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经历成化年间的混沌之后,幸而迎来了“弘治中兴”,使得大明这艘远航巨轮得以喘息。
无奈好景不长,开创“弘治中兴”的掌舵人明孝宗英年早逝,一个荒唐皇帝接下了整个帝国,一个庙号为“武”的帝王究竟会带领大明如何前行?
首先,我认为,在明朝那个时代,“武”并算不上是个褒奖的字。
明朝没有继承宋朝的开放,却完完全全地继承了“重文轻武”的这一习俗。
明朝的士大夫普遍看不起当兵的,能与之交谈的将军,也必然是儒将,例如戚继光。并且在民间,‘好男不当兵’这一思想在社会上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说,后世的知识分子对朱厚照称明武宗,本就是对其带有一种贬低和讽刺。
明武宗究竟是怎般模样?竟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此摒弃。
~1~
宦官专权,刘瑾乱政。
明武宗是孝宗独子,从小受到过分宠爱,从小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刘瑾从小陪武宗长大,所以他俩的感情堪比发小。
由于受到武宗的如此信任,刘瑾便借此机会,打击异己、招权纳贿、结党营私。
当时民间便有人讥讽道:朝廷有两个皇帝,刘瑾是“立皇帝”,朱厚照是“坐皇帝”。
后来刘瑾虽然被朱厚照诛杀,但是正德一朝的政治风气已然是乌烟瘴气。
~2~
崇信佛教,挥霍无度。
武宗的脑子确实很好使,他身处大内,却对佛经梵文无一不通。可见兴趣确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为了表示对佛教的笃信,他自称“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并且大修佛寺,任用西藏喇嘛为国师。自己也经常穿起喇嘛僧衣,在内廷做法事,由此花费大量钱财。
武宗的这种行为,与儒家知识分子的“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思想大相径庭。
故武宗十分不受知识分子待见,当然嘉靖皇帝也是如此,尽管这些帝王在位期间多么捧佛道两教,在他们死后还会被儒家知识分子扣上误入歧途的说辞。
~3~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
正德年间爆发过明朝中叶以来最大的农民起义,刘六、刘七起义。起义坚持两年,纵横七省,最后还是调来边防军才得以镇压。
这便可看出,大明内部地方政治也是相当腐败。
~4~
内部分裂、藩王叛乱。
明朝的藩王自明成祖朱棣篡得皇位后,被限制的非常厉害。
这些藩王一方面在经济上享受着极为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政治上不准许其有任何的出路。
受此限制藩王只有在自己的封地上,花天酒地、胡作非为,活脱脱一幅顽固子弟、不学无术的模样。
中央看到此等现象,不但不加以限制,并且还加以鼓励、纵容,任这些藩王变成寄生虫般的人物,这便使其对中央皇权构不成威胁。
所以说,在明朝中叶,要是有藩王能够起兵造反,那必然是中央政府腐败黑暗到何等地步,要不怎么可能让这等寄生虫类的人物起兵造反。
~5~
佞幸用事、巡游南北、扰害民间。
武宗也亲自上战场打过胜仗,因天子不易离开京城,他便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节制全国军队,若非这朱寿正是皇帝本人,武将万万是不可能由此权利的。
明朝文官对武宗的所作所为当然是无法容忍的,他们十分不理解,为何皇帝放着舒适的皇宫和乘舆不坐,非要跟一些粗鲁没文化的将军一起饮酒醉卧、鞍马驰骋。
所以文官,对于武宗的胜利,便着重强调了我方的死亡人数远远大于敌方,认为武宗的胜利并不值得夸耀。
武宗在一些奸佞的带领下,所到之处声色狗马、任情需索,都是为了满足封建帝王自己的一己私欲,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明武便在肆意妄为、精神极度兴奋的状态下,过完了自己十六年的皇帝生涯。
他于自己一生个性的探索、满足,可谓极致的,对他自己来说,他做了他想做的一切。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整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大明王朝,面对如此荒唐的君父,只得给其君父一“武”来作为朱厚照一生的总结
庙号自然是为了歌颂君父功绩,毕竟在那个时代还是以君父为大。
可这“武”字背后的有趣之处,还尚可细细品鉴。
明武宗他不是一个奇怪的皇帝,相反他是一个有趣的皇帝,了解一个普通人尚且需多方面观察,何况一个皇帝?
今日仅仅是从他荒唐的一面,作以片面的了解,试想他的种种作为,后世的乾隆皇帝哪样没做过?为何一个称之昏君、一个称之明君?
故所以君王绝非“明”“昏”二字便能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