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战乱,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在长达几十年内已经基本稳定形成,率先打破这一局势的是司马昭灭了蜀国。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走向土崩瓦解,社会局势走向暂时的统一。
1.公元263年,蜀汉刘禅归降司马昭,自此产生了蜀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
2.公元265年,曹奂禅位给司马炎,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曹家祖宗当初逼迫汉献帝禅位,曹家子孙又将皇位禅位给司马家,真是风水轮流转,皇权到了司马家。
3.公元280年,东吴灭亡。诸侯群起、豪杰辈出的三国时期自此终于在历史上落下了帷幕。
对于身为三国国君而言,国家在自己的手上被灭亡,真是可悲可痛的事情;对于刘禅、曹奂、孙皓个人而言,归降之后终能得到善终,也算是不错的结局。他们归降司马家后都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从阴平杀入,攻克了绵竹,杀死诸葛瞻父子,刘禅主动归降司马昭,蜀汉灭亡。投降后就是魏国之臣,为了防止蜀汉东山再起,刘禅在根据地自然是待不下去的,于是带着一干大臣去到洛阳当俘虏去了。刘禅在洛阳受封了一个安乐县公的职位,司马昭大概是想告诉刘禅不要再想着匡扶蜀汉了,就在洛阳混吃等死安乐的度过一生吧。刘禅也非常配合,在司马昭安排的宴席上看着蜀中歌舞甚为欢乐,毫无亡国的悲伤之情。反观一众降臣各个掩面痛哭,做了亡国之臣远离家乡,心中实在悲痛不已。司马昭见状,心里肯定是不相信刘禅对蜀国毫无思念之情的,于是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就是“乐不思蜀”的出处了。
正如他的封号一样,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在洛阳安乐的结束了他的余生,公元271年,刘禅去世,享年64岁。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算是高龄老人了,虽为亡国之君,却也算是善终。
魏国亡国之君曹奂:受封陈留王,食邑万户,可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曹奂和司马家的权力更替与其祖宗曹丕与汉献帝刘协的权力更替简直如出一辙。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给魏王曹丕,汉朝灭亡;公元265年,魏元帝禅位给司马炎,魏国灭亡,晋国成立。短短几十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光景。当初曹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魏国,历经了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五代皇帝,如今又何尝不是沦落为司马家的“挟天子”?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后,受封陈留王(巧的是曾经的汉天子刘协也做过陈留王,真是风水轮流转。),定居邺城,食邑万户,可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这个待遇在他们三个亡国之君中算是最好的了,而且和历代亡国之君相比也可以说是拔得了头筹。
曹奂从皇帝变为陈留王后,谦卑的度过了三十七年,公元302年去世,享年58岁。他的结局也算是不错。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表现最差,寿命最短
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三国鼎立的局势正式落下帷幕,天下皆归晋国所有。江东多豪杰,说起来当年孙家儿郎争天下的时候,那是多么的英勇神武,有权有谋,历经四世传到孙皓,画风则突然转变。孙皓执政期间,沉溺于酒色,酷爱杀戮,昏庸暴虐,东吴不亡简直是不科学。成为晋国的俘虏后,司马炎也像找刘禅谈心那样找孙皓谈心,但他不像刘禅那样装疯卖傻求自保,反而屡屡端起了帝王的架子。不过司马炎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封他为归命候,仅仅过了四年就一命归西了,享年42岁。
这三个亡国之君中,孙浩是表现最差的一个,也是寿命最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