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看过印度原版《误杀瞒天记》,直接欣赏了这部年度犯罪爽片《误杀》,终于理解,它为何获得不错的票房,成为年底的黑马。
当一部电影的故事足够吸引人,人物和感情足够打动人,表演足够真实可信,即使看起来很违和的空间符号和语言都可以被忽略掉,观众可以通过大脑,将故事重新送回到自己的经验世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那么,电影的意义,便已足够。
“爸爸,我不想坐牢。”
“你才是受害者。”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面前。”
......
看过一千部悬疑侦探片的父亲,侦破过一千个悬疑案的母亲,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阶层,没有任何交集和往来,却因为彼此的儿女,开始了一场博弈与较量!
唏嘘之余,唯感慨,《误杀》原来是上演了一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故事。
01.
陈冲饰演的拉韫,是眼神凌厉、强悍干练的铁腕女局长,是警局里挥斥方遒的风云人物。回到家,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用一味偏袒、纵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儿子——素察。
有评论说,素察在被杀前曾有一百次活命的机会。但他有着无限宠溺他的慈母和一心沉迷政治权利斗争的父亲,更因为母亲的溺爱——每次惹事都会出面帮他摆平,而愈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视人命如草芥。
直至最后,他丧心病狂地迷奸平平,还拍下视频企图威胁再次强暴,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可禽兽不是天生就是禽兽,他们不过是畸形家庭教育的祭品。
显然,母亲拉韫对儿子素察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母亲每一次的纵容,才是把素察推往悬崖的真正刽子手!——“惯子如杀子”。这也是《误杀》祸端的起源,起源于“父母之爱子,却未能计深远”。
02.
有评论说,《误杀》里,记忆最深刻的是警局里,两位母亲的争锋相对,张力十足。拉韫与阿玉,她俩本是地位天差地别,性格相去甚远的存在,但在面临为子女绝杀一线的生死局时,这些区别已骤然消失,化为了两头互相撕咬对方咽喉的母兽,无声而静默地刻骨厮杀!那一瞬扑面而来的寒意与杀气,隔着屏幕也出了一身鸡皮疙瘩,让人拍案叫绝。
《误杀》里,肖央饰演的主人公——父亲李维杰,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为人谦和善良。在得知女儿出事之后,为保护家人,冷静冷血,从容不迫,用“蒙太奇”的手法精心设计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好戏。
生而平凡,为父则强;卿本柔弱,为母则刚。
《误杀》发展与高潮,亦源于“父母之爱子,想为之计深远”。
03.
有评论说《误杀》,最后“李维杰选择自首”这个结局,是为电影画上“狗尾续貂”的句号,为之惋惜。
而,我之解读——如此,才是最好的结局,亦是电影《误杀》主题意义的必然。
影片中,父亲李维杰与大女儿的渐行渐远,让他很焦虑无奈,又在历经“误杀”,“瞒天过海”事件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小女儿也学会了说谎——小女儿安安为得到爸爸奖励,将成绩单上的70分改成了100分,这一点,恰好戳在李维杰的软肋。对于女儿以后成长的担忧,还有失势后的素察父母前来询问自己儿子尸体的下落,那番“情真意切”的谈话,那一刻,他看到所有的父母是一样的,这也加重了他内心的沉重......
最后,李维杰只有“选择主动自首”,才能“救赎”。——
他是想用自己的自由和后半生,让大女儿重新认识自己,让小女儿重回纯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误杀》的结局才终于“圆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顾名思义,是说,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孩子,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做考虑。此句源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结合《误杀》,真正读来,让人动容、受益:“父母之爱子”,首先应聚焦在“父母”这个前提下,而这个”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你们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