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华大地上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变世界成就自己,但是除了有璀璨的思想,还有一些其它“有趣”的东西。
地域歧视——例如有东南沿海的人嘲笑内陆省份贫困封闭,有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地方的人和农民。但是有一个省份,只要一提到“地域歧视”,他们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受害者。
典型的地域歧视
河南省就是地域歧视的最大受害者,其他地方的人听信谣言,例如河南人偷井盖、河南人都是小偷、都是骗子等等。虽然河南人民很冤枉,但是不得不说的确是有几个小偷小摸的人祸害了河南人民的名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地域歧视”
其实地域歧视这种事情,是中国人的“传统”
从夏商周到现在,地域歧视都是很普遍存在的,比如“南蛮北夷东狄西戎”只要不是中原文化那就是蛮夷,根本不用判断他们到底是不是文化人,因为在中原人的眼里那些蛮夷连人都不是。
春秋时期地图
编到了西周时期,天下分封诸侯国,那些姬姓的皇亲国戚就高人一等,而至于秦、楚、吴、越等国家就是典型的蛮夷国家,虽然在诸侯国名单里有他们的名字,但是中原诸侯国从来没把他们当人看,一律视为和蛮夷一样的国家,并非什么中原大国,尽管它们后来崛起并且不断强大。
春秋早期地图
虽然地处边缘的国家饱受歧视,但是在诸子百家的眼里,好像作为华夏正统的中原国家更容易被调侃。
中原国家成为了愚蠢的代名词,对河南人最早的地域歧视开始了
宋国和郑国就是最典型的中原国家,它们虽然地处中原腹地但是领土狭小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在中国的成语故事里,他们却是独一无二的素材来源。
宋国有关的成语有:揠苗助长、野人献曝、尔虞我诈、守株待兔、朝三暮四、智子疑邻、杞宋无征等等。
很明显,在诸子百家的眼里,宋国人几乎成为了愚蠢的代名词,只要有什么蠢事没有出处,全部把屎盆子扣到宋国身上,但是历史已经无法考证这些故事是真的发生过的还是那些大家们编出来的,反正宋国愚蠢这件事几乎是当时的“社会共识”。
揠苗助长
第二个就是郑国,而跟郑国作对的主要就是法家的韩非子,他好像对郑国有“独到”的理解
有关郑国的成语有: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卜妻为裤、卜妻饮鳖、不识车轭、郑人争年、屈公畏敌、郑人买豚等等。
买椟还珠
之前的宋国成语,有一些是说宋国人愚蠢,有一些是变相反映宋国人愚蠢,到了韩非子这里就是指名道姓地骂,直接在成语里加上“郑人”或其他有关于郑国的东西,导致学习成语的人都会有疑问:咋感觉郑国的人都不正常。
要说为什么老牌中原国家会成为诸子百家们“地域歧视”的主要受害者,其实就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曾经的秦、楚、吴、越等边缘的半野蛮国家相继崛起,而最早被分封于中原的诸侯已经是小国寡民。就算能像魏国一样一开始大杀四方,也会在后来的四面临敌的情况下逐渐衰落灭亡。
战国七雄
名为地域歧视,其实就是对他国的排斥,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名为中原国家实为“前朝余孽”,被别人抹黑也没有办法。郑国就更不必说了,韩非子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定,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就算再怎么抹黑辱骂郑国人,他们也无处申冤了。
但是地域歧视说到底也不是好事,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分个高低贵贱呢?几个手脚不干净的人坏了河南人民的名声,媒体也不负责任地引导舆论,地域歧视真的是几千年来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