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集]百度中台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鹰眼牛”(ID:Eagle_Bull),作者:名川资本 王求乐

【题记】伦丁(Don Valentine,1932-2019)投出了苹果、EA、甲骨文和思科。他个性鲜明,有提携VC后辈的美名,是美国VC业当之无愧的教父之一。在他逝世百日之后,谨撰此文纪念这位伟大的风险投资家。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提纲:(一)早年(二)创业(三)巅峰(四)投资方法(五)人生哲学(六)传承

瓦伦丁有些怪癖,偏爱绿色墨水,从不喝咖啡。即便年事已高,瓦伦丁说话仍像以前的纽约街头小子,直来直去。

他给人第一印象是简单粗暴,会突然打断你的话,直接跳到他的结论上。然而,千万别被他迷惑了,瓦伦丁向来眼光独到,行事往往出人不意,喜欢在左冲右撞中拿到他想要的投资条件。

(三) 巅峰

风险投资因创业而兴,随创业而衰。进入八十年代,日本人开始崛起,在半导体、消费电子、汽车、娱乐诸多方面赶超美国。整个美国笼罩在阴影下,自我怀疑的气氛很浓。瓦伦丁也有些迷失,市场的热点似乎消失了,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

然而,机会往往藏在“低谷”里。

  • 艺电(EA)

很少有人会为创业谋划十一载,怪杰霍金斯(Trip Hawkins)从1971年开始,就开始琢磨要创业,只是还不知道做什么。

那一年,他入读哈佛大学,捣鼓了一个棋盘游戏,从中意识到游戏行业藏有商机。大约也在这个时间,他在好友家中瞥见一台小型计算机雏形,这让他憧憬计算机是否能在每个家庭普及。

霍金斯生在中产之家,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给了霍金斯电子知识和创意上的启蒙。早熟的霍金斯在哈佛主修战略,但他有些不务正业,花了很多时间补充计算机和企业经营知识,开始打磨创业的想法。然后他前往斯坦福攻读MBA,这里是创业的沃土,他和同学思考过电游发行的作为新方向,但感觉市场机会不成熟,公司最长活不过五年。

1978年从斯坦福毕业后,霍金斯刻意选择去苹果工作。此时苹果只有50名员工,这让霍金斯很兴奋,他为Apple II所倾倒。霍金斯来苹果可不是为了卖命,他牢记自己的创业使命。他视乔布斯为导师,从导师身上他得到很多启发,改变了不少旧观念,学到了信心和意志。霍金斯在苹果咬牙苦干,一呆就是四年,亲眼见证苹果由50雇员的小公司,发展成4000员工、年收入10亿美元的500强企业。苹果在一年多之前IPO,作为战略与市场总监,他持有的员工期权足以衣食无忧。

该干点自己的事情了!时机已经成熟,他终于决定要做PC(个人电脑)游戏。市面上已有几家类似的公司,包括雅达利、Broderbund,他不想落后。霍金斯认为软件公司都将开发人员视为奴隶,在苹果的工作让他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他要将开发人员奉为艺术家,希望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EA怪杰霍金斯(Trip Hawkins)

他给自己的项目起了名字,叫做“惊奇软件”(Amazin’Software),但还没有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霍金斯在飞机杂志上读到过有关瓦伦丁的文章。文章提到一个轶闻,瓦伦丁很不友好,其态度如此强硬,竟致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上门路演时,紧张得晕倒在地板上。霍金斯从来不信邪,他琢磨着,像瓦伦丁这种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思想家,如果能成为公司董事就实在太幸运了。一想到瓦伦丁还是苹果的投资人,霍金斯决定必须见见瓦伦丁,谈谈自己的点子。

获悉霍金斯在苹果的出色业绩,瓦伦丁爽快地答应会面。霍金斯忐忑不安地到达沙丘路办公室,苹果此时正忙于Lisa计算机,他有点担心,瓦伦丁也许会敦促他继续履行工作,等到苹果新品发布完成再说。

“你应该立即退出苹果,”瓦伦丁斩钉截铁地说,“先到我这里办公,场地免费!”

投资雅达利和苹果后,瓦伦丁对计算机的应用市场,有了更为深切的看法,预感视频游戏的需求非常广。霍金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个天才!他从其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光芒,决心将年轻人置于自己的翼下。

瓦伦丁只提了一个条件,他有优先投资权。

霍金斯旋风般辞职,1982年4月他离开苹果,红杉办公室驻扎了四个月,完善他的创业计划和公司战略,雇用第一批员工。临近年底,霍金斯开始为公司张罗融资了。

由于对估值存有分歧,瓦伦丁和霍金斯没谈拢。狡猾的霍金斯,冲到隔壁KP(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拜尔斯(Brook Byers)和初出茅庐的的杜尔(John Doerr)为他设定了更好的价格。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的对手,KP合伙人拜尔斯(Brook Byers)

自己孵化的鸟儿,却要飞去别人家。大是大非面前,瓦伦丁向来不含糊!他软化了立场,以KP的报价为基础,吃下100万美元额度,留给KP和赛文罗森基金(Sevin Rosen)各50万美元的跟投额。

瓦伦丁告诫霍金斯,自己只是投资人,不会告诉霍金斯应该怎么做:“我先说清楚,最好你比我更懂开公司,不然我要你有何用!”

接下来的岁月,二人碰撞不断。瓦伦丁希望霍金斯为信念而战,他对年轻人的鞭励时刻在侧。霍金斯并不舒坦,有时感到很沮丧。但他最终还是承认说:瓦伦丁是人生最重要的导师,是让他“苦苦修行的刚毛衫(hair shirt,忏悔和苦行者所穿)。”

Amazin’Software品牌无法注册,此时,经员工提议,霍金斯选定“艺电”(Electronic Arts,也称为 EA)为公司的新名称。

1983年春天,艺电发布第一批6款游戏,产品如唱片般精心包装,设计师的身份像音乐家一般被印制在封面上,游戏画面极为精美,令玩家惊艳不已。首批游戏有三款进入电游世纪榜,其中一个成为当年的爆款。此后,艺电和体育明星合作,推出一系列授权体育游戏,经久不衰。艺电还创新了经营策略,抛开中间渠道,直接对接零售商,成为首家制作和发行兼备的游戏新锐。

1989年,艺电上市,三年内市值攀升至20亿美元,成为美国娱乐业的一颗巨星。

  • 平行基金

风险投资依赖两大要素,除了资金,就是项目。

瓦伦丁最初的网络,除了投资圈“那伙人”,一大关键要素,是在仙童和国民半导体为其效力过的销售大军。他们陆续加入硅谷新创的企业,瓦伦丁的触角覆盖整个湾区。

激励这些老朋友,绝对是个艺术活。瓦伦丁相信屁股决定脑袋,遂提出一个新概念,如若项目获得他的青睐,他保证推荐者可以同等条件投资入股。这个策略很有吸引力,此时再以个人之力投资股权,往往不再现实;创始人更欢迎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口袋深,而且资源广。

实现这种安排的具体方式,是建立“平行基金”(Side Funds)。有别于只吸纳大型机构投资人的主基金,这种丛属性质的基金,出资人主要为瓦伦丁的门生故旧。这个基金平行投资瓦伦丁的项目,却既不收取费用,也不抽成利润。

到了1990 年代,他已经拥有一群可靠的核心外部合伙人,理念相同,经验丰富,知管理,懂创业。外部伙伴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线索,还能帮助指导年轻的企业家。

  • 甲骨文(ORACLE)

瓦伦丁很少公开谈及他对ORACLE的投资历史,联系到ORACLE的江湖地位,这显得尤其不同寻常。

ORACLE霸占了全球数据库市场半壁江山,毛利极高,这是创始人埃里森(Larry Ellison)数十年耕耘的结果。

1944年,埃里森出生于单亲家庭,被亲戚收养,在芝加哥长大。养父是俄裔犹太移民,常常带他参加犹太教活动,埃里森并不喜欢。十二岁那年,埃里森无意间得知自己的身世,深感痛苦,从此在压抑自我和狂放不羁间摇摆,他的一生结婚离婚好几次。

埃里森在大学读物理,期间养母患癌病逝,令他心灰意冷辍学了。他带着女友来到加州,希望改行做医生,拯救母亲那样病人,但没能找到学医的门路。

因为攻读物理,他学会了编程。和女友结婚后,他靠程序员工作打发时光,不停地换东家,花钱如流水,婚姻在维系七年后宣告失败。离婚后的埃里森重新振作,他决心要活出个人样来!

埃里森加入录像带设备制造商Ampex,从事音视频存储软件研发。在这里,他结交了两位新同事米纳(Bob Miner)和奥茨(Edward Oates),日后成为新公司的合伙人。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ORACLE创始人埃里森

埃里森已经被数据查找和处理工作折磨很久了,没有合适的软件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批量数据处理问题。他和同事们查到一篇名为IBM科学家科德(Edgar Ted Codd)的论文,描述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型,埃里森读后豁然开朗。

埃里森深为惊喜的是,IBM尚未将此技术投入大规模商用。他立刻决定基于IBM的技术,构建自己的软件系统。1977年,埃里森说服米纳和奥茨,共同发起“关系软件股份有限公司”(RSI,Relational Software Inc.),也就是今天的ORACLE。

这是一项浩大的软件工程!产品极其复杂,要兼顾客户的各类使用场景,除了IBM之外常人不敢挑战自己。为了养活自己,埃里森被迫外接一些零活,对外提供开发外包服务。三个创始人带着同事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两年后终于发布了他们的第一版。Oracle的第一版于1979年11月交付,吃螃蟹的客户是美国军方和CIA技术部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SQL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ORACLE的技术是个创举,企业从此可以在多类型计算机上存储数据,用户可从台式机访问,这意味着经理们今后能便利地检索公司情报,再也不必依赖程序员了。其产生的效果,和网景浏览器(Netscape)对互联网的影响一样大,网景让普通人脱离程序员,轻松实现上网,与ORACLE异曲同工。因此,ORACLE一经推出,就迅速取得了成功,引发了企业计算领域的一场革命。

甲骨文成立之初,完全依赖三个创始人的积蓄,没有风险资本的支持。ORACLE产品很热销,起初现金很充裕,埃里森其实无需和VC费口舌。

此时的硅谷,热衷半导体和硬件,相当于今天国内的“硬科技”,无人对软件感兴趣。埃里森揶揄道:“我们(如果)进入风险资本家的办公室寻求资金,唯一的可能是,他们会搜我的包,确保我出门时没偷走最新的《商业周刊》。”

埃里森对风险投资业一贯出言不逊,1994年他发表过主题为“风险投资只说不”的演讲,对VC业大肆批评。

天使投资家卢卡斯(Don Lucas),就在埃里森的附近办公,垂涎ORACLE已有时日,他终于等到了好机会:公司联合创始人奥茨因为闹婚姻,分割财产时,必须有人为公司估个价,于是转给卢卡斯1.9%普通股。

转眼就是6年,埃里森不得已向VC弯下了腰,这次轮到瓦伦丁来和埃里森打交道。公司发展迅速,人员众多,应收款占用了资金。埃里森决定引入新的资金,瓦伦丁由此入了局。

瓦伦丁被介绍给埃里森的时候,ORACLE还只是公司的产品名称,埃里森既不那么自信,也不懂如何包装自己和企业。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ORACLE创始人埃里森

瓦伦丁发现,埃里森的生意并不划算:公司从事软件定制业务,按项目交付,相当于按小时卖人工。二人对话的重点在于,能否定义一种产品类别,开发标准化产品,然后将其大批量出售给硬件厂商。

瓦伦丁于1983年4月资助了甲骨文。他的投资,有一个前提:瓦伦丁将花时间在公司的营销上。

谈判条款的时候,埃里森与瓦伦丁别上了劲儿。埃里森发现有一个条款,规定投资人有权派驻管理者取代创始人,进而有权收购创始人的股份。他对此感到很凶险(“Mephistophelian”)。

瓦伦丁看中企业软件这个新市场。大型软件开发原本是个系统工程,敬畏IBM在企业市场的垄断地位,很少有人对企业软件感兴趣。ORACLE选中了空白地带,避开IBM的强项,专攻数据库软件。公司的产品,可以帮助客户获取所需的信息,实现快速决策。

瓦伦丁感到,埃里森比其接触的任何人都更了解软件:“用大白话来说,他很懂!对我而言,他是硅谷历史上最好的CEO。”

ORACLE是微软之后,第二个拿到VC资金的软件企业。考虑到微软并不缺钱扩张,因此ORACLE投资之举,创造了软件投资的先河,标志着风险资本从计算机硬件跨入了软件业。

ORACLE于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为瓦伦丁带来滚滚财富。

瓦伦丁对甲骨文很满意,称之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公司之一,因为他赚了很多钱。“其创始人的洞察力和敏锐度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经久不衰的科技故事之一,”他意味深长地表扬说:“我很敬佩埃里森那样的创始人,即使偶尔出错,他也毫不隐瞒!”

埃里森则以矛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投资人瓦伦丁:“他可能很粗鲁,说话令人反感,但他的业绩真不错,只是他会问许多尖锐的问题,这个人一直让人印象深刻……他爱讲真话,尽管确实容易惹毛好多人。”

瓦伦丁维持了自己的体面,他对埃里森和ORACLE很少有过微词。风险投资家即便吃了多大的苦头,也往往保持风度,这是成功商人的不二法门。

如今回头再看,埃里森终于承认VC自有其存在的价值:风险投资家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了“从产品到招聘以及企业家自我提升等各方面的见解。”

  • 思科(Cisco)

瓦伦丁不是思科的创始人,而是思科的再造者。

投资苹果,为瓦伦丁带来了空前的声望。即便此后投资LSI和EA,足以称王称霸,他还需要更大的突破。下一个苹果在哪里?

他遇到了思科,一个夫妻老婆店,由斯坦福大学IT管理员莱恩(Len Bosack)和桑迪(Sandy Lerner)夫妇创立。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莱恩(Len Bosack)和桑迪(Sandy Lerner)夫妇

莱恩背景深厚,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毕业,于DEC任职工程师。1979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毕业留校负责管理本系计算机设施,其中之重要工作,是代表斯坦福大学参与建设美国国防部牵头的“阿帕网”(ARPAnet)。军事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阿帕网项目旷日持久,系现代互联网的原型。

桑迪本是计算机发烧友,她读完政治学本硕后,来到斯坦福大学转读统计学,终于和计算机沾了边,毕业后也留在斯坦福大学,管理商学院的计算机设施。

经朋友介绍,莱恩和桑迪一见倾心,不久就结婚了。桑迪漂亮大方,咄咄逼人,在男性主导的计算机世界,她显得格外突出。在桑迪眼中,莱恩温和体贴,堪称完美男人,是桑迪认识的“最干净”的计算机男生。

夫妇二人最为烦恼的事情是,两个系之间的计算机局域网互不兼容,无法线上互诉衷肠。为此他们想到了开发路由器,以连接校内的局域网,自动实现数据传输。为了突破技术障碍,莱恩和电子工程系的程序员柯克(Kirk Lougheed)一起合作,他们参考了本校研究员耶格尔(William Yeager)和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构建的“蓝盒子”路由器原型。

莱恩和柯克夜以继日,改进蓝盒子的源代码,最终设计出多协议路由器,这是一种高速、便捷的数据传输设备,成功地连接了校内数千台电脑,搭建成第一个真正的局域网。这种新型路由器,较之市面上的所有产品,性能最好,成本最低,性价比极高。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莱恩(Len Bosack)和桑迪(Sandy Lerner)夫妇

开发工作最忙的时候,莱恩鲜少陪桑迪,桑迪满腹怨言。但她很快扭转了态度,项目进展顺利,她很有商业头脑,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桑迪鼓动莱恩成立公司,将这项成果商业化。

斯坦福大学断然拒绝了夫妇的请求。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学术人员才有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特权,普通员工是不被许可的。

1984年底,被激怒的桑迪无所畏惧,拉着莱恩注册了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Cisco的名字取自旧金山市名(Francisco),其徽标正是该市金门大桥。

桑迪和莱恩孤注一掷,抵押房屋,透支信用卡,为他们的新公司筹措资金。莱恩和柯克期间借助学校的实验室,继续改进路由器产品。

1986年,思科出售了世上第一批多协议路由器。一年不到,公司销售额就增到每月25万美元。

曙光在望时,斯坦福大学发难了。学校认为夫妇二人未经许可,擅自窃取了莱恩在校的工作成果。斯坦福要求他们将成果和利益全数归还。这项纷扰持续了很久。

但订单却滚滚而来,需求出乎意料的强。为了跟上公司的发展,1987年年初,思科聘请格雷夫斯(Bill Graves)为CEO,还招聘了一位CFO。格雷夫斯是个物理学家,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他的加入,缓和了公司和斯坦福大学之间的关系。他推动公司和斯坦福达成和解,思科支付15万美元赔偿金,清除了前进路上的巨大炸弹。

桑迪已经在大范围接洽风险资本。思科业务发展飞速,需要补充更多资金。可惜,没有投资人对思科感兴趣,或是对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望而却步,或是对夫妻档合作关系心存芥蒂,更多的人则担心市场太过狭窄。

瓦伦丁对市场的看法截然相反!

据说他是夫妇两接触的第76个投资人。他已经投了苹果电脑,预感计算机需要以某种方式联起来,此后投资了3Com,对网络发展有了进一步认知。3Com由以太网发明人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博士创办,生产计算机网卡等器件,从而将电脑挂上了网,但还不能实现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思科恰好解决了该问题,路由器让各种协议的设备相互对接,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打造真正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瓦伦丁知道它将为互联网铺平道路。

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4年,思科成立之处,互联网上大约有上千台主机,到了1987年底联网的设备已近3万台。到了今天,电子设备几乎无所不联。正如瓦伦丁所说,思科“满足了网络世界迫切的需求。”

当时,美国发生了一件事儿,IBM和几个小贝尔都在东海岸开设了办事处,他们需要将信息发送回西海岸总部的大型机。这是光速一般穿越东西部的信息包,但是系统无法识别这些数据包应该存放到哪个终端和大型机,系统发生严重的地址信息冲突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广播风暴”。如若海量计算机接入,系统就会彻底瘫痪。

瓦伦丁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思科的机会如此之大:他们的产品能以光速将数据包准确送达目的地。”

瓦伦丁去思科考察时,公司也就十来名人员,连像样的工厂都没有。办公地点位于阿瑟顿小镇的一处私宅,因人来人往,经常受到邻居的投诉,直到后来警察将此处查封,思科才更换新地点。思科此时正设法组装第一批产品,调试一经完成就发送给客户,机柜尺寸很大,大批棕色的卡车往返送货。

瓦伦丁看到几位身投心入、充满激情的企业家。他感到思科的起步非同寻常,正在不断发生的事情也更不寻常!他亲眼目睹到这群人动手打架,他还未曾经历过这种事儿。“这帮人很火爆,意见很激烈!”瓦伦丁回忆说。

但是思科所解决的问题的性质,问题的普遍性和市场规模之大,使他感到兴奋,这正是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东西!

桑迪和莱恩个性很互补,这原本是个好现象。然而桑迪与人沟通容易情绪化,莱恩也完全不知什么是管理。瓦伦丁见到桑迪的第一面,就直言不讳地敲打说:“我听说,你就是公司全部问题的根源。”

瓦伦丁所投的项目,有的团队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成功,苹果为其一,思科则为第二家。

市场太诱人!瓦伦丁决定赌一把,红杉投资250 万美元,得到思科29%股份,交易于1987年底完成。瓦伦丁很有把握,他将能帮助桑迪和莱恩一起前进,“只要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市场,那种吹哨的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

和斯坦福的纠纷,在瓦伦丁作投资决定时已获解决,瓦伦丁的重心是管理。对创始人夫妇的能力,瓦伦丁一直不放心,想要自己把控思科的大局。

投资之后,他很快做了一件事:聘请了一位出色的销售副总裁埃格(Terry Eger),以5.1%的思科股权作为酬劳,以解决公司的销售短板。埃格一步入公司,就感受到这里的气氛很尴尬,桑迪与她自己聘请的CEO水火不容,她和瓦伦丁的关系也不佳。

埃格来自大红大紫的王安公司,王安电脑是华人的骄傲,曾经一度要与IBM一决雌雄,创始人王安博士1986年返回祖国时候,邓公亲自接待他。埃格行事独立,意志顽强,这种品种有助于销售工作,但对思科此时的紧张局面,几若催化剂。

终于,桑迪夫妇和格雷夫斯的冲突爆发了。为换取瓦伦丁同意解雇格雷夫斯,桑迪和莱恩将他们的投票权委托给瓦伦丁,红杉由此掌握思科64%的表决权,埃格自然也站在瓦伦丁一边,经由他的提名,瓦伦丁没费吹灰之力得以担任思科董事长。

掌握了公司治理的大权,对瓦伦丁而言意义非同小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塑造思科。路由器市场急速发展,思科前途无量,他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确保公司不会跑偏。为了应对公司管理上的挑战,瓦伦丁先是同意撤下格雷夫斯,换上昙花一现的硅谷老将萨特克利夫(Chuck Sutcliffe),半年后又选中摩格里奇(John Morgridge)担任新的CEO。莱恩担任首席技术官,桑迪担任客户服务副总裁。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CISCO前CEO 摩格里奇(John Morgridge)

摩格里奇54岁,曾在霍尼韦尔(Honeywell)工作20年,担任市场和规划副总裁,此后两个创业科技公司做高管。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将是难以驯服的创始人夫妇,还有负责销售的实权派、董事会成员埃格。埃格对谁都不畏惧,除了一对一的会面,几乎不参加摩格里奇主持的会议,他讨厌官僚和形式主义,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销售工作上。

好在摩格里奇有瓦伦丁的足够信任,他走上舞台稍稍站定,瓦伦丁就大幅减少在思科的露面,逐渐淡出这里的日常事务。刚一上任,摩格里奇即着手建立员工培训体系。他的办法很特别,连瓦伦丁也感到很“奇特”。他将房间摆满折叠椅,每一列六个,中间只留出窄窄的过道。然后他请经理们落座,“欢迎使用CISCO号飞机,” 摩格里奇开口道,“您正坐在飞行教练区,本教练现在的位置,今后人人都得坐!”

在摩格里奇领导下,思科的管理迅速走上正轨。埃格负责的销售工作,开始突飞猛进。他先后攻克了波音、摩托罗拉、花旗、GE以及刚刚分拆的贝尔公司中大多数订单,思科短短时间就垄断了全美路由器市场。从1988年只有35个员工、区区500万美元收入的小公司,到1989年底 170人、收入近3000万美元的新兴科技企业。

1990年2月,思科上市,市值为2亿多美元。

IPO之后,公司的业务继续快速发展。但内部纷争没有消停,桑迪和众人日益格格不入,一再与瓦伦丁和其他高管起冲突。当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瓦伦丁和董事会只能决定开除她,莱恩决定辞职,夫妇二人抛售了全部的股票,再未踏入思科的大门。

1991年,摩格里奇已经57岁,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只干到思科收入突破十亿美金那一天。他不想到了65岁时,还要每天管业务。

候选的竞争者有一大把,埃格是个大热门,他劳苦功高,资格也老,和瓦伦丁关系也最铁,深受董事会的信赖。出人意料的是,瓦伦丁一口否决此提议,他对思科期望很高,公司将会变成巨无霸,新的CEO不可只是打打杀杀的将军,更应是个政治家,“有能力打造强大组织的人,而非个人英雄主义者!”

确定出局的埃格此时表现了他的大度,开始主导遴选过程,他想找个自己人。这不仅能弥补他心中的遗憾,还可在瓦伦丁身边安插个耳目。

得来不费功夫,恰好风险基金MPAE合伙人找到埃格,索要钱伯斯的联系电话,“我投的公司需要人,圈里说他很能干。”埃格耍了个滑头,没把钱伯斯的电话交出去,他向公司推荐了钱伯斯(John T. Chambers)。

钱伯斯是个销售和管理全能的天才。MBA毕业后,前往IBM从事销售工作数年,得到充分锻炼,然后加入王安公司,一直做到二把手。钱伯斯在王安公司一干就是八年,恰好经历了公司的过山车。高科技企业很刺激,从鼎盛到没落,有时也就一瞬间。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CISCO前CEO 钱伯斯(John T. Chambers)

瓦伦丁召见了钱伯斯,开头就给了客人下马威。他请钱伯斯把其他家的offer(录用意向)亮一下,钱伯斯稍一愣神,瓦伦丁已掰着手指头,一五一十说了个遍!他顿了顿说:“你应该跟我干!”就这么一锤定音,把钱伯斯征服了。

钱伯斯具备管理高科技公司必备的全部技能,最重要的是他有过失败的经验,瓦伦丁非常看重这一点。

1995年1月,钱伯斯继任CEO,带领公司登上互联网之巅,突破市值5500亿美元,一度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红杉当初的投资,已价值连城,瓦伦丁成为大赢家。

思科可谓瓦伦丁苹果之后最为艰苦显赫的一战,是瓦伦丁最自豪、却也惹起最多争议的项目。胜者为王败者寇,在控制权争夺与改造公司两条交错的轨道上,瓦伦丁双双完胜,思科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科技巨人。

面对争议,瓦伦丁从不示弱。他有自己的理由,瓦伦丁总结说:随着业务增长,公司的团队必须成长或更替,“我们倾向于认为,建立一个公司需要一种管理技能,而管理一个更大的公司则需要另一种管理技能。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许多企业家根本无法完成这一转变。

钱伯斯总结瓦伦丁这一经典之战说:“他是一位很强、很有力的领袖,给你设置很高的目标,并期望你能实现!”

(四)投资哲学

瓦伦丁押宝的是赛道,而非赛马(bet on the racetrack, not the jockey)。

瓦伦丁给人们呈现的,不仅仅是眼花缭乱的投资硕果,还有他富有争议的投资方法论:“我的兴趣是投资于专注一个大市场,并解决具体难题的企业。”

对投资策略的强烈见解,对资本过剩和项目同质化(me too)之隐患的看法,瓦伦丁成为沙丘路上的统治者。

  • 选择大市场

瓦伦丁寻找正在转型的巨大市场,来建立伟大的公司。

他认为,只有伟大的市场,才能诞生伟大的公司。他曾长期从事营销工作,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行业趋势形成独特的看法,遂以“赌市场”为拿手好戏。投资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公司,比投资于需要创造市场的公司,实在好太多!

瓦伦丁认为分析市场要比判断个人容易,研究行业,观察数据,你就可以确定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市场。瓦伦丁分析,管理层可以换,市场却是雷打不动的(People you can change, but you can\'t change a market.)!

同创业者会面,瓦伦丁有句口头禅:“谁买单(Who cares)?” 多数成功的创始人,创业的原动力是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梦想着把痛点解决好,他们的兴趣点,永远都是解决问题,创造产品。

瓦伦丁五十年如一日,努力打造超大规模、价值连城的企业。他比对手们率先预测到个人电脑(Apple)、数据库(Oracle)和路由器(Cisco)市场的降临,从而押对了宝。退休后的瓦伦丁,在斯坦福大学进一步解释了他的策略:“我们从不(赌人),我们始终聚焦在市场,包括市场规模、市场动态、竞争格局”。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风投大师罗克(Arthur Rock)

这种思路,挑战了以罗克(Arthur Rock)为首的大多数风险投资家。罗克的哲学是赌人(Back the right people),他经常表达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宁愿投资一流的团队、二流的创新,也不愿意支持二流的团队、一流的创新。另一个老牌投资家戴维斯(Tommy Davis)表达的更露骨:“整个事情绝对取决于创始人,只可根据人的能力来评估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市场前景在瓦伦丁投资决策中的权重,远高于其它要素:“我们将风险分为四类:人员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开发风险,和财务风险。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并接受它们,否则我们不会投资于任何公司。而其中我最不愿意承担的,就是市场风险!”

显然,这场讨论永远不会有赢家。

  • 延伸上下游

瓦伦丁的具体打法又如何?

“我的立场一直是,找到一个伟大的市场,从中打造一连串的企业。”

运用这种模型,其实只需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如果某个初始的市场非常大,那么哪一个市场有可能由此被激活?二,由此而论,哪一类公司和哪一家企业,最能凸显自己的价值?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壮年瓦伦丁

瓦伦丁的投资哲学植根于他在半导体企业的销售策略。在有限的资源下,必须精心选择如何配置资源。瓦伦丁说:“缺钱,意味着了不起的纪律。”他要求所投的公司将资金集中在一个赛道,不要太过于发散。这和伟大领袖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瓦伦丁从自己熟悉的半导体行业出发,思考自己的投资路线。处理器的小型化,低廉化,计算能力的提高,必将带来应用领域的变化。

他选中的切入点,是计算机的家庭娱乐应用,先投资了雅达利,证实了家庭和个人市场的潜力,其成功增强了瓦伦丁的信心,为投资苹果电脑提供了支撑。

对苹果的投资意义重大,激活了瓦伦丁的“市场”策略。他针对苹果用户的痛点,围绕着围绕着计算机产业链,陆续布局了各种周边外设,包括打印机(Printronix)、磁盘驱动器(Tandon和Priam) 、磁存储(Dysan)、鼠标、图形操作等等,合计投入700万美元,回报高达2亿美元。

瓦伦丁曾经总结,几十年的投资生涯里,他从未偏离半导体和计算技术这个大赛道,从芯片,到电脑与周边,再延伸到软件、通讯,直至互联网。

  • 投早不投晚(Timing)

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策略,关键要素是时机,瓦伦丁所聚焦者,在于早期阶段:“如若来的太晚,那就不如弃权。”

我们不妨引用计算机软件为例子。瓦伦丁接连错过数据表格处理器VisiCorp,和文字处理软件商MicroPro。既然未能第一个进去,瓦伦丁宁愿放弃这些新物种。

瓦伦丁之所追求,是参与创建公司的机会。初创企业,乃一张白纸,对其经营理念和公司个性的塑造,譬如,养成节俭朴素的习惯,商业上更有进取心,强有力的执行等等,均尚为容易。公司一旦走向快速扩张和成熟,个性便已确立了。

瓦伦丁并不认为这是在强加意志,投资人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对抗关系,“我们充其量是一个伙伴,但主要是啦啦队长。”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2009年在斯坦福演讲

早期投资的另一大好处,这也是我本人体会很深的,是拥有可进可退、控制风险的从容。瓦伦丁习惯的做法,是在企业极早期投入,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分阶段追加投资。这种办法固然很笨,却在不确定性和回报最大化之间,取得了折衷。这种游戏规则,企业家和投资人终极压力往往皆化为释然,实际上是极为高明的办法。

遇到需要止损时,瓦伦丁坚决有力。那些不达预期,接连错失里程碑的企业,瓦伦丁毫不犹豫踩刹车!

  • 关注边缘

每逢瓦伦丁谈起历史学,就只有一个话题,他所反复提到的美国历史学家,名字叫做特纳(Frederick Turner,1861-1932)。

特纳对美国历史之形成,所作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被称作“边疆学派”(Frontier History,也叫边缘学派)。当时很多美国人仍视自身为欧洲移民,尚未形成“美国人”身份认同。

特纳扭转了这种思想,他创造了一门新学问,叫做边疆史学。特纳认为美国西部拓疆史就是一部美国史,他提出:美利坚土地上的人就是美国人;美国人在边疆西拓、移民西进的运动中,所体现的自我奋斗,开拓与创新精神,以及迸发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是美国精神的体现!

大约在读书期间,瓦伦丁就研究过特纳的理论。转至西海岸海军基地服役后,他对这一理论所产生的实际后果,有了切身的感受。瓦伦丁对比东西部,波士顿及周边缺乏现代电子原创产业,徒有一流的高校,圈子太过理论化;加州虽然远离美国东部心脏,工业发展反而更朝气蓬勃。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边疆学派创立者特纳(Frederick Turner)

瓦伦丁深受特纳的启发,认识到西部将大有可为,从此决心移民加州发展今后的事业。再度转战风险投资行业时,他画了个圈:投资不出南加州。

数十年过去了,瓦伦丁的见解如今仍有意义。除了微软和亚马逊少数巨头,大多数顶尖的科技企业,均聚集在硅谷周边,这绝非是一种巧合。

瓦伦丁进一步发展了特纳的边疆理论,非常重视移民人才,将其从地理概念拓宽到人才范畴。瓦伦丁和红杉的投资,很多项目创始人,诸如雅虎,PayPal,YouTube,PaloAlto Networks, Aruba Networks等等,都是美国海外的移民创办的。《福布斯》专栏作家分析说,全美一半以上的独角兽企业皆有移民参与创办。

瓦伦步子迈得其实还更大,他选定的Sequoia两个接班人,莫里茨(Michael Morris)和列昂力(Doug Leone),分别来自英国和意大利!

  • 容忍失败,分享成功

国人将“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译成“风险投资”(Risky Capital),虽不确切,倒很传神。

瓦伦丁愿意承担精心计算的风险,失败是这项工作的常态。

每周一早8点,他和合伙人齐聚一堂,讨论新项目,审查老组合。基金确定了两条不成文的规则:一是要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证明自己才正确;二是议事简单直接,发言不要超时,最好别长于“90秒”。

瓦伦丁想让投资工作保持简洁。他努力创造充分讨论的氛围,决策是民主的,却未必是票决的传统方式。尽管虽然每个项目由不同的合伙人牵头,但所有合伙人需要对每个项目的成败共同负责,必须充分辩论和审视人人手上的拟投标的。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倚墙而立

辩论通常很激烈,项目总有各种瑕疵,信任和取舍尤为重要。

一位印度合伙人说:“如果有人站出来,敲着桌子说,坚决要投他所相信的那个小公司,其他人就得让道…… 当有人坚定地说他热爱那个创始人以及那个创业故事,数据和其它都变得微不足道。”

允许这种自主权,是因为初创企业的真正品质,往往难以衡量,“正如无法衡量创始人是否具有这些品质:视野清晰,热爱产品,拥有激情,兑现承诺。”投资毕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

有时讨论会超出问题本身,雄心勃勃的年轻合伙人,免不了与老一代合伙人起争执,就会被提醒道:“我们这儿,谦虚者才会赢。”瓦伦丁奠定了人人分享荣誉和利益的文化。

如果项目不达标,瓦伦丁就迅速止损,甚至关闭无望的企业!瓦伦丁估算过,他投的项目有二成左右是此结局。尽管听起来很严苛,但资金毕竟是委托人的钱。

瓦伦丁第一只基金的年化收益高达51%,将标准普尔指数收益率4.8%远远抛在后面。他的第二只基金表现更好,收益率蹿到71%。同期成立的KP,也不甘落后,取得了极大成功。沙丘路的VC双雄,红遍硅谷。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红杉和KP的早期基金回报(数据 -《VC:An American History》)

暴利吸引了大型资本的注意力。法律的修订、Nasdaq的开启,打开了闸门,大型机构投资人的资本蜂拥而入。到了1980年代,投资于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总资金池在显着增长。VC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抑制了基金的回报,和其他人一样,红杉的盘子越做越大,回报却急剧下滑。江河日下的瓦伦丁,感觉资本过剩了。

多年以后,当他扳回颓势,着意和几位彼此熟悉、关系融洽的出资人问及此事,对方竟然轻飘飘回答说:投资VC行业,比起投资债券和房地产,要有趣得多!

沮丧透顶的瓦伦丁很无奈:“你的工作是思考,别人不过是在找乐子!”

  • 学会提问

做好投资的基础,是学会问问题:

“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因此我们很在意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决策高度依赖直觉,完全是一种科学的艺术(the fact that it\'s done in a scientific area doesn\'t make it scientifically)。”

瓦伦丁告诫年轻人,要想提问合格,就别超过20个词:“学会以某种方式提出问题,这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思路,解释他想做什么,需要多长时间,谁是竞争者,以及需要多少钱才能打败对手…… 很多项目,我们都无法真正理解那些答案,但我们还得努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如投的的公司倒闭,我们就得复盘,我们总是试图了解错过了什么,哪些问题没有问到,哪些答案我们没理解。”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很少微笑

虽然容易找到团队的盲点,但通常并不要求创始人面面俱到,瓦伦丁只希望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力。

像乔布斯这样虽然所受的教育不多,大学都没有读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询问机器,恰为瓦伦丁所欣赏。

  • 注重讲故事

评估创始人,瓦伦丁尤其看重其讲故事的能力(storytelling)。

他开玩笑说:“如果有人说想变成百万富翁,我必然打瞌睡;若是他想赚5000万,我就能提起神;假若他想赚10亿美元,我就会接茬说,‘我们马上来谈谈!’”

瓦伦丁并不在意创始人是否名校毕业,在所处领域是否具备经验,他考察创始人时主要看重两个要素:产品能力(或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

讲故事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瓦伦丁说,讲故事的艺术非常重要,学习讲故事至关重要,因为这就是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他投资的所有企业里,他认为乔布斯是最能吹的营销专家,而营销的重要性被人们低估了。

瓦伦丁做过“名片测试”的游戏。

有一次,初创企业的三位联合创始人拜访瓦伦丁,CEO花了很长时间,却也没能解释清楚公司究竟要做什么。实不耐烦的瓦伦丁,决定给予他名片测试的机会,开口建议:“我给您十分钟,请在名片的背后,写下您们的商业计划,然后我们重新开始!”。当他回到会议室,三个创始人已能将名片的背面写的密密麻麻,第二次路演非常顺。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讲话露出标志性下排牙

瓦伦丁自身,也精于此道。他的口无遮拦,不但是缘于坦率的性格,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手段。这种争议性,总是让他成为媒体追逐的话题人物。若是搁在今天,信息发达,舆论汹汹,恐怕是会吃亏的。

柳传志先生也一直强调表达力,他有个著名的把式论:“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能练真把式。”

(五)人生哲学

瓦伦丁曾将其经典之语,在官网与众分享。研究瓦伦丁先生并不难,他鲜明的个性,深刻的思想,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也能感受到。

  • 学会倾听

瓦伦丁是个倾听者,一生都遵循多听少讲的艺术!

风险投资人士故作很忙,眼睛仿佛长在手机和电脑上,怠慢了千里迢迢而来的创始人,这有违瓦伦丁的原则。他为此很固执,每到召开董事会,就在门口摆上一张小桌子,没收每个人的手机与电脑,只允许携带笔和纸。

即便如此,瓦伦丁观察VC们并没学会更聪明,“董事会最大的干扰,来自其他投资人,他们比管理层说的还要多,而不是认真听。”

是好奇心把瓦伦丁带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即便瓦伦丁到了七十多岁,仍旧保持住他的好奇心。“我仍然对二十多岁的技术人员,如何以一种高度非常规的方式看待世界,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别人的方式来构建产品,而深深着迷。”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退休的瓦伦丁

他反对先入为主,一上来就对人做判断。乔布斯创造“个人电脑”新事物那会儿,还是个大一辍学生,在很多人那里吃过闭门羹,唯有瓦伦丁和他进行了认真交谈。

你必须听所有人的话!从乔布斯那里,他听到了个人电脑这个概念,和瓦伦丁对家庭娱乐市场的偏爱,不谋而合。他忽略了乔布斯的怪异外形,欣赏乔布斯的信念,将高深的电脑产品平民化,推向家庭消费市场,对比数十万美金的DEC电脑,苹果只卖几千元!

“我一生中只认识两个卓有远见的人,硅谷公认他们有远见,一位是仙童的诺伊斯,一个则是乔布斯。苹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它的产品颠覆了人类的工业,将计算技术带入家庭、口袋、手腕及更多地方。”

  • 简单朴素

瓦伦丁言行简单朴素,处世坚持原则。

他只是在谈条款时不动声色,让人捉摸不透,国民半导体的老同事麦克纳(Regis McKenna)描绘说:“只要他想和你做买卖,就会锱铢必较,不讲情面。”莫里茨总结了一句话:不感情用事,不容易软化。

很长时间内,他和合伙人开放大厅里办公,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瓦伦丁把投资者托付给他的钱,看得重若泰山。参加董事会时,他从活页夹中取出文件,将夹具推回给CEO,大声训斥:“这种夹子要花钱,请把钱花在刀刃上!”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退休的瓦伦丁

朴素到极致是幽默。《福布斯》早年讲了个小笑话:前往红杉申请实习的男生,面试之后,将被导引到厕所,他可能会发现小便池中,有一枚25美分硬币,捡起此币的申请人,将能得到这份工作。

瓦伦丁说话不拐弯抹角,不惧怕开罪于人。他排斥跟风,倡导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是硅谷常年的批评家,对硅谷曾经盛行的抄袭之风狠批猛挞。

瓦伦丁出身贫寒,和同行的精英做派很不同。他凡事简单直接,不重教育和门第,讲究实用主义,接地气是他对所有人的第一要求。

瓦伦丁缺乏与人相处的热情,却对与之共事者竭诚尽力。他不苟言笑,说话不紧不慢,冷静有力。言谈中总是露出下排牙,仿佛在提醒他的听众,这是一位领袖和强人。

  • 头号敌人

惹怒瓦伦丁,日子不好过。

他有个头号敌人,名为拉拉赫(Bill Lerach)的诉讼律师。拉拉赫声名显赫,告倒过安然和世通。此人找过瓦伦丁大麻烦。

这位律师很聪明,他发明了一门新生意,专替小股东打官司。他搜集各种真真假假的所谓证据,推定上市公司违反了《证券法》,遂代表小股东发起集体诉讼,被告者不仅有公司,还包括其董事及管理层。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克林顿和拉拉赫(Bill Lerach)

此类的麻烦,瓦伦丁遇到不下十次,其中三次是拉拉赫所为,追究他身为董事的“失职行为”。拉拉赫的本质是勒索,费尽周折和试探之后,律师亮起他的底牌:“要想摆平这件事,请予赔偿700万。”一旦美金到了手,他和原告三七开。拉拉赫和他的律所席卷之大,很快成为VC行业的公敌。

但这种找茬儿的行径,早晚都会撞南墙。拉拉赫连连得手,驾轻就熟,形成了套路,竟有恃无恐,当捕猎新目标时,荒谬得竟连原告的名单也照抄,也不通知这些老“客户”。拉拉赫得意忘形,终于触犯了《证券法》,犯了商业欺诈罪。

瓦伦丁抓住敌人的致命伤,如愿以偿地将其送去蹲监狱。。接下来的故事,更让瓦伦丁惊跪了膝盖。他回忆说,拉拉赫与其律所认罪,当判刑时,法官竟允许拉拉赫自行参观和选择去哪一所监狱服役。瓦伦丁解释说,拉拉赫是民主党的大金主,和白宫关系密切,“他是总统的客人”。

但从此,拉拉赫再也没挑过红杉的毛病。

(六)传承

  • 建设合伙人队伍

随着基金的成长,瓦伦丁开始扩充人手,不断引入新的合伙人。最早加盟者,是仙童两位老部下罗素(Gordon Russell)和拉蒙(Pierre R. Lamond)。

罗素先于1979年加入红杉,他原在仙童半负责军品销售工作,把芯片卖给“阿波罗”登月项目,后来担任药企的高管,瓦伦丁请他开辟医疗健康投资战线。KP凭借医疗领域的布局异军突起,他们孵化的基因泰克(Genentech),克隆出胰岛素,获得空前的成功,瓦伦丁不能不眼红。

两年后,拉蒙德也加盟瓦伦丁。拉蒙德曾在仙童负责产品开发,然后与斯波克一起重振了国民半导体,他是国民半导体的CTO,因此在红杉仍旧专注半导体,并成为瓦伦丁信赖的顾问。拉蒙德精力旺盛,在硅谷被誉为“最努力的VC投资家”。

瓦伦丁寻找合伙人的标准很简单,他从不以传统的方式看重教育背景。他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具备专长和经验,二是足够自信!

瓦伦丁正在打造的组织和环境,十分扁平,没有人可以向其他人下达命令,分配任务。但合伙人严格划分了专属领域,成为该领域的行业专家(proxy),提供意见和建议。瓦伦丁很看重创业公司出来的人员,尤其是产品设计、应用工程、产品营销、外包制造方面的专才(functional experience)。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退休的瓦伦丁

瓦伦丁相信,投资决策过程需要高度自信,合伙人必须能够接受公开挑战,勇于接受这种挑战,关键时刻能够证明自己站得住脚。

瓦伦丁不惧合伙人意见与之相左,他希望团队背景互补,讨论时总有对抗和反对派。决策过程往往缓慢又麻烦,应该穷尽所有问题的关联性。“这是一项苏格拉底式技术的业务,首先您必须弄清楚相关的问题,然后再问这些问题。您必须围绕自己的目标,来理解这些答案。但您不能永远独自做到这一点,这只需要更多的人。”

本着这个思路,瓦伦丁的雇用决定很大胆,其中最不平凡者,也许是对莫里茨的招募。

莫里茨(Michael Moritz)生于英国威尔士犹太难民家庭,在沃顿商学院获得MBA学位之前,他曾在牛津和宾大攻读历史。莫里茨没有随波逐流,如大多数MBA为投行或咨询公司效力,他选择加入《时代》杂志,成为一名记者,迅速学会了讲故事。他拥有记者的本能,从不退缩,他和别人合著的《与兄弟为伍》,揭露克莱斯勒的管理乱象。此后被派驻南加州,从而找到新经济的源动力,成为乔布斯最信任的媒体人,通过《小王国》著述了硅谷最红火的苹果公司的创业史。

1984年,莫里茨对罗克(Arthur Rock)做了深度报道,将风险投资家首次推为《时代》封面人物。他对VC产生了兴趣,但是要想为瓦伦丁工作,还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莫里茨索性辞了职,创办VC通讯杂志,曲线救国。到了1986年,他终于说服了瓦伦丁,收下自己为小徒弟。

雇用一名记者为投资人,让罗素感到很疯狂。瓦伦丁却不在乎,莫里茨让他联想到乔布斯:“他们都是极具侵略性的提问者,”VC的基本功就是提问题,乔布斯始终是个穷追不舍的提问者,活像一部抽水机,莫里茨则是瓦伦丁见到的第二人。他要对莫里茨赌一把!

莫里茨略显温和,却极具洞察力,他会出其不意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非常深刻,创业者稍不留神就会露馅。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的接班人莫里茨(Michael Moritz)

莫里茨没有让瓦伦丁失望。短短几年就成为出色的投资人:1993年,他预见到PC行业外包的趋势快要爆发,力主投资了伟创力(Flextronics);两年之后,他又决定投资雅虎,打造了在线媒体新帝国,这是他的重大突破,同一年他还投资了Nvidia芯片,这是今日AI计算领域的巨擘;一发而不可收,接下来他赌中了PayPal和Google,对Google的投入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鉴于其骄人业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3年册封莫里茨为大英帝国爵士。莫里茨是个足球迷,他为曼联爵爷弗格森教练撰写的《领导力》(Leading),在同类中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比莫里茨晚两年接受瓦伦丁指导的,是火辣的意大利人列昂力(Doug Leone)。1968年到达纽约州时,他只是来自热那亚的11岁男孩。意大利移民对接下来的命运一无所知,“真”和“假”两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船上打工,炎炎夏日到来,我像猪一样浑身臭汗,”列昂力回忆说,“在船上我可以望见俱乐部游泳池里的小孩子,年轻人在那追女孩,我鼓励自己说:‘让我们今后商场上见,你们正在犯错误,所以给了我机会。’”

要强的列昂力很快就克服语言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先后在康内尔、哥伦比亚和MIT三所藤校读完书。他曾在SUN和惠普从事销售和管理工作。他给瓦伦丁盲打了电话(cold call),于1988年加入红杉,与莫里茨一起迅速晋升成为合伙人。

列昂力列师承瓦伦丁最彻底。有人将瓦伦比喻为鳄鱼,他静静倾听,在等待中一跃而起,将你的想法撕得粉碎。列昂力同样直率和犀利,他喜欢反复诘问、挑战创业者,测试其内心是否足够强大,观察其品格是否足够坚毅。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瓦伦丁的接班人列昂力(Doug Leone)

列昂立曾在会议一开始,就劈头盖脸地质问他的客人辛格勒(Tony Zingale):“你对经营创业公司了解多少?”他们争吵了十分钟,然后列昂立宣布:“很好,现在我知道你很聪明,我们可以进入正题了!”

风险投资工作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比起养尊处优的本土人,移民更有野心,更敏感,更雄辩。贵为瓦伦丁的接班人,列昂力却坦言:“让我前进的原因,主要是恐惧。”

  • 未来

风险投资行业,终究是“人”的生意(people business)。合伙制企业的一大弊病是接班人问题。众多VC机构的“传宗接代”,鲜有人顺利过渡者。

有生之年,瓦伦丁已将基金打造成硅谷首屈一指的老品牌,他希望自己的遗产永远长青。瓦伦丁培养和观察莫里茨和列昂力,已有时日。固然自感精力尚且旺盛,他认为两位年轻的合伙人,日渐成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接连投出大手笔,证明了自己。

是时候交棒了,他决定。

1996年,六十四的瓦伦丁卸任红杉资本的管理职务,退居二线,交棒给莫里茨和列昂力共同管理基金。这是一种“房谋杜断”的组合,两人个性互补,配合默契。

瓦伦丁大幅减少抛头露面。在有限的公共场合,他总是花白的头发,穿着标志性的休闲西服,蓝色衬衫,浅色裤子,说话时仍旧慢条斯理,露出标注性的下排牙。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退休的瓦伦丁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参加合伙人会议,更多是作为一个旁听者。他绝少再表达意见,即便碰到他不喜欢的项目,瓦伦丁也极力克制,不再插手基金的日常运作。期间,他只做过一件大事,帮助红杉决定进入中国,成立中国分支。

从那时迄今,他的基金又经历了两次权力更迭,如今掌权的是第四代。基金继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投资,Google,Zappos,LinkedIn,YouToBe,Whatsapp,AirBnB,一个接一个,在中国做得也有声有色。可是挑战也越来越多,Facebook错失得很窝囊,Twitter,Uber,Snapchat都没能抓得住。

美国时间2019年10月25日,瓦伦丁走完了他的八十七年人生,安静地离世。

瓦伦丁传奇的一生,参与了两大里程碑:硅芯片的诞生,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瓦伦丁不仅是风险投资界大师,还是科技界最直言不讳的观察家,硅谷的最具威望的资深政治家之一。

他出身平凡之家,靠自我奋斗而崛起,继而提携了自我奋斗的新一代。其丰富的管理经验,敏锐的洞察力,锐意进取和创业创新之气质,给今人留下不尽的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纵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瓦伦丁的岁月已不尽相同,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年轻的投资人。

向伟大的投资家瓦伦丁先生,学习,致敬!

(全文完)

硅谷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下)

上一篇

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29)

下一篇

杨蓉胆真大!161身高穿短裤叫板唐嫣,网友:这差距瞬间打脸了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