军营瘟疫横行,非战斗减员严重,是蒙古军队三次失利的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军队打越南用了多久。从1406年10月8日,明朝80万远征大军进入越南境内开始,到1407年5月,全部消灭越南残余军队,抓获胡汉苍等罪魁祸首,只用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雨季刚开始,战事就基本结束,可谓是速战速决。
越南象军
为何明军能做到速战速决呢?因为永乐皇帝朱棣的卓越战略眼光:“帝虑贼缓师以待瘴疠,敕辅等必以明年春灭贼”(《明史·列传·卷二百零九》)。雄才大略的朱棣清醒地认识到,对付越南必须速战速决,所以下达了第二年春天必须灭掉越南的命令。
统帅大军对越南作战的张辅等人,严格执行了朱棣的命令,于第二年5月就彻底灭掉了越南胡氏。同年6月,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其纳入明朝版图。
“自唐之亡,交阯沦于蛮服者四百余年,至是复入版图。帝为诏告天下,诸王百官奉表称贺”——《明史》
参考资料:《元史》 、《明史》、《多桑蒙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