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车企之间,车企与高科技企业间的合纵连横在汽车行业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互补,跨行业经验的借鉴都将影响汽车业的发展。
百度和谷歌一样,绝不是一家只做搜索引擎的公司。
近些年百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但在搜索以外的业务上,特别是自动驾驶,百度正在暗暗较劲。随着疫情爆发,基于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平台”打造的无人物流车和无人清洁消毒车开始在各大医院投入使用。
▲新石器无人物流车和无人清洁消毒车为疫情提供了巨大帮助
实际上,百度早在2013年就踏入了无人驾驶领域。这一年,特斯拉的Autopilot还只是概念中的产物。也就是在过去的这7个年头中,百度凭借不怕烧钱、敢下血本的“铁头精神”,一步一步成为了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核心厂商。
自从百度发布“Apollo计划”,至今已经有无数的供应商、主机厂和百度达成了合作。今天主要聊的比亚迪,恰好就是“Apollo计划”的第100位合作伙伴。
▲百度Apollo2.5版本发布会现场,百度高管宣布比亚迪成为新伙伴
2018年4月29日,百度正式发布Apollo2.5版本。发布会现场百度还邀请了比亚迪的高层发表演讲,要知道,这是当天惟一上台发表分享的汽车企业嘉宾。百度对比亚迪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百度和比亚迪会有深入的合作。但“深”到什么地步,我们不得而知。
▲基于Apollo无人驾驶平台测试的比亚迪秦
大厂商之间的深度合作,要远比收购一个小厂商的关系复杂的多。双方都要顾及一些商业隐私,又要尽可能开放多的权限,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仅从目前双方的态度上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百度会在比亚迪身上投入比其他汽车主机厂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原因也很简单:
百度和比亚迪各自的企业优势,恰好弥补了双方的产品缺口。
做个比喻:百度就像是一把锁,它找了很多的钥匙尝试开锁,发现只能开一半。在万念俱灰之际,它终于找到了一支能完全开启这把锁的钥匙,而这支钥匙就是比亚迪。
接下来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当这把锁被打开之后,会推开一扇怎样的大门呢?
想要挖掘百度和比亚迪的深度合作,注定绕不开百度的无人驾驶平台。当初百度搞无人驾驶的时候,曾经放话:“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但奋斗的路上,百度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Apollo2.5也确实是国内无人驾驶平台能达到的新高度
2015年,仅仅花了不到两年时间,百度的无人驾驶车就实现了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系国内首次,测试时最高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
但随后,百度的无人驾驶团队进入了一段灰色时期,管理层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换血,直到2017年才逐渐稳定下来。
▲Apollo的中文名称为“阿波罗计划”,可见愿景之大
好在百度近些年的基础足够扎实,并同时向所有的汽车主机厂、供应商、无人驾驶公司、出行服务运营商等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舍弃了“闭门造车”的策略,百度的合作伙伴逐渐多了起来,无人驾驶平台的战略也越来越清晰。
比亚迪入局的时间恰到好处。如果再早几年,百度的“团队换血”一定会把比亚迪拖累的心力憔悴。如果再晚几年,也许百度就找到其它能开锁的钥匙了。
2018年7月,比亚迪召开了开发者大会。投桃报李,这次轮到比亚迪邀请百度的总裁张亚勤为自己站台了。双方大致理清了合作方向,并宣称“百度将为比亚迪L3级别智能驾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3年内实现自动驾驶车辆量产”。
▲左侧为百度总裁张亚勤,右侧为360总裁周鸿祎
我倒是更关心一个问题,比亚迪作为汽车主机厂,为什么会有开发者大会呢?类似的发布会,不是只有谷歌、苹果、微软这种“理工厂”才关心吗?
仔细研究过比亚迪开发者大会的内容,我找出了一丝线索。实际上,比亚迪所谓的开发者大会,其实介于「新品发布会」和「开发者大会」之间。怎么说呢?给大家举个例子:
《爱情公寓大电影》上映之前其实是叫《盗墓笔记》,但两家公司有些合作,觉得叫《爱情公寓》收视率会更高,所以就“挂了羊头卖着狗肉”。这部电影除了沿用《爱情公寓》的演员之外,没有任何主线故事剧情的进展。结果可想而知,票房当场扑街、豆瓣2.7分,堪称“挥刀自宫式营销”。
▲《爱情公寓大电影》(×)《盗墓笔记大电影》(√)
当然,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比亚迪还是在发布会上开放了足够多的权限,比如车辆的硬件控制权(开放了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这都是为了吸引第三方开发APP而做出的举动。
手机的十多个传感器就可以产生上千万数量级的APP,更别说比亚迪开放的数百个传感器。比亚迪显然是做好了颠覆汽车行业的准备而来,正如比亚迪的高管所言:智能汽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进入万物互联状态。
“颠覆行业”这种话是最符合开发者胃口的大饼,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获利前景和足够便利的开发性,哪个创业公司还会和钱过不去呢?至此,搭台子的和唱戏的全都有了,就差一曲《霸王别姬》。
▲只要开放的权限够多,开发者的脑洞总能给用户带来惊喜
有了前车之鉴,百度也深知“空头支票”太影响用户的信任,所以和比亚迪合作也没有定太高的要求,毕竟L3级别的自动驾驶方案早就有人实现了。挡在比亚迪面前的门槛儿,恐怕只有法律法规而已。
或许各位一头雾水,既然百度的目标不高,搭台唱戏的能力大家都有,为什么百度一定要和比亚迪唱这出戏呢?其实残酷点说,不是「一定要」,而是「只有」。
▲以上这些都是百度Apollo计划的合作伙伴,但事实远不如看上去这么美好
百度的上百个合作伙伴中,绝大多数都是“挂牌会员”,人家只同意LOGO出现在发布会的PPT上,不愿意接受深入的商业往来。这些合作伙伴中,只有比亚迪才是真朋友。
虽然过程有些心酸曲折,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百度的无人驾驶项目,必然要涉及车辆平台参数设置的问题,这是车企的优势、百度的劣势。比亚迪的硬件制造能力,为两家企业的合作如虎添翼。
▲Apollo3.0版本发布会现场
2018年7月,百度在Apollo3.0的发布会上又授权开放了线控和车辆控制两个层面,撰写了需求文档和工具。把上千种车型的电子、动力学特征压缩归纳为十多个量化指标,以便开发者操作。
要知道这个工作量可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百度内部又没有车辆工程师。能够建立这么多精确的车辆模型,说明百度和比亚迪在“宣布合作”之前至少就已经密切来往了半年以上。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百度提供给比亚迪的是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不是为比亚迪量身定制的。Apollo3.0的传感器组合所用的标准API接口,理论上可以匹配任何厂家的车机平台。“财”气逼人的百度早就为「失败」做好了金蝉脱壳的打算,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毕竟之前有过和宝马合作失败的先例,谨小慎微也不全是坏事。
其实这不仅仅是百度和比亚迪之间的问题,所有大型企业合作之后,主导权的归属都可能会成为双方“化友为敌”的导火索。尤其是一起「共苦」还好,一旦「同甘」,双方的态度很可能会从“革命战友”瞬间变为“塑料姐妹”。
没得办法,万恶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现实。
▲目前,固定场景下百度的无人驾驶车表现尚可,但开放道路仍不成熟
回到现实,百度从技术上而言,固定场景、限定交通参与者、低速运行的摆渡车、商用车,实现L3等级自动驾驶已经不是问题,但开放道路上复杂工况的自动驾驶还远未成熟。可惜的是,目前百度所有的技术展示都回避了这一点。
比亚迪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软硬兼施”的泡沫被比亚迪吹的无限大,发布会上动不动就要“颠覆那个”,“革命这个”。我不敢说比亚迪没有这个能力,但这总能让我想起“为梦想窒息”的贾老板。也不知道他下周回不回国…
▲比亚迪这种“颠覆式营销”的口号非常多
所以我们该如何下结论呢?其实百度和比亚迪就像是两个「合伙开饭馆」的小伙伴,一个人负责做饭,一个人负责跑堂。这俩人手里都有点钱,也都有点心高气傲,各自为了防着对方翻脸还都留了一条后路。但终归,他们俩也都希望这个饭馆能够挣钱。
也许这就是百度和比亚迪合作的现状。百度以无人驾驶平台负责软件(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这都属于“免费赠送”了),比亚迪以整车制造负责硬件。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而至于人到底和不和,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有数。
写在最后
双方的共同点其实很好找。但很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失败往往都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这里面有私心作祟,也有小摩擦的积怨。难怪《中国合伙人》里佟大为会在自己的婚礼现场说:不要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这都是令人心酸的经验啊…
虽然说企业之间算不上“最好的朋友”,但我真心的希望它们能够成功。毕竟比起孤军奋战的坚毅,并肩前行的勇气才更令人钦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