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回顾中国王朝五千年灿烂,但无数次叹息痛恨明王朝的灭亡,笔者也就不断的寻找明王朝失败灭亡的诸多原因,最近看到晋商卖国这一个观点大多被人认同,笔者也引起了兴趣,这个明朝兴盛的商帮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将卖国的大锅甩在它头上。

在讲这件事情之前,先看看与此类似的亡国故事--烽火戏诸侯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故事毕竟只是故事,历史的史实又是如何呢?

平王引狼入室,舆论导向烽火戏诸侯

据史书记载,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周平王引狼入室,褒姒只是这王权争夺的一个牺牲品罢了,为什么会有烽火戏诸侯呢,主要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然后就废掉了原太子让伯服作为太子,由于害怕被迫害,宜臼的母亲就带着他逃到了申国,在他母亲的撺掇下,申国的国王联系强大的外族犬戎,随后就如故事所说,犬戎攻破都城镐京,西周灭亡,幽王和新太子被杀,这时王位就轮到了旧太子身上,在申国国王的拥护下,周平王建立了东周。好一手借刀杀人,弑父斩兄。那这之中褒姒又做了什么呢?好像除了长得美貌让周幽王宠幸就没什么了吧?难道美貌也是一种错误?舆论导向罢了

那这个故事和今天讲的晋商卖国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晋商卖国也是舆论导向?是明朝统治者的卑劣借口?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朱元璋

洪武政策引起商帮

谈到晋商就不得谈到明朝一个经济政策,那就是早在洪武三年就推行了的"开中法",规定:凡提供军粮的商人,都发给仓钞。所谓仓钞就是为施行食盐专营而印制的一种钞票,凭仓钞可以换"盐引"(购买食盐的凭证)。借此让商人给国家筹集军粮,帮助军队获得低价粮食,有了这个政策,很多商人都看到了商机纷纷前来换粮。盐的把控在封建王朝都是把控的死死的,盐能平衡身体的渗透压,劳作的百姓没有盐分的补充就会死亡,打仗的军队没有盐的补充就会失去战斗力。然后一部分商人凭借粮食换的仓钞,控制了盐引,晋商形成了除朝廷最大的盐商。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晋录》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清朝骑兵

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随其产生的手工业和矿产加工随着商人趋利的特性发展的规模空前,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类似朝廷内结党的商帮渐渐形成,商帮的形成有助于资源整合和物价控制,还能让商人手上的货物变成金钱,刚一推出就盛行起来。这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

商帮趋利,危害国家

这样一个庞大的地方组织,不仅控制了当地的物价,和人民生活的各种原材料,生产工具,假如不能为国家所用,那必然造成动乱,轻则物价动荡,重则社会动乱。而明后期的朝廷显然不是一个懂得变通的政治组织,一切都循着祖宗之法,仰着三教九流,直呼礼义廉耻的朝中蛆虫怎是已化成人精的商人的对手,一些臭银就让其失去了声音。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晋商活动商路

每一项资本上都沾着不干净的血,商帮的运作也是如此,而晋商最不干净的就是走私。

早在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确立之前,山西商人就将生意做到了蒙古,一些小部落也有通商,但大明的管制极严,局限在山西和张家口一带到了清朝发展的更胜,后来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叫做旅蒙商,他们用中原精美的瓷器,艺术品去换成群结队的牛羊群,在到中原换取更多金银。草原上的钢铁冶炼是相当落后的,良好的铁器就成了比艺术品更抢手的商品。铁器有了军械还会远吗?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旅蒙商

现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断,且事实会像我们想的那样,晋商买通边关的收关将,在大明作战的时候给予军械,钱粮,盐卤给努尔哈赤 。

清军通商,叛国资敌

在1632年是崇祯五年,大同和张家口的明朝守将,在严重缺乏防御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大同和张家口两地明军很快都选择向清军妥协。"六月十四,得胜堡明军遣使十六人至营贡献,牛两只,羊八只,绸缎四匹,茶叶一百八十四包,烟叶六包,白糖三十九包,冰糖九包……",清军"回赠来人各羊一只";"六月二十八,宣府守将遣使议和"。于是,在张家口明军守将私下与清军达成议和的局面后,明军守将纵容当地商人与清军进行马市贸易。

张家口当地百姓和商人,又是以山西人为主。就这样晋商就和清兵搭上了线,开始了卖国之行。走私毕竟是走私,不能堂而皇之,于是就冒用他部名义,与明朝展开马市贸易和封贡来往,叫作"挟贡"、"挟赏",这在当时蒙古、女真各部里都很常见。最后发展到鼎盛还出现了前线战线作战激烈似仇人,马市笑看如兄弟的现象,

晋商卖国的背后:究竟是无能统治者的拙劣借口还是却有此事?

万全县志关于晋商记载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万全县志》

也正是这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后来努尔哈赤还给这八家晋商礼遇,在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为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商家,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作为晋商八大家之首的范永斗还凭借其商业运作帮满清稳定政权,使其成了《清史稿》上唯一一名汉族商人

而这些在明朝赚取金银,然后资助清朝政权,在清是皇商,在明不就是蝗商么?

那这是否卖国也就敲定了,但是明朝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局面更多的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官场腐化严重,皇帝昏庸无能,或是空有大志不体民情,最后亡了国家。到头来还是那句话,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上一篇

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压死了大唐这个巨大的骆驼?

下一篇

权力欲望旺盛的乾隆太上皇,让儿子嘉庆帝吃不好、睡不好、过不好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