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册封皇太孙?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当时太子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朱棣委托朱瞻基主持北京政务的活动,却使朝中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太子的长子、皇长孙朱瞻基已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并且会逐渐支持和巩固太子的势U ~ X U力;虽然目前朱瞻基暂时没有皇太孙的名分,但这个名分对他并| X W y s i不重E 4 i _ d S *要,因为他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已无人可以代替。
当时迁都北京已成定局,太子在首都南京监国,就是代理皇帝主持政务,而朱瞻基则是在未来的首都代替皇7 % } ? c帝主持政务,不是皇位继承人那是什么呢?至于皇位继承人的名T 1 R N Y u p ]分也就是皇太孙,祖父朱棣随时都可以将赏给他。那么/ % K朱瞻基是什么时候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太孙的呢?
永_ _ `乐九年h j c 6(1411)十一月,也就是在朱棣首次北征回京,太子首次监国结束的一年以后,解缙等大批东宫部下不断入狱之时,朱棣正式册立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册立仪式在华盖殿隆重举行,朱瞻基身着O p K y 5 L :皇太子的服饰,佩带的玉圭与亲王相同(《明太宗实录》卷一二一),这些都是身份、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礼部事先已布置好了一切,朱瞻基在庄严而古老的宫廷音& ] ? M C f乐中,由礼部官员引导,在华盖殿内依次完成了各项册封仪式,包括离开皇宫前去拜谒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然k g ; 4 ^后回宫来到朱棣和朱高炽面前致谢。
朱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高兴,面对这场隆重而庄严的册封典礼,朱棣和高炽、高煦父子三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三个人的处境完全不一样。先看朱棣,年过半百的朱棣是这场庆典的真正主人,他有理由为长孙` C 8 q 0 N H z感到自豪,为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到目前为止,这是他登极以来的第三次庆典活动,前两次分别是他的登极仪式和册立太子的仪式,这两次他都不太顺心,因为第一次是建文四年(1402$ 3 d s :),也就, @ K / y &是十年前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当时皇位争夺战刚结束,局势未稳,朝野上下对他不买账的人0 x g { H G还大有人在,他的地位并不牢固,谁也没有心思去准备一场像样的隆重的登极大典,因此登极仪式搞得很仓促、很草率。
当时朱棣按照明朝的规矩,先去拜谒了父皇朱元璋的孝陵,后来手下的人马赶紧东拼西凑,准备了一些登极用的大驾、仪仗等等,选了一个日子抬着朱棣按照登极仪式o x c ( * = X游行了一大圈,就算是完成登极大典了。朱棣本人可能也觉得皇| E $ m 7 G 4 7位到手就不错了,再搞其他的形式已经无所谓,用《水浒》里的一句话说:事情到了这般光景,却也顾不了许多了。因, a ] M X . Q R @此,朱棣y F c 8 g g = , R的登极大w ; 7 6 z I Y l典留n W , w %下的记载较为简略,是所有明帝登极大典中最仓促、最草率的一次。
第二次是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m 0 Z H { o的典礼。当初朱棣册立朱高炽,是有些不情愿的,所以尽管整个典礼十分隆重、气派,肯定比朱棣自己登极那次像样多了,但朱棣内心未必十分高兴。不过这次册立皇太孙可不一样,朱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同时这一举动几乎受到了所有朝臣的支持和拥护,加上相貌英俊的朱瞻基在整个典礼中潇洒得体,可以说是初具少年天子的威仪。
这一切都使老皇帝朱棣不仅感慨自己事业的成功、后继有人,并且可能心花怒放,难怪他竟然不顾典礼的规定,起身将皇太孙之冠亲自戴到爱孙瞻基的头上,这一举动使整个典礼活动达到了高潮,两旁的官员为之高呼万岁,声震殿宇。朱u u J ~ ) l N 7瞻基是明, . { M .朝唯一一位接受过皇祖加冕的皇太孙,可以说是朱棣的这种心态,才使整个册立典礼非常成功。
太子朱高炽心里应该十分欣慰和踏实太子朱高炽此时的心态可能比朱棣更为复杂。] G n p自从他当上太子并在永乐七年监国以来,父皇朱棣对他是既有指导、扶持,又有限制和打击,两个兄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也在时刻觊觎他的太子地位,并且不断陷害他的部下和s M g c支持者,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但尽管如此,如今他的长子被立为皇太孙,这一点在无形中大大加T C n强和巩固了他的太子地位。父皇可以不宠爱他而宠爱高煦,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M I A h U X b V ^连长孙朱瞻基都废掉,再换上朱高煦。因此,眼前的D 4 L +典礼无疑会使朱高炽感到十分欣慰和踏实,这种心态同朱棣倒是很接近,可能会使朱高炽安详、谦恭地在一旁,不像朱棣那样表现得外露、奔放,而是不露声色地看着长子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仪式。
汉王朱高煦此时Z w . - 7 5 * n肯定愤怒、失望、不甘心加上幻想朱高煦在这次典礼上的心态肯定是最复杂的,并且和父兄完全不同。前面讲过,按他的想法,本! } ; B W { u K来早在靖难夺位的战争中,父皇就已经把太子之位多次许给他了,可后来却给了他大哥;如今他大哥的长子J 7 _ a X }、他的大侄居然当了皇太w E X 8 5 r ( { C孙,看来父皇在世之日,他与皇位恐怕是无缘了。因此,失望与愤怒交织在一起,可能是朱高煦当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与朱棣的感慨、兴奋,与太子朱高炽的欣慰、踏实,都形k g ^ v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不好说,因为朱u 5 0 m -高煦发现,只要父皇离京、太子监国,I f W Z v w ? o h父皇对太子的处事总会有不满;D u ~ [ Q C他每次设法找借口诬陷太子及其部下,几乎都能成功,因此. 5 0 n ? 9 c M 7只要再加把劲,煽起父皇的心火,说不定废掉臃肿无能的大哥,自己A f F I l Y 6当太子还有希望。
同时,册立皇z ] b 4 4太孙之事很可能h z o }使朱高煦意识到,光靠嘴上诬陷太子及其部下,恐怕不太可能扳倒太子,因为太子的部下虽然被关了、杀了一批,但可以再补、再换一批,v v E % } h J K并且这些人越来越谨慎,诬陷的借口不太好找。而太子本人同样非常谨慎,并且身边还有一批经验丰富、深受父皇信任的兼职老臣来辅佐。因此,指望太子一方出大错被废掉] ( o N,也不太靠谱,并且可能性极小。如此看# | ? u ! @来,恐怕只有武力夺位这条道了。朱高煦自永乐中期以后,逐步加强了武力夺位的准备,可能与这次册立皇太孙有关,但典礼当时他也没什么特殊的表露。因此,朱高煦除了愤怒和失望之外,心中可能还有很不甘心甚至是盼望加幻想的成分。
由此可见,由于处境不同等复& g i { 4 V 2 U杂原因,朱棣父子三人在皇太孙的册立典礼上各怀心腹事,但不论三人怎么想V $ Z 2 M 5 d h,朱瞻基被册立为太孙之后,已成为一股新兴的势力,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台,并且将- ; N Q 5 ; v K [在宫廷斗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尤G 2 t + i ` O W T其是对太子一方的支持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