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取代柴荣建立的后周。这场兵变并没有太多的流血牺牲,赵匡胤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取得了皇位。周恭帝禅让后,宋太祖为显示宽厚仁义,降恭帝为郑王,对柴氏子孙优待有加,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宋太祖“厚待柴氏子孙”的遗训也一直传为美谈。
但是根据《新五代史》记载,陈桥兵变时,周世宗尚还有四个儿子存活于世。除了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还有熙让、熙谨、熙诲三位皇子。宗训成为郑王后,居住到了房州,二十一岁时因病去世,熙谨则卒于乾德二年十月,还未成年。最重要的是欧阳修在最后写道:“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历代史官最擅长的便是春秋笔法,宗训和熙谨都有明确记载,为何还有两位皇子不知所踪呢?而且陈桥兵变时,两个孩子才三四岁,肯定不是因为政变逃走的。当时开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乱,也不会是被乱兵所杀。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猜测是宋太祖杀了两位皇子。但是,从宋太祖对周恭帝和柴氏后人的礼遇来看也不太可能,更何况,赵匡胤对周世宗还是心存敬意的。那么这两个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呢?
周世宗柴荣
一、宋太祖将其中一子送给了潘美做侄子
受电视剧的影响,提到潘美大家可能认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奸臣。事实上并非如此,潘美虽然没有义社十兄弟功劳那么大,但在宋朝的立国中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而且太祖与潘美关系非比一般,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是由潘美出面安抚文官集团。
王巩《随手杂录》:“’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王巩是王旦的孙子,北宋著名的诗人、画家。他曾经在《随手杂录》讲述了关于后周一位小皇子的命运。宋太祖刚入宫时,看见宫女抱着一个孩子,一问才知道,这是周世宗的孩子。当时赵普、潘美都在,于是宋太祖让赵普等人退下,只留潘美在旁,太祖说,“我继承了柴氏的皇位,还要杀他的孩子,实在是于心不忍,这该怎么办?”
潘美回答道:“我和陛下曾经一起在世宗手下办事,现在劝陛下杀了这个孩子有负世宗,劝陛下不杀,有害怕陛下起疑心。”
太祖想了一会儿,最终决定,“你收养他吧!让他做你的侄子,世宗的孩子可不能是你的儿子。”
潘美就把这个孩子带回了家,取名叫惟吉,之后宋太祖就不再过问这件事,潘美也不提。
王巩在书中写的非常生动,仿佛亲眼所见一般。但是他写这本书时,宋朝已经立国将近150年了,他又是怎么知道的?
据王巩所说,这是得之于“其家人”。原本是尊贵的皇族后裔,却要被迫改姓,自然心有不甘,但又不能反抗,在家族内部口口相传也是有可能的。
在王铚的《默记》中也有一段记载:“艺祖即命追还, 以其一人赐美, 美即收之以为子, 而艺祖后亦不复问, 其后名惟正者是也。”
两者略有出入,王巩认为这个孩子是给潘美作了侄子,王铚则说是作了儿子,孩子的名字也有所偏差,双方消息来源也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周世宗有一位皇子送给了潘美。
宋太祖影视形象
二、墓志铭的佐证
新出土的《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志》恰恰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墓主人乃是潘承裕,虽然《宋史》上没有太多记录,但他的父亲就是上文所说的潘惟吉, 儿子是名臣潘夙, 叔祖为潘美。这就从侧面证实了宋太祖将柴氏后人送给潘美收养这件事。
这位潘承裕生前仅仅是一个八品小官,还是靠父荫起家的,一辈子也没啥大事。但是他的妻子来头可不小,妻子的祖父是义社十兄弟的王审琦,而他的父亲潘惟吉在《潘美传》中也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中记载:府君之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下门平章事郑武惠王美也。
墓志铭中一般会以自己的直系亲属为主,即使通过有权有势的亲戚来提高自己地位,也不会对自己的祖父避讳不提,只说叔祖父。
《太宗实录》中有《潘武惠公美传》, 传中说:“潘美, 大名人。”
这段墓志铭中说潘承裕是开封人,连籍贯都不相同,怎么会是亲叔祖呢?
由此可见,潘惟吉真的是周世宗之子, 而潘承裕的则是世宗之孙。正如王巩所述惟吉是被潘美领养为侄的。
不过至于惟吉是哪位皇子,目前无法证明。
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志
三、宋太祖的目的
那么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既然已经厚待柴氏后人了,为什么又不肯让这两个孩子认祖归宗呢?
虽然同为世宗之子,这两个孩子和周恭帝不同。恭帝是禅让宋太祖的参与者,柴荣对赵匡胤又十分信任,为了不落人口实,宋太祖必须对周恭帝礼遇有加。他可以将宋恭帝封为郑王,允许子孙袭爵,但是如果再加封两个孩子威望,将来柴氏子孙势力实在太大,这是宋太祖不愿意看到的。
那这两个孩子该怎么办?
杀了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会失去人心。当时宋太祖还没有完全扫清障碍,如果人心聚集到柴氏那边,情况将十分不妙。当然也不能把他赶出去,让其自生自灭。要是敌对势力得到这个孩子,对赵宋政权是很不利的。
思来想去,恐怕只有把这个孩子送给一个信任之人吧。义社十兄弟名声太大,不适合收养,所以宋太祖选择把他交给潘美收养。潘美原本是世宗的臣子,让世宗的孩子做他儿子肯定不合礼法,于是只能以侄子的名义收养。
表面上来看宋朝柴氏子孙很多,但其实名义一个是周世宗的后代,宋恭帝二十一岁死了,没有后人,其他两个皇子“下落不明”,这样既不会威胁赵家的政权,也博得一个好名声。
柴荣影视剧形象
参考文献:欧阳修《新五代史 周家人传》
《宋史》
王巩《随手杂录》
王铚《默记》
《宋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