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各地饿殍遍野,农民起义也渐成燎原之势,逐渐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时年仅10岁的李定国,正在这片土地上挣扎求生。
当然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张献忠,张献忠见李定国聪明伶俐,便将他带到军营,抚养其长大。后来在和明军的一次次较量中李定国渐渐成长,二十几岁就以20骑大破襄阳,直到张献忠进入四川成为大西国皇帝,李定国一直奔走在为了张献忠的事业而奋斗。但是世事无常,这时候清军入关了。
在清军兵临川蜀时,张献忠就召集四名养子,说:“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1647年,张献忠的大西军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在西充凤凰山对垒。两军交战时,张献忠为清军暗箭所伤,阵前殒命。张献忠是李定国的养父。杀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随后大西军残部追随着张献忠的遗志联明抗清,以大哥孙可望为首,率领大西军残部且战且走,最终占据了云贵两省地区。
在占领云贵两省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苦心经营,并废除了大西国号,确立“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政治方针。昔日的起义军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1649年,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孔有德率军攻陷桂林。两广失陷,永历朝廷兵败如山倒,永历帝也开始四处逃跑。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贵州的孙可望求助。
1651年,这支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武装挥师北上,开始了对清军的绝地反击。1652年,李定国率部由黔入湘,一举攻陷靖州、武冈。
经过一系列战役,李定国所部连破孔有德部将,终在大榕江决战中,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一时间,整个江南震动,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起。
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亲王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儿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
永历十五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病逝,时年42岁。
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