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造的好不好是其次,但重要的是,第一步,你要睁眼看世界,知道什么是好。
所以,为啥国产车干不过特斯拉?因为人不行啊。并且在这些人没有真正进入特斯拉工作过,还都以为自己挺行。
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美国截然不同,中国的工程师肯钻研、肯吃苦,大学期间主要以写论文、研究别人的论文再找个切入点做点微创新为主,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未必有系统思维,但一定有在某个细节上的技术深度。而美国的大学很强调创新、动手、系统思维为主。这两种评价体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前者当没有一个参照物时就会迷茫,但一旦有了参照物,就可以将参照我的八十分做到自己的一百分。后者没有参照物也能靠创新做出一个pilot,但可能缺乏深度,所以只能做80分罢了。
而汽车,恰恰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技术,任何的深度都比不过一个优秀的系统设计更能让消费者买单。说人话就是,对汽车而言,绝对不是研究出一个又一个1,然后你是1.5+1.5=3,我是1+1=2,所以你比我牛。对汽车而言,1+1很可能大于3,因为大于几其实是根本不关心你那些专业术语,不关心你死扣的那些细节的消费者拍脑袋决定的。
我看了很多文章,里面不乏为国内车企开发自主电动车的工程师写的技术干货,但是他们恰恰证明了为啥他们开发的产品干不过特斯拉。
因为他们擅长的只是深入某一个细节,他们以为在局部技术上将国产车和特斯拉分出个胜负,就代表国产车赢了。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站在行业翘楚的肩膀上(一如联电之于博世、泛亚之于通用汽车),而当他们没有世界翘楚做参照物时,造出的电动车就是每个局部可能都优于特斯拉、但其实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无数的功能冗余、仅能让自己这种专业人士自嗨的产品。
我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汽车好不好,必须抛开局部看整体。说得再直白点,你能让不懂车的老百姓拍脑袋就觉得你好,才叫整体好。你把每一个1都做成1.5并没卵用,你必须要以消费者的外行思维作为最核心需求去系统化分解才能大卖,需求拆解下来每个局部该是1.5就是,该是0.5也不是不行。反观国内的车,有些在为了炫技而炫技,大量局部的技术突破作为噱头,这种车做出来时,项目经理早就忘了消费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了。
总结来看,
特斯拉为什么好?因为老百姓拍脑袋就觉得他好。
为啥老百姓觉得好?因为特斯拉的工程团队的设计都以用户的使用场景为导向,而不以具体技术细节为导向(尽管特斯拉的细节也都做到了八十分)。
那为啥我们就不能像特斯拉一样去设计?因为我们的工程体制培养出的是一批没有参照物就不会创新的人,我们对优秀的评价不是他看过多少种车,而是他写了多少论文,把汽车两万个零部件中的某一个的技术从99优化到100就沾沾自喜的人。甚至在我国,最优秀的汽车系统工程师可能连车都不会开。
所以,特斯拉引入上海,意味着他们雇佣的技术人员突然又在电动车这个新领域,掌握了技术细节之外的系统设计思维。就如联电和泛亚的那样,若干年后,从特斯拉出来的工程师,带着这个参照系,在为我国造车,特斯拉很可能就比不过这些刻苦的工程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