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史学家都特别喜欢将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常常提起。我们再次回顾上文的里记载:\"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仅以3500名骑兵就击溃了近30倍于这个数字的敌军,一举占领洛阳。\",说到这里历史面哪来的勇气去以少抗多呢?
如果唐朝的史官伪造、歪曲历史,身处千年时空后的我们,根本无从查证;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有替统治者溜须拍马的臭毛病,捏造些祥瑞降世、英雄业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败者没有资格留下历史,李世民是大赢家,所以,他想将自己抬高到什么程度,旁人根本无权干涉。
只是可惜了,那些相信了神话的后世军事家,不顾士兵的性命,去重演李世民的大胜,焉有不败之理?还好,在唐朝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军事家们均能冷静看待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他们没用手下士兵作为筹码开玩笑,去模仿李世民的丰功伟绩。
李世民攻洛阳,在正式开打前,先遣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粮道,黄君汉从孝水入河袭回洛城(孟津渡口处要隘),只剩西面留给主力军来攻打。从布局上看,东西南北四面均已掐住要害,洛阳向四面伸出的触角均被割断,大区域防守被压缩到洛阳城周边,可以说未战之时庙算已胜。
李世民决策的基准线是,王世充已经被揍的七荤八素,继续围下去事半功倍,如果撤围将前功尽弃,王世充很快会满血复活。唐军虽然两线作战压力大,但就看谁能坚持到底。对窦建德,李世民则是将唐军兵精、有地利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将阻援的战役意图贯彻到底,彻底掐断洛阳的一切援救。而非人们传统印象中认为的,彻底击败并消灭窦建德。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即使多次受到危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发现作战中的技巧,当敌人比我们强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善于用将,挑选良将,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