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惠文王时期,极力推崇张仪的连横策略。虽然张仪并不赞同灭巴蜀,但公孙错率军并巴蜀还是在战略上更加有利于秦国的。而后秦国的扩张之路便开始西却楚国,东进中原了。
秦并巴蜀之后,立即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东方。首先给义渠以歼灭性打击,于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大举进攻,连续攻占义渠25城,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派樗里疾率军攻魏,将前已占领后还魏的焦和曲沃再次攻占,并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歼灭万人。韩魏联军的主将公孙衍逃回魏国,迫使韩不得不向秦屈服,将太子仓入质于秦。
次年,秦、魏两国国君会于临晋(今陕西大荔西南),魏按秦的愿望立公子政为太子。同时秦还攻占了赵的蔺邑(今山西离石西),俘其将赵庄。这时张仪主张的“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连横战略,初步实现。他的这一战略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得以进一步推行,但推行的主要障碍,则是齐、楚两个大国的密切联盟。
齐国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乘机联合宋国败魏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南);又乘燕国内乱攻占了燕国,后虽撤军,但燕已成为听命于齐的属国。齐的声威盛极一时。
楚国为了阻止秦国东进及南下,与齐结盟,一方面派柱国景翠率军驻屯于紧靠齐、鲁边境的魏、韩两国的南方,一方面派三大夫率军包围了秦向中原进军的两个前进基地——曲沃和商於(今河南淅川、西峡地区,原为楚地,早已为秦占有)。并在齐的协助下,攻占了曲沃。秦、魏、韩三国与齐、楚两国对峙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
在这种形势下,秦要进一步推行其连横战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削弱对秦威胁最大的楚国,而其前提条件是拆散齐楚联盟。为此,秦惠文王与张仪密谋,由张仪出使楚国,以“内攻”之法诱使楚怀王与齐绝交。
更元十二年(前313年),张仪至楚。他百般奉承楚怀王,挑拨楚国与齐国的关系。并说:如果大王能够“闭关绝齐”,我就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今陕西商洛境)600里土地作为回报。楚怀王唯利是图,接受了张仪的建议,竟然与齐绝交,派一位将军随张仪赴秦接收土地。
而后张仪佯装病了3个月,硬是将齐楚联盟就这么打破了,战略对峙由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秦楚之间大战一触即发!当然,这是下一篇笔者要跟你细聊的内容!
如何看待张仪离间齐楚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