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借New IP话题谈未来网络技术研究之道

来源:立刚科技观察

不久前,IETF主席向ITU回复了有关New IP的联络函。关于未来网络技术研究,相关的多个标准组织之间一直在进行对话。对于该联络函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未来网络技术研究之道j % ? H 9

百花齐放应该是未来网络技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未来网络已经提到议事Y @ 2 w Z日程0 7 A,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大v , : * g o @技术课题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不仅是普通的a 2 @ ( m C 6技术问题,它关系了人类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未来网络技术。

未来网络技术一直是个关键的研究课题,各国政府也都高度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并启动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项目和研究计划。美国2010年启动了未来互联网架构(Future Internet Architectures ,FIA)研究计划,陆续支持了NDN(Named Data Networking)、3 M ( Y V CMobilityFirst、XIA(eXpressive Internet Architecture)等多个项目。2007 年开始,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j j V p & = j #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FP7)先后资助了一百多项, * p A关于未来- V K K网络研究的项目,重点项目包括4WARD、SAIL等。中日韩等国也纷纷跟进部署未来网络研究项目,ITU-T、IETF都指定专门工作组开展未来网络架构和协议发展方向的探索。

对于未来网络的技术演进路径,业b } w = w界没有统一的看法,我t / 5 X a ] ? W们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发挥全人类的智慧,助力早日实现智能化全互联的新世界。? w y ( ! O ; I

未来网络技术的创新需要“问题驱动”+ “愿景驱动”

关于未来网络技术的创新,电信X X - P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模式不同,一种是“愿景驱动”,定义未来5-10年的应用场景、识别关键需求、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工具。一种是“问题驱动”,基于V j g ` 6 D N A /现有的技术体系持续增强,以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早期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创新模式主要是Internet + X,基于Internet已有的能力创造出新的邮件、浏览器等应i T O }用,因此主要| A r w l 1是应用适% T A d配网络,原有的渐进式创新模式足够。现在,互联网和实体B y q e L u k x经济逐步深度融合,展望未来的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这些行业的需求是很难妥协的,因此创新模式需要“X + Internet”,需要理解{ = h W BX行业的场景和需求,然后开发和增强网络的能力,更多地需要网络来适配应用。

因此,面向未来的互联- ` 4网需要在“问题驱动”的基础上,增加“愿W x +景驱动”或者“需求驱动”的创新模式。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未来网络技术,用系统的眼光看未来网络技术,而不是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技术问题。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可结合使用

在未来网络技术的研c C $ W r &{ ^ Z p和创新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思维模式,可以“自顶向下”,可以“自底向上”,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仅采用一种思维,一个思路。

1、“自顶向下”与“替代IP协议”和“形成网络孤岛”没有, s ( ^ 2必然联系。

关于自顶向下(Top-down),维C 1 $ C m n O基定义 In a top-do= l Z uwn approach an overview of the system is formulated, specifying, but not detailing, any first-level subsyst` % 0 i + iems. Each subk D x 7 8system i= B W a o F 5 - Fs then rer ? 7 W - 3 j lfined in yet greater detail, sometimes in many additional subsystem levels, untK , I V _ ^ m C jil the entire specification is reI U , # d C X ?duced to base elements. Top down apL H #proach starts with thei 6 [ q w biv t @ % A _ *g picture. It bx V . , R k z f Rreaks down from there int 5 f 4 2 { ,to smaller segments。0 i 4 f 0 q自顶向下是指根据愿景和需求,对整个系统首先有一个宏观的设计: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应该由哪些模块组成,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然后再对各个子模块进行细节设计。因此,“自= _ . f {顶向下”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替代IP协议”和“形成网络孤岛”没有必然联系。

此外,众多标准组织也进行了很多“自u ? l 2 ( o d I n顶向下”的创新探索。如3GPP采用的就是“自顶向下”原则,SA1讨论需求,SA2l } l S讨论架构] S 2 E ( Q a,需求? Z ^ W R 1 #架构定下来之后再去各工作组RAN、CT等进行具体协议机制的标准化。t 1 f J l 9 X zIETF在一些重大技术创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自顶向下”的原则。例如,2001年由IAB/IESG发布的RFC 3177(后被RFC6177取代)指导了IH R % ~ 9 !Pv6地址空间划分的边界,即前64bit用于标识公网前缀与后64biW c [ ] C ( k W ,t标识私网地址,该规则一直沿用至U ` u E t今。再以内容中心网络(ICN,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为例,相对于互联网当k 4 t G B 3 P前采用的TCP/IP体系结构,ICN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重新设计了一种革新的网- Y R $ m 5 T ;络体系结构,用以信息为中心的通信方式替换现有的以a H P端为中心的通信方式,且采用信息名称而非传统IP地址作为网络传输的标识。IETF给了ICN标准推动2 e : 2空间,已经输出了6篇 Rn ~ w B F R EFC,目前尚有14篇活跃的标准草案。

2,“自底而上”的方法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前IETF协议体I 4 4 @ b + j系主要采用自底而上(Bottom-up)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每个协议模块有自己的工作组,各工作组只负责设计和修改特o 4 ! ^ x定的协议,这种模式虽然灵活,但也存在以下局限性。

首先,新协议体系设计效率低。每当设计新的协议体系时,必须将协议体系按IETF已0 v G l u I H *有工作组的分工进行明确划分,然后再到2 b s i 2 w j各个工作组分别进行标准化工作。由于没有统一, a l t ? x规划,各工作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沟通协调,没有统一牵引的技F * #术讨论很W 9 D D G / w ~ =容易过于发散,导致协议整U } $ &体标准化进度过慢。以Segment Routing的标准化为例,协议整体流程机制在SPRINGr @ N l工作组设计,数据面封装分别在6MAN、MPLS工V n 7 $ o .作组设, d J ! # V计,控制面扩展分别在LSR(ISIS、OSPF)、1 i - W m a D ^ 8IDR(BGP)、BESS(BGP Overlay)工作组设计,管理面扩展在PCE工作组设计。这 ; @ H K h I种工作方式导致SR标准化进度极慢,例如,RFC 8660和RFC 8667经历6年漫长的标准化过程之后才成为正式RFC。

其次,各个e z F l ? - 1 A o协议模块间存在重复冗余工T J * N G u B作,IETF各工作组在自己负责的k ( Z q F协议模块中设计哪些功能没有统一的协调,导致各个协议之间出现大量的重复工作。最典型的是发现功能和报N : _ ) . I Z V u文,几乎在每个功能子协议中都存在自己的y v [ F版本。又比如,为了实现二层网络虚拟化,IETF定义了若干数据面封装协议,例如J o | T 2 ~EVPN、NVGRE、VxLAN、Geneve等。上述协议实现的功能、携带的信息大同小异,但均经历标准化过程成g N Y i为了RFC,造成了创新资源的浪费。

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式相结合,愿景需求指导网络架构设$ ; d T d I M S计,具体协议机制独立% } & i k { D B研究设计。片面强调某种创新就是“z % q | y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中的一种,都是不客观、不可取的。

国际组织之间需要加强合作,确保合力最大化

移动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很 o X q / {大程度上得益于多个国际组织间通力合作为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态,合力推动了移o O t K G T H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开| c k ? R发、实现和部署。以5G为例,ITU负责IMT系统的无线系统方面的全部工作,包括定义IMT 2020的需求和架构,具体标准则在= h x Q 2 h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GPP)完成;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 L h ? (A,作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行业组织,推动了5G的产业化进程。

3 K H 0何创新技术(包含New IP)在起步阶段都应该被“宽容”以待,允许其充分地被讨论,听取各方专家们的建议、吸收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全面地考虑业务场景、技术需求、商业前景。技术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后,除了需要推进具体协议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在多个平台进行架构定义及产业化推进。如今,互联网标准组织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万维网联盟W3C、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等。针X V . 6 o f对技术创新,不同的组织可根据自身的积累进行不同维度的探索,聚焦局部而忽视其他部分、禁止全面探索的工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国际组织之间需要充分对话加强协作,确保合力最大化,实现共赢。

技术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眼光,融合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l V ! Q 8 & q,形成共同推进的力{ 2 x R 2 C H量。一花独放L / h m g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上一篇

5大女明星的手绘头像,赵丽颖的超好认,第一张是谁呢?

下一篇

近视也不戴眼镜的明星:肖战可爱热巴娇憨、杨紫迷糊陈伟霆搞笑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