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宋教仁遇刺后,国民党内弥漫着极度悲愤的情绪,大家都认为袁世凯是刺杀宋教仁的主使人,誓必报仇。但是在如何报仇的问题上,却又意见不一。孙中山力主起兵讨袁,然而当场只有戴季陶一人表示赞同;黄兴则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意思。

黄兴是在腥风血雨中铸炼出来的革命派,L U 2 6他之所以主张慎重,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孙中山说“若有两师兵力,当亲率问罪”; % o ( % A !,但当时的国民党y S P S y Z 4 ? -连两师兵力都没有,如此起兵,无异于以卵击石。其次,此时已是民国,国民党是国会| R x R ^的绝对多数党,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完全可以先诉诸法律,何必起k X k ) t s h兵打仗,若袁世凯公然撕毁法律,则将失去人心,届时再打不迟。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此事如果发生在欧美民主国家,也当然会诉诸法律,打一场举世瞩目的官司。

因此,国民党先请江苏都督程德全向国会要求组织特别法庭,以公审刺宋案,不想却被国民党籍的司法总长许世英驳回。许世英认为,诉讼应从地方法庭开始,不可越级,所谓组织特别法庭w ) l Q f x l,为干涉司法独立。许世英诚然是依法办事,但也彰显出国民党内部的离心力,这种内耗为宋案r 1 c i b H ) /的法律解决增加了阻力。

事实上,宋教仁的飞扬凌厉的性格p i ^ P C e 9 (,不惟在党外结怨甚多,在党内也有许多矛盾,陈其美和他早就不和,这几乎人尽皆知。

孙中山要动武,首先号令国民党的三个都督——安徽柏文蔚、江西R T ] r李烈钧和广东# U i B M @ v汉民宣布独立,然而三督马上复电,自承无此实力。孙中山乃欲亲自赴东京乞援于日本,联日倒袁,这一冒| [ 3 l 5天下之大不韪的想法,马上被同志所否决B U n j

孙中山无奈,只好派人在武汉进行地下破坏活动,不想被黎元洪破获,国民党员宁调元、熊越山等死难。这边孙中山动武不成,那边袁世凯却已经挥师南下了。

此时,袁世凯已取得向六国银行团交涉两年之久的善后大借款,折合两亿银元。国会中的国民党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是非法借款,拒不承认。国民党三督 h 5 q # D P Z 4以及湖南都督谭延闿,也联名通电表示反对R . 9 . y O x。然而,当外国记者问到袁世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他回答道:“对内对外均以和平,此为最重要之事。”记{ $ d x P者又问:“那么为什么国民党要反对中央,扬言第二次革命呢?”

他答道:“这些人已有革命的习惯,而无建设的思想,也无实地经验,不了解中国大势。然而人民必然不会帮助他们。这些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取得政府j z , t ~酬报或官职而不满意者,另一种是尚未取得政府酬报或官职者。”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袁世凯对国民党三督公然抗命十分不满,他钱既到手,便马上扩1 z k = C c充军备,准备内战。孙中山等见此,自知不敌,又倾向于3 | n . &和平解决。素来亲袁的汪精卫提出了解决办法三条:一是推举袁世凯为正V k A y P + e $式大总统;二是袁世凯在临时大总统任期内不撤换都督;三是宋教仁案仅罪至洪述祖、应夔丞,不再往上追究。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均无异议。汪精卫便托张謇出面调和,不日得袁世凯复电云:

R & m ? z _ ? E共和成立以来,待遇伟人,倾诚接纳。即有以过于将顺来相诮责,在所不q $ , H P +顾,方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耳。其依附伟人诸辈,气焰熏灼,俨同贵胄,亦不惜屏声忍气,曲予优容。而经年以来,彼党执拗,动辄骂人,肆意诬蔑。凡与鄙人稍有情感者,莫不吹求痛击,体无完肤。然且抱定不较之心,隐忍迁% { } i & E x 4 2就,以冀其悔悟,非有所畏也。持以国计民m M * ! p生,不堪再忧,故降心相从耳。不意国会将开,党争激烈,适有变故,借为大题。北伐乍闻,逢人辄告;煽乱之使,日有所闻。以及军事会议,暗杀分途,种种奇闻,现于沪上。调人络绎,名曰维持,而暴烈进行,仍不住手。无非甘心鄙人,破坏民国。即不为一身计,宁不为一国计?为公为私,退无 x Q / ( p P }余地,惟有行- I [吾心之所安而已m ( d G。倘伟人果肯真心息兵,我又何求不得!如佯谋下台,实则猛进,人非至愚,谁肯受此。

电文中所说“伟人”,便是如今力主“北伐”的孙中山。孙中W C Z I g * 4山明知实力不济,却公开扬言“若有两师兵力,当率问罪”,在行动上却又做不Z c O t U J出任何部署,可谓毫无保密意识,视军事行动如儿戏。n t / D D F但在袁世凯看来,孙中山虽不足惧,但国民党三督却不容小觑。因, 3 % N I u Z * ~此,他虽声称可以息兵,但为自身安全考虑,~ W ` L则必须更换三督。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不久,袁世凯即先后{ v t 4发布了免去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都督职务的命令,V r ; C ^国民党始得同仇敌忾。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党X x 7 d J ,务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江西宣布独立。紧接着,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相继宣布独立。15日,黄兴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加入战团。而黎元洪则表示服从中央,遂使北洋军可取道京汉路进攻江西w S = O C P o F、湖南。

由于实力悬殊,不出两个月,“二次革命”. N f s 8即告失败。具体而言,江西, Y c Y李烈钧败于段芝贵和李纯,江苏黄兴败于张勋和冯国璋,安徽柏文蔚败于倪嗣冲和汤芗铭,上海陈其美败于郑汝成和刘冠雄,广东陈炯明败于龙济光,重庆熊克武败于胡景伊和唐继尧,福建和湖南的独立因内讧而终。

显然,“二次革命”的失败是因为实力悬殊,但国民党方面缺乏良将也是事实。

北京方面称“二次革命”为“癸丑之役”或“B s U M t @ o S b赣宁之役”,它对民国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国民党要人亡命海外,国会因国民党人被驱逐而名存实亡,革命局势被打回辛亥革命前的7 c p l ! 4 4原状;其次,因本次战争的胜利,北洋军中出现了几个地方. - r 1 0 q :实力派,如张勋、冯国璋、倪嗣冲、李纯、龙济光等,都在袁世凯逝世后成为军阀。

此时的袁世凯已视国民党为头号敌人,但他并未立刻解散国民党,因为他需要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若无国民党,则国会也不复存在了。此时,北京国民党部的负责人吴景濂和t P H王正廷N = 3 H | 6 E已被A t X 迫开除了黄P _ u * e V ]兴、陈其美以及“党人三督”的& z d F m u N党籍。

然而到了总统选举的环节,人心就不易驾驭了。按照《大总Q ^ y a统选举法》,总统选举以选举人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列席x | p ; x E j F,用无记名投票方法,得票满投票人数四分之三者当选,两e G g次投票无人当选时,就第二次得票较多者二人得之,以得票过投票之半者为当选。

结果,第一次投票的| D j ) O 3 P {结果,与会七百五十九人,袁世凯得四百七十一票,黎元洪得一百五十一票,袁所得票未达总票数的四分之三,必须进入重选。

第二次投票,袁世凯得票略有增加,但仍不足法4 B 6 W定票数。W Q , T C第三次投票是c y Z b { 8 a c 0从袁世凯和黎元洪两人之中决选,结果袁世凯得五百零七票,已过半数,遂成为民国乃# p e +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法选出的总统。

本次选举不仅是完全依法进行的,确切地s $ b Z u 7 S t 4说,还是在对袁世凯十分不利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宋案”、“善后大借款”和* / _ i u t 8 [ R“二次革命”的缘故,占国会大多数6 8 h g : { O 9的国民党人对袁世凯显然有了成见,但纵然是在这g a d Q样的情况下,袁世凯仍然能当选总统,可见他的威望仍在,而国民党的Q Q 7 h内部矛盾也暴露无遗。

然而此次选举m O n N . ^ D d 1对袁世凯的打击不小,当第二次投票后,出现他和黎元洪对决的形势时,他十分紧张,绕室彷徨,搓手顿足,六神无主,直到第三次投票结束后才放下心来。他因此见识了民主的“可怕”,从此愈发要反其道而行之了。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总统就职典0 $ : G & z | [礼安排在10月10日国庆节,与国庆纪念活动同时进行7 f v。参议院院长王家襄认为总统不是皇帝,应该背南向北,向议员宣誓,袁世凯则坚持要背N = 9 . Y 2 _ y r北朝南,并将议员安排在东西两向。经过激烈争论,他仍不愿改变初衷,最终只是把议员的位置调到背南朝北方面而已C _ l I t s :

他宣读的 F F c G X 4宣言书中,开篇即道:“此种政体(指共和政体),吾国四千年前已有雏形,本无足异。乃事权牵制,吾可进行,夙夜彷徨,难安寝馈。”令听者面面相觑。足见其内心深P s 1 x处,始终未尝接受共j J b和。

任职典礼前,世界上承认中华民国Q Y u { : } P =的只有美国、秘鲁、巴西三国;而典礼后,日本、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德国、俄国、意大利、法国、瑞典; v = 4 K _ p N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f l g o m x主要国家才l l ; P N l C次第承认并正式建交~ v T h _ N / I $。中华民国看似有了些新朝气象,但事实上,她已经进入了一个6 % d O / ~比清末更甚的乱世

首先,辛亥革命的一大后果,便是打破了清朝封疆大吏“本省回S J x x 0 M C ^ J避”制度,本省人把持本省军政,形成地方军阀。由于辛亥革I & f命中,各省多是由本省革命党( E U人领导本省革命,事成则被推为本省军政长官。以袁世凯之强势,上台后也不得不承认现状。

但是,这种现状对0 , %中央而言是一大弊政,因为各省均以各种名义扣留国税,中央财政因此毫无着落,最终不得不通过举外债来度t } A m I & u日。因此,国民党人批评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而事实上若易地而处,只怕除此之外别无善策。

袁世凯深知此弊,遂决意削藩,因此“党人三督”通S L h 5 r J H 3 d电反对“8 q Z A j r e = E善后大借款”,恰恰撞到了枪口上。袁世凯免去这三省的都督后,又用不同的手段,先后免去了在“二次革命”中首鼠两端的湖南谭延闿、浙江朱瑞、云南蔡锷、广西岑春煊` s ) { j F O H的都督职务。敲山震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各省都督对中央的态度有了转变,中央财政也略有好转了。

蔡锷的情况有所不同。袁世凯欣赏蔡锷的才具,故欲延揽于麾下,以备革故鼎新之用。而蔡锷素有大志,也不愿僻居一隅,正好一拍即合。再者,蔡锷是湖南人,在云南都督的任上虽得拥戴,却也不满各省割据自保的现状,终至羞与哙伍v w l , V,潇洒而去,也是一段佳话。

但当时的封疆大吏们,能如蔡锷这样志存高远者又有几人?如山西阎锡山、奉天张作霖等,袁世凯在世时还能小心伺候,等袁世凯一死,就拥兵自重,且要逐鹿中原了。因此,作为民国最大乱政的军阀混战,实际上在辛亥7 d K I P ] k !革命时已埋下伏笔了。

其次,袁世凯在依法当选后,P b r B [ L ^ )便要毁掉这个对自己处处设v 5 6 9 G S O限的《临时约法》。按理,临时大总统成为正式大总统,临时政府成为正式政府,《临时约法| _ t !》自然M c L也应代以正式的宪法。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1913年10月,即他当选的当月,国会即制定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的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亦称《天坛宪法》。然而这个宪法,[ 8 H仍然是按照《临时约法》的精神制定的,贯彻的仍然是责任内阁制的思想,仍然极, 8 r c K = : ]大地掣肘着总统的权力。

袁世凯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请出《临时约法》为尚方宝剑,坚称《天坛宪法》与《临时约法》有诸多不符,乃决意废止之,另行增修《临时约法》。而增修的内容,自然大有文章可做。

从法律精神考量,宋教仁实可谓中华民国的精神象征,他一夜之间草就的《临时约法》,在民国最初十几年内,成为民国正统的标志之一。! # , r `袁世凯戕~ a ? K G 害《临时约法》,使民国的法理基础被破坏殆尽,此后,《临时约法》再未重见天日。而没有宪法的垂范作用,民国就成为一个基本制度和法律极不健全的国家。

再次,顺利当选后,他7 W i 0 x o自然就要解散国民党,杀害“乱党暴徒”,以彻底解决这个第一劲敌。他于1913年11月4日发布解散/ f m国民党令,凡属国民党的中央和地方一切机关限令三日之内解散,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一律追缴议员证书和} ^ A E T S 1徽章,驱逐出会。

两日之内,被驱逐的国民党籍议员达四百三十八人之多,是国会总议员数(八百二十)的一半以上,国会从此不足召开会议的法定人数,事实上也就瘫痪了,其宪法会议和宪法起草委员会等下属机构,也相应终止。次年1月10日,袁世凯发布解散国会令,这个美国模式的国会,就此寿终正寝了。

“二次革命”失f B Q ; S b R -败后,革命领袖们被迫流亡海外,重新开始辛亥革命前的艰苦创业,因此,将从此时开始的革命事业称为L / = b R o t“二次革命”,似乎更为贴切!两年后,袁世凯真的背叛民国,称b n 2 P t W v帝改制,蔡锷将军发动了护国运动,国民党才乘此东风,重返国内,并在西南和华南诸省站住了脚跟。

宋教仁案之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民国从此成乱世

@ C $ q w世凯死后,北洋系的军阀在内讧之余,还在整体上与国民党的政权呈对峙态势。从1916年护国运动到1928年东北易帜,这十二年里,中国实际上处于类似“南北朝”的分裂状态。

《约法》废置,军阀混战,南北分裂,外患频仍,再加上农民a [ E Y起义和工人暴动,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而追K s o ^ T p R溯这一切的源头,未始不是宋教仁遇刺一案。宋教仁是《约法》之父,他既死难,《约法》的精神也就随之而去了,乱臣贼子不复有畏惧之心,天下于是大乱。

向使当[ ? O 9 a初,国民党能调动G ! l国际国内7 G & 8、党内党外的一切力量,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此k X O案,兴许会使民国p W # y走上一个依法而治的良性循环轨道,虽然也许只存在十分之一的可能性,但就算只为了给国人上一堂庄严的法律课,也是值得的!

上一篇

刘邦、曹操、朱元璋、李世民、赵匡胤在同一个时代,谁能做皇帝

下一篇

抗战时期三大超级汉奸分别是谁?他们的最终下场怎样?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