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汉)、孙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英雄辈出,常引起后人追思。明代文学家罗贯中以三国时期历史背景为蓝本,创作出了名著《三国演义》,并且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虽然是部小说,但该著作还原了大部分真实的三国历史,只是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三国演义剧照
鲁迅先生曾说过,谈三国必谈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文学方面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但是曹操最高成就还是在军事方面,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东征西战,先后灭张绣、吕布,破马腾、袁绍、袁术等军阀基本统一北方。
这个统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好多次都是惊心动魄,生死一线。比如灭张绣时,曹操中诈降之计,幸得部下猛将典韦舍命断后保护才逃的一命。最终典韦寡不敌众,力竭而亡,曹操也因此战痛失一员猛将。典韦当时武艺卓群,勇冠三军,不在张辽、许褚之下,事后曹操痛哭流涕,惋惜不已,可见曹操对典韦的喜爱。再比如征西凉时,在潼关之战中,曹操与马超首次交锋,因马超的勇猛,曹军溃败,马超率领庞德、马岱等直冲曹军,曹操狼狈而逃,在乱军中,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忙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曹操惊慌,掣佩刀断其髯。又听见叫:“短髯者是曹操!”曹操闻之,扯旗角包劲而逃,好不狼狈。后部将曹洪赶来护救,丁斐纵牛马断西凉追兵曹操才惊险逃脱。这就是著名的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曹操人生中经历了两场最重要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说这两场战役结果决定的曹操的命运,也可以说决定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首先来说官渡之战,该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进犯许昌,当时曹操手里只有数万兵马,粮草也紧缺。在聚集麾下商议时,武将血性重,集体主求迎战。而绝大多数谋士认为袁绍势大,不可力敌,主张投降,当时曹操心里也是希望迎战,只是信心不足。此时曹操麾下谋士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十个方面分析曹操和袁绍双方的优劣势,力劝曹操迎战,坚定了其与袁绍展开战略决战的决心。最后,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火烧乌巢,断了袁绍大军的粮草,大败袁绍。此战过后,曹操成为北方最大势力,为其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后,携凌云壮志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挥军南下,此时荆州牧刘表病亡,刘表部将蔡瑁、张允拥立刘琮继位,曹操兵不血刃劝降蔡瑁,占领荆州,随后率领70W大军(实际大约24万)进军江陵,意图消灭其统一中国的最后敌人刘备和江东孙权。刘备此时新败,兵衰将寡,自知无力抵抗,派出孔明远赴江东舌战群儒,而江东大都督周瑜心气高傲,也力主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最终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共计五万人于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曹军将士因都是北方人,不谙水性,不熟水战,刘备谋士庞统入曹营献铁锁连环计,使曹军战船全部用铁链连在一起,最终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曹军伤亡过半,仓皇逃回北方。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会,随后孙刘两方借此战不断发展自身势力,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