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啊,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子房?运筹帷幄,这四个字一点也看不出个人奋斗。张良阻止了刘邦分封不是吗?还有邑下之谋啊,张良救了邦邦呐。确实张良的人脉真是太广了。你为什么不想想,他人脉为什么广呢?项伯个二五仔好像就是“年少与臣游”。说诸葛亮是周得吕望,汉得张良,可见张良的历史评价。陈平被后世低估,刻意低调的张良反而被高估。是太史公导致的呢?还是历史本身导致的呢?项羽人品也一般,运气太差,总不能和陈宫一样吧。陈平超级厉害啊。张良是韩国人,张良能力不如萧何和陈平吗。
史记里面关于张良能力的记载很多是别人对他的评价, 缺乏实际的例子,尤其是他跟随刘邦后。而萧何和陈平则是有很多的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能力,例如萧规曹随,萧何和吕后诱杀韩信,陈平离间范增项羽,陈平平定诸吕迎立汉文帝等等。不至于太差吧?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罗灌水就很喜欢把郭嘉比作陈平。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张良不如陈平萧何?
张良自己是个出色的军师,同时也是个出身高贵的旧贵族,而在刘邦,司马迁等人眼中,(张良的个人谋略策划能力+张良的旧贵族身份与人脉)约等于(萧何的内政筹划能力)约等于(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这不就是说张良的个人谋略策划能力不如上述二人的个人能力么?当然了,如果张良的个人能力和韩信萧何是一个水准的,那他就不会给刘邦做小弟,而是成为另一个项羽了。
贵族身份和人脉?五世相韩说得多牛,六国之中这种“贵族身份”要多少有多少啊,韩国的一个贵族身份你说得多牛逼的样子,到底帮上啥忙了?什么刘邦,司马迁等人眼中这句话简直胡扯。当然了,如果个人能力这句话,照你这么说,韩信萧何这么牛逼,缺的就是贵族身份就能当另一个项羽了啊?逻辑感人,照这么说,刘邦该比韩信萧何个人能力更高了,要不然怎么是他们老大了。
可是萧何不是被污蔑还下过狱吗?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刘邦一个翻脸说关就关,这也算最好的结局吗?反倒张良最后落得无事一身轻,本身他对朝廷也没有太大的愿望,出来造反也是为了复韩为了百姓安定,最后愿望都实现了天高海阔任逍遥还不算最好的结局吗?虽然后人莫名其妙为他建了百来座祠庙宗堂墓地找都找不到那个是真的,但是这也说明了张良在民间的威望达到了即使人离开许久也没有被淡忘的程度啊,更何况他甚至兔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也知道明哲保身,不仅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辞去三万户选择退居留地,对官场也不甚沉迷说病就病,刘邦拽都拽不起来,最后更是了却凡愿修仙去了,
我个人觉得张良和萧何名气其实差不多,都冷。因为韩信成败都在萧何,韩信有名气,萧何也自然而然会经常被挂在嘴边唏嘘感慨,但萧何的智慧很少有人能彻底参透,也很少有人了解他真正的功绩,因此没什么热度。而张良的话他虽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衬托,但史料记载确实太少,据说真正见过他画像的只有太史公一个人,又因为当时审美其实不偏向于张良这种较为秀气的,所以也没人会特别关注他,加上他的成绩都是通过战策谋略体现出来的,现在又鲜少有人去琢磨这些,所以也没多少人人看得懂因此也不火。
但是萧何和韩信息息相关,也经常被当成话本子来写,我们考试还考到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剧本,而张良的记录基本是描述不清的史书和后世骚人墨客的称赞,又不是些什么特别热门的诗词(像李白写了78首和他有关的,李白有名吧?但是他写了这么多首,比送给杜甫的还多,就是没人知道),再加上通过小说被神话的姜子牙诸葛亮名头太盛把他压过去了,所以就没多少人知道啊。其实说来诸葛亮还是人家迷弟呢,之前那张家店出土一块碑铭就是诸葛亮称赞张良的,什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这个立场还不明显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