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国的诞生
晋国在经历了“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为了不再重演小宗取代大宗的情况,设计围杀了恒、庄群公子,从此,晋国未被立为太子的公子都被变相放逐于国外,公族势力从晋国彻底消退,而卿族大夫开始强盛起来。
此后两百余年,晋国大量的土地先是被分封到了六卿地位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手中,这种分封小则一城,大则一县,彼此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围绕权力斗争,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羊舌氏、祁氏等先后被灭门,到了晋国后期,所谓六卿就固定为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公元前497年,赵氏的内讧引发了晋国内战,长达八年的战争,以范氏、中行氏的彻底覆灭为结局,从此六卿只剩下智、赵、魏、韩四家。
通过六卿之战,智氏的实力跃升到各卿之首,开始了自己逐个消灭其他三卿的代晋图谋,但由于智氏过于贪婪和狂妄,被韩魏两家反水,智氏军队大败,全族被灭。此战过后,晋国再无内战,直到50年后,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春秋霸主晋国至此倾亡。
魏国诞生,战国开启
二.魏国的崛起
公元前424年,魏文侯斯继位。
到公元前403年,而此时,魏国崛起的奠基者,魏文侯已经当了21年国主,锐意改革,21年足够了!
魏李悝在担任国相之后,在魏文侯支持下,按照法家理念,变法图强。整个变法大大加强了魏国的中央集权。且农业开荒,人口上升,经济大发展。中央政府有钱有粮了,各项工作就顺利了。中央的计划经济就进入了正循环。
魏文侯撒银子,建立了魏武卒这种近乎特种部队的常备军,还有名将吴起挂帅。同时,他还邀请了很多人才担任官员,以贤才治国。
魏国击败了秦国和楚国,越境灭了中山。建立之初,魏武卒的确可说是百战百胜,但却是不可持久的,从建立到庞涓在马陵之战,葬送魏武卒主力。而魏武卒的建立,是在国家财政的极致负担上的。选为武卒后,全家徭役赋税便全部免除,国家还分房分田,立了战功还能获得爵位和赏赐。
由此魏国进入一种死循环的发展模式,为了应付魏武卒带来的财政压力,必须要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别国,但长期对外战争,不仅大量消耗本国资源,更重要的是,长期作战,魏武卒群体也必然随时间不断膨胀。
像后世商鞅变法,这些变法最终目的,都是给与平民出路,将上阵杀敌变为唯一出路,为此许以重利。利益之下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但这是不长久。魏昭王、安釐王时期,都是想着办法,要让武卒群体将曾经的赏赐吐出来,不仅无法实现目的,还导致国内矛盾不断加剧。
魏文侯死后太子魏击继位,为魏武侯,魏国在他治理下国力达到鼎盛。
三.盛极而衰
魏武侯去世,从此魏国开启了魏惠王的时代。魏惠王初期,魏国还是战国一等一的强国,可周边的秦国、齐国、楚国也通过改革发展起来。
为了对付齐国,魏国先是采用联合赵韩,缓和秦魏矛盾,专心对付齐国的策略,结果因为自己急于称王遭到韩国反对,在对韩国用兵过程中遭遇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损。
从此,魏国国力转折点到来了。因为前期的四处攻伐,四处树敌。魏武卒带来的财政压力,导致魏国财政捉襟见肘。地处四战之地,四处树敌。不断变化而又无用的国策搞得魏国四处树敌,国力也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慢慢耗尽。魏国终于走了下坡路。
魏惠王去世后,魏国开始畏秦如虎,魏襄王、魏昭王、魏安僖王三代君王开始向秦国称臣。
魏昭王时期,魏国联合燕国等四国,发动“五国伐齐”,最终差一点就灭亡了齐国,魏国也因此洗刷了桂陵和马陵之耻。
魏安僖王时期,虽有魏无忌屡败秦昭襄王,但是秦国虽打了败仗,可是秦国的军事力量却没有多大损耗,因此秦昭襄王晚年,魏安僖王还是决定向秦国称臣。
魏无忌死后,秦国依然强大,六国始终无法改变秦昭襄王留下的“天下俱弱,唯秦独强”的局面。而魏安僖王去世十八年后,魏国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