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35篇原创文章
话说,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并没有马上被封诸侯。这期间,魏国率先崛起,并且采用李悝变法,吴起为将欺负秦国(详见上一篇),占领秦河西地区,并设立了西河郡,任吴起为西河郡守(军政长官)。当年,魏文侯即将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方,开启了他争霸中原的伟业,先后攻灭中山国,联合韩赵助田会攻打齐国,遂封诸侯,再合力狙击北上的楚国,终魏国势力达到顶点,称雄中原!
魏文侯先任命乐羊为将,向赵国借道,大举进攻中山国。同时命吴起自河西率军会同乐羊共同进攻。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族鲜虞建立的国家,都城在顾(今河北定州)。至文侯四十年(前406年),终于击灭中山,占领了今河北中西部、临城至徐水间地区。
由于魏与中山之间隔有赵国、交通不便。因而把太子击封于中山,并派李克为相;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以辅佐太子击。韩、赵、魏三国均分自晋国,关系较为密切。此时魏国国力虽已超过韩、赵,但由于魏文侯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国君,他深知三国联合相互支援,则力量强大,可以战胜任何大国,所以他极为重视三国的团结。
据说韩、赵之间曾发生矛盾,都曾和魏借兵以攻对方。魏文侯均予以拒绝,说三家都是兄弟,不能自相残杀。因而事后得到韩景侯和赵烈侯的尊敬,都去魏国朝见文侯。史记“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魏文侯四十一年(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大夫公孙会(田会)据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叛齐附赵。齐宣王命田布率军围攻廪丘。三晋为救援田会,联军与齐军战于廪丘。大败齐军,歼灭齐军3万人,缴获战车2000乘。
次年,赵烈侯、韩景侯与魏将翟员(一称翟角)再次联军攻齐,包围了齐西部边塞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并由此攻入长城,深入至齐国纵深腹地。齐大夫田括子根据三国之君至今仍为卿大夫名分的事实,判断三国“逾邻国(指宋、卫二国)而围平阴,利不足贪也(不能兼并齐地无利可贪),然则求名于我(希望齐君屈服,使周王封三君为名正言顺的诸侯),请以齐侯往”。
齐康王遂随同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一起朝见周王。周威烈王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打破周王礼制,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正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按制度此前三人只能称为魏文子、赵烈子和韩景子。此次册封后,才正式称侯。
廪丘之战后,基本上遏制住齐国向外扩张的势头,三国之君又被封为正式诸侯,遂乘势将战略方向转向南方,打击积极向中原扩张的楚国。楚国在灭掉蔡、杞、莒三国后,势力已伸至鲁国之北,所占城邑,与齐、鲁边邑交错相邻。
魏文侯四十六年(前400年),三国再次联合攻楚,一路进展顺利,攻击前进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方收兵返国。魏武侯三年(前393年),魏为向黄河以南发展,派兵攻郑,占领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遂即在此修筑城池,驻兵戍守,将其建成向南扩展的前进基地。
楚为了反击三国,当年攻韩,占领了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为了进一步打击楚国,三国于魏武侯五年(前391年)再次联合进攻楚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击败楚军,占领了大梁。楚军败退至榆关(今河南中牟南),联军跟踪追击,在榆关再败楚军。
楚以厚礼与秦结盟,企图再续春秋联秦制晋的战略,以阻止三国南进。秦于当年派兵攻韩,占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及其附近六邑。魏、赵、韩三国恐腹背受敌,遂停止进攻。两年之后,秦军集中兵力,大举攻魏,企图收复河西之地。西河郡守吴起以5万之众击败秦军50万大军,守住了西河。
至此,魏国的声势已达于顶点,称雄中原,各国都不能与之争衡。但从此之后,由于魏、韩、赵三国因利害矛盾发生分裂,魏渐孤立,加以齐、秦两国在改革后的崛起和魏国内部贵族嫉功,迫使吴起等一些卓越的人才离开魏国,魏国便逐渐走下坡路了!
你如何看待魏文侯称霸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