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来说,除了吃奶,睡觉是主要的生活内容。宝宝吃得香,睡得好,说明身心健康,发育正常,妈妈才放心。大部分小宝宝每天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但是是否睡得“好”—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关系到宝宝脑组织和各器官的正常发育。因此,妈妈对宝宝的睡眠状况要留心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1
宝宝到底睡多久才够
一般来说,月龄越小的宝宝越需要更多的睡眠。初生的宝宝每天需要睡觉20个小时左右,满2个月后,大约需要睡18个小时左右,4个月后需要16个小时;
满1周岁时,宝宝每天睡觉14个小时左右即可。随着月龄增大,宝宝的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宝宝2周岁后,每天睡10-12个小时基本就足够了。
2
宝宝什么时候睡觉最合适
生长激素在深睡眠时分泌旺盛!睡觉时,人体的下丘脑会分泌一定量的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是在晚上11点~12点,且必须处在深度睡眠状态。
宝宝从入睡到进入深睡眠一般需要45-60分钟,为了不错过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妈妈要帮助宝宝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
每天以晚上8点睡觉为宜,因为生长激素多是在10点到凌晨1点达到分泌高峰。宝宝入睡早,睡 的熟,个头自然长得高。
当然,宝宝的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宝宝每次入睡便睡得很久,而有的宝宝则比较精神,不乐意睡很久。妈妈不必太在意,只要宝宝每天吃的香,有精神,就不必特别计较睡眠时间的长短。
3
宝宝睡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的宝宝生活日常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果睡得不好,首先就要从这些日常生活里找原因。
比如,宝宝吃得过饱造成肚子不舒服,自然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当然,如果没吃饱,宝宝自然哭闹到吃饱才行。新手爸爸妈妈要科学规划宝宝的“就餐”时间,一般最好在宝宝临睡前两三个小时内喂奶或辅食,睡前1一个小时可以再喝一点奶。这样宝宝不会饿到,也不会过饱而加重消化负担,影响睡眠。
宝宝尿湿了或拉了,或者衣服裹得过紧、被子太厚等原因,都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宝宝自然只能通过哭闹来“倾诉”,爸爸妈妈就要及时处理,让宝宝清清爽爽,顺利入睡。每天晚上定时让宝宝准备睡觉,比如将卧室的光线调的柔和、暗一些,或者放一些轻柔的催眠曲,这些都能“暗示”宝宝该睡觉了哦。宝宝养成习惯后,就能顺利安稳入睡,睡得香甜。
如果宝宝每天入睡总是容易中断,就会很难重新入睡;如果睡觉时宝宝出现情绪不安、呼吸短促、容易被惊醒啼哭,醒来后脸很红等现象,爸爸妈妈就要考虑是否有健康问题,必要时就要带着宝宝看医生。
4
宝宝夜醒如何改善?
当孩子夜里醒来,不要急于用抱或者喂奶制止哭闹,否则这些不合理的干预还可能导致孩子习惯性夜醒哦。
对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夜醒,可以试着这样调整:
尝试白天规律作息,保证白天要吃饱,别让孩子饿醒,还要避免孩子过度疲劳。
针对夜惊、噩梦等非正常觉醒,家长可以尝试这样改善:
睡前减少喂水量,避免孩子睡眠期间被尿憋醒;
尝试用言语、抚摸、哺喂、抱等方式安抚孩子;
还可以用灯光、声音甚至换个地方进行唤醒;
婴幼儿受发育阶段所限,很难完全避免夜惊。爸妈也不用太着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睡眠的成熟,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针对睡眠习惯导致的夜醒,妈妈们可以这么做:
如果是睡眠习惯导致的夜醒,家长可以尝试改变孩子睡前的条件。
比如逐渐减少喂奶喂到孩子睡着之后的次数,在喂到迷糊的时候尝试取出,留给孩子自主入睡的空间。
在相对比较容易入睡的时间点,用弱安抚(短暂抱、拍拍)替代强安抚(含奶),再逐渐用不干预(哼唱)替代弱安抚。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家长保持充分的耐心,做好承受一定挫败的心理准备。
如果孩子只是哼唧而非大哭,有可能不需要任何安抚,过几分钟就能够继续睡。
5
宝宝是否睡的好怎么判断
除了基本的睡眠时间,妈妈可以通过宝宝睡醒后的行为来判断宝宝的睡觉质量是否好。
新生宝宝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表情和肢体语言,新手爸爸妈妈只要留意观察,读懂宝宝的“行为语言”,就能了解宝宝的睡觉质量了。睡眠质量好不好,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成年人如此,宝宝更是如此,而且宝宝的表现会更直接。
比如,如果宝宝醒来后向着爸爸妈妈高兴地笑,自然说明这个觉睡得香啊。否则,宝宝醒来就皱着眉头,一脸委屈,甚至大哭大闹,那肯定是没睡好。初生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睡觉时会出现神经调节障碍,会表现为生理性抽动。妈妈可以观察,只要宝宝除了偶尔的惊跳和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异常,就说明宝宝睡得很好。
生理性抽动一般无需治疗,等宝宝逐渐长大,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宝宝除了正常的安静睡眠外,还会“打瞌睡”。爸爸妈妈经常会发现,宝宝在刚睡醒或入睡前会有一些可爱的小表情或小动作,比如眼睛似乎要睁开又没睁开;
有时会“微微一笑”,或者皱一下小眉毛、撅起小嘴巴等。这时候千万不要以为宝宝要醒了,等等看,宝宝可能就会继续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