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
他的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是最大的“官二代”;
他有天底下最硬的后台;
他是全天下最有前途的待业青年。
他,就是太子!
但是,如果当事人告诉你这个职业很无奈、很苦逼、很悲催你会信吗?
很难置信。
但是,《二十四史》告诉我们,这是真的。
01
当太子的标准
理论上是嫡长子。
也就是帝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这源自于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的所) M ) U N谓宗法制度。
这套制度起源于夏,成熟于西周,集大成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其目的是通过对尊~ s k N卑贵贱的划分,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以弥补军队等国家机器不足造成的管理漏洞,巩固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按《春秋公羊& k c z / a传》: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 7 a 5 & ; O w。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 = / o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 } + C ] ` 7 .,母以子贵。”
立嫡以长不以贤:嫡子中谁年龄大立谁为接班人,不管他长得丑俊,更不管他生得贤愚。像1 ] S $晋武帝,大儿子司马轨早夭,二儿子司马衷就成为第一接班人。很遗 ? h K M 0 B y U憾,这孩子是个白痴,别说治国理政,就连生活自理都是问题(“何不食肉糜”就出# t z ] t自他口)。但没办法,圣人的规定不能改,司马炎驾A 5 ! g E 8崩后,司马衷顺利即位,是Y / O I 6 Z 9为晋惠帝。
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正妻所生的儿子,其他妃生或者妾生,即使年龄比嫡子大也没有资格。像刘邦,他的大S W m E r ? Z儿子是刘肥,但那是他没结婚前跟开酒店的寡妇生的,只能算庶长子。吕雉是k j E他名媒正娶的正妻,所以,他们一块生的刘盈才是嫡长子,是正牌接班人。
汉惠6 [ e ^ N帝剧照
02
上位没, 0 m X I那么容易
既然有规则,那就一定会出现破坏规则的。
太子也是一样,这{ 3 ]么大一块蛋糕,肯定有好多人在看着。
更何况,皇帝9 & E L | r h x有那么多老婆,这些老婆又给他生了那么多儿子。
狼多肉少,注定了太子之路的坎坷和太子们命运的多舛。
于是,在太子通往帝王的这段看似触手可及的道路上,充满了凶险、血腥而且前途未卜。
不要说顺利与否,能一站到底就是胜者。因为,中间的变数太多了。
变数一:皇帝不喜欢。礼法虽然有规定,但关键因素还是人。像刘邦就不喜欢V E / ? #嫡长子刘盈,嫌他太“仁弱”,不像自己,吕雉无奈之下请出“商山四皓”才勉强保住其太子之位。再比如明神宗朱翊钧(皇后无嗣,没有嫡出),对于长子朱常洛他就横j ) P u R竖看不上眼,一开始别说立储,连书都不让读,后来更是差点立福王为储。这些虽然最后都没有如愿,但却体现了皇帝主观因素的强大。
变数二:皇帝喜新厌旧导致废长立幼。也就是皇帝娶了小老婆,小老婆又给生了小儿子,然后小老婆开始吹“7 u / t枕边风”,结果男人就开始犯混! 3 | W。像先秦赵武灵王废公子章立公子何,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废宁令哥立小老婆没移氏之子为嗣。不过两人都没得好下场,前都死于国内政变,后者更是被儿子宁令哥给砍死了。
变数三:老子比儿子能熬。尤其是开国皇帝,从年青就经历过太多磨难,一般身体倍棒,把儿子都熬成老头了自己还活地好好的。如果再碰上太子身体不好P N A % & + w = #,还会白发人- n ~送黑发人。像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他大儿子胤礽就是被熬地有点心理错乱,才~ Y 4 D在屡出昏招后被废)。
变数G k ? p c .四:兄弟间挖墙角。在自然界中,秃鹫和金雕的幼鸟,先孵化) W v $ c a O s出来的会; i Z t J把没有孵化的或孵化出来晚的给挤出巢去,这就是自然X } P界的残酷规律。这一条同样适合宫廷斗争尤其是太子之争。像秦代胡亥挤了扶苏、隋代杨广挤了杨勇、唐代李世民挤了李建成。t , s e
变数五:老爹(甚至老娘)权力欲太强。强到什么程度呢?连儿子的命都要。唐高宗李冶的头两任太子李弘和李贤,都是死在了亲生母亲武媚娘的手里。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她的帝王之路上铺满了累累白骨,其中就有她的二子一女。
玄武门之变
03
夹缝中生存
有了上面的这些变数,太子们的命运就可想面知。m # - @ m h g C ]
而O U q且,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用一个问题来简单阐述。
皇帝与太子、宠臣、后妃甚至太监之间,哪种关系最为亲近?
按照常规,当然是父子最近。
但实际答案却是:皇帝和权力最h . W近,而且最需要防范的就是太子。
因为,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太子反而是对皇位最有威胁的人。
所以,如何掌控并打压太子成为一个大课题。
这一点唐3 o ! - y 6玄宗的老太子李亨的体会应该是最深、最心酸也是最全面的。
第一,太子位来的幸运。开元738年,太子李瑛被武惠妃陷害至死,李亨被略显意外地立为太子(因为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上位,这位李瑁也就是杨玉环的N v S . P ` |首任老公),不过,他在太子位上一干就是十九年(738年-756年)。
第二,李隆基不喜欢他。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H R u _ + (,位次不上不上,关键是能力不强不弱,性格还不阴不阳。他的上位更多是因为李隆基不想再折腾了,确切说是他只想关起门来享受,谁也别打扰他,所以才匆匆立了李亨。
第三,武惠l & & P s $ l . x妃和李林甫联合算计他。武惠妃的目的没有达到,李林甫也坐不住了,因为是他和武惠妃联合,I U k k想让寿王李瑁上位,以建所谓“拥立之功”。A t Z t A + + r既然李亨意F E c ; M外上位,就得防着以后他报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从太子位上弄下来K ? e [ j 9 -。于是,李亨和边将(皇甫惟明7 ^ I 7)勾结、老丈人杜有邻“妄称图t ) c b -谶、交构东宫”等构陷纷至沓来。迫于无奈,李亨“舍车保帅”,连休两任老婆(韦氏、杜氏)才得以全身而退。
第四,杨国忠阻挠太子监国。“安史之乱”爆发后,仓促之间,李隆基想让太子监国,然后自己当w e i U | 2 ! *鸵鸟。结果此事召来了杨国X ( r G忠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也一直和太子不对付。他找到韩国、虢国和秦国三位夫人,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正是因I K X x为他n N 5 u的阻挠,李亨没有监国,这才有了后来太子报复式的“马嵬坡之变”和“灵武登基”。
被权臣和后妃联合算计还是次要的m r w Y t s $,关键问题是c s g M f 4 B :,在整个事件中,% l a W李隆基几乎始终站在儿子的对立面,未发一声,只是在最后关头才放了他一马——他的主要用意还是在于告诉太子,帝国是我的,只要我一天不死,你就老老实实呆着。
李林甫和杨国忠剧照
04
太子地位尴尬的根源
这是由人性X 2 = H I K的弱点w q 6 y S H b _ o和权力的特殊性决定的。
按照罗素的观点,权力欲和荣誉欲是人类众多欲望中最主要的两种。获得权力往往是获得荣誉的最方便快捷的途径。而权力欲是人们追逐权力的根源,是产生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力。
同时,针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利益是人的基本动机的观点,罗素进一步提出,n % 0 L m v“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
由此可见,追求权力是人O V t ` 6 S A T 类的天性,而且这个追求没有上限。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自私,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也就是说这个追求同时没有下限。
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就决定了在这一斗争中,利益几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另一方面,权力有很多特性,但排第一位的是“排他性”。
排他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换言之,权力是一条“单行道”,只允许一个人通行,其他人都只能在后面远远地跟着。
皇权处于金字X C z ? $塔尖,不仅排他,而且^ ! w P c N t E 3唯一。
想染指,除了取而代之,别无他途!Q 7 [ ] /
罗素《权力论》
05
皇家无父子
当皇帝很累。
身体累,除了耕耘后宫外,主要就是得操劳国事,因为全国大大小w T d { ?小的事情最后都得他拍板。
但更累的是心,是精神——站在金字塔顶,放眼望去,四面全是敌人。
所以,一刻也放v % | i Y ? W松不得。
防谁w o ; W r A呢?
外防政敌,内防家人。
而且,防内是重点,因为“家贼难防”。
刘彻5 s t防太子刘据,自己防不过瘾,又找了“外挂”江F f I % j / j充帮忙,结果出手过重,把接班人给逼死了,没办法改P I ) # B A ( ^立了十来岁的刘弗陵;
刘义隆没防住,让儿子刘劭给弑了,然后儿子杀儿子,刘宋就完了;
李隆基做了41年皇帝,不光是当皇帝上瘾,更重要的是,他以政变上位,所以也防着“被政变”。为[ s M @ D p Y此9 f a O,他防了一辈子,甚至为此一天杀掉了包括太R X z子在内的三个儿子。最后没想到的是,大q 8 . 0 r ^ 6 A H唐的问题出在了外患上:一场“安史之乱”,让安禄山搞跨了江山,让太子弄走了皇位;
朱棣的太子朱高炽是出了名的老实本分,但这并不影响老朱I Y A ; x J B对儿子的不信L X D任。在老朱伐北元期间,朱高炽受命监国,结果还因为弟弟朱高煦的污告被审查了好久;
康熙和自E t U , r N $ f己的儿子们耍了一辈子心眼,甚至数次废立p 7 z J n 4 :太子,最后也没逃过儿子们自相残p ^ : 3 W 7 ,杀的皇家悲剧。
关于皇位[ c { -之争的残酷,南北朝时南朝的一首民谣很说明问题:
遥望% p ~ B建康城,小江逆流萦。
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康熙九子T V 0 Q T ~ 6夺嫡
06
太子地位的提高与没落
“太子监国”制度见证了太子地位提高和没落的全过程。
- 第一,何为“太子监国”。
《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
《史记晋世家》:“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明史{ ? R * x T y , I》:“自古_ z Y % V Y f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可见,所谓太子监国,说白了就是皇帝不在家,太子临时主持工作。而且,太子还可以在主持过程中历练自己,所以其本质上算是一种权力过渡制度。
- 第二,什么情况下可以“太子监国”。
第一种,皇帝不在家。外出巡视或者征伐。h 3 Y I这一种最为普遍。
第二种,皇帝身体不好。不能正常理政,或者快咽气的时候。
第三种,政治态势异常。这一点中晚唐最为典型,即皇权孱弱,帝位传承掌握在太监手里,太子监不监国由太监们说b 7 r q z r ^了算。
太子监国
- 第三,“太子监国4 n v”被赋予实际权力
“太子监国”这一规定虽然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最早是有其名无其实。
真正把它当作制度确定下来、并赋予太? x子一定权力,却是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之前,所谓监国就是看家,就像上自习课的时候,班主任不在,班长可以对某些同学的违纪行为进行临时监督,但却无权处理,只能将情况汇报给班主任。
但在拓跋珪之U R d J g V f后,太子们有了一定的决定权,尤其是遇到突发状况,可根据实际情况先处理再汇报,即所谓“事缓从恒,事急从权”。O S 9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确定太子监国后,皇帝的旨意在下发前必须经过太子。
唐代时,太子监国从形式上又被进一步加强和确认。
有两个特点。一是太子有了自` T t N I ~ q己的符印:双龙符。这表明在处理文件的时候可以盖章生效了。二是冠冕。皇帝的A X S = D帽子是垂白珠十二旒,太子则是白珠九旒,就是少三串珠子。! m / c : z v
明代从朱棣朝开始甚至可以任命官员,但仅限于六部以外,差不多县处级以下人员——这就保证了太 a J * , 2子无法培植和形成自己的腹心势力,也就无法威胁皇权。
- 第四,“太子监国”重新沦为形式
到了“我大清”,全天下的一切权力都收归皇帝一人,也就是所谓专制体制的最高峰。
没了掣肘皇权的相权,没了给皇帝提意见的言官,没有了外戚专权,也没有了宦官乱权。
太子也不例外,别说是“监国”,连名份都没了。
这是因为,在确定接班人方面,“我大清”居然经历v M l A了一个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四步走”。在r G _ Z & 2 x ~ o这种情况下,也h * } ^ t就无所谓太子、无所谓监] I 4 2 7 . -国等权力了。
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唯一立过太子的康熙爷的表现,以及他的好J } C v孙子乾隆爷的表现。
康熙是“我大清”开疆拓土第一人,前半生大多在南征北战,尤其喜欢御驾亲征,经常不在家,比如三征葛尔丹。以前两次为例。
第一次,康熙没有设监国,因为他从北京到新疆,设了一路的驿站,只要有什么军政大事,就是快马加鞭、六百里加急,然后由他亲自处理,过程可参照杨贵妃吃荔枝;
第二次,康熙倒是命太子监国,但却仅限于形式,太子没有任何决策权,具体还是和第一次一样,驿站、快马。
再看他的好孙子乾隆。和康熙不同,弘历同志基本算是个太平皇帝(所谓“十全武功”大多是他自己没事找事),没事喜欢下江南,这u , $就又符合“监国”U u g Q 8 U p的条件了。但他做的更绝:把所有的政务班子全都打包带上,一路上L Z |就是一个“移~ v d ^ . Z A动朝廷”,边走边办公。
康熙
07
结语
太子,一个表面光鲜的高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