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起,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中原文化圈,而中原文化圈将周边民族和部落视为夷狄。秦汉建立了封建制度,威加海内,既继承了先秦的民族观,而更加强调夷狄观念。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视西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和地区为西南夷。秦汉统治者大力扩张领土,特别是汉武大帝喜立边功,不断在边疆发动战事,极力将周边少数民族纳入中原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中。
一、先秦时期楚国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秦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扩张,汉代前期与西南民族的友好往来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圈初步形成并开始影响周边各个民族,而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一度强盛,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楚国的强势崛起,在北上谋求中原霸主地位的同时不断致力于开发周边民族和西南部地区部落。特别是楚威王统治时期,曾经大力派出军队攻伐巴、黔地区,开发了湖北、四川、贵州等大部分地区,得到千里沃土。
之后秦国为了稳定后方,夺取巴、黔地区,曾经派出大军进攻。而楚国派出镇守巴、黔地区的将领由于道路崎岖再加上秦军封锁,和楚国断绝了联系,便在滇池附近自立为王,建立了一个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王国,并且吸收了当地人的风俗。
秦朝建立后,始皇帝派出大军进行南伐,扩充郡县。秦朝为了方便往南部输送军队和粮饷,便在西南地区开通修筑五尺道。秦朝五尺道的修筑,并且不断的对道路周边的民族和部落用兵,使得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顺秦朝。秦朝也在周边广置郡县,开发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西汉在秦末战火中初立,国家残破,经济凋敝,并且时常面临着北部匈奴的侵扰。汉初统治者秉持黄老之学,采取无为而治的施政方针,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与民休息。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态度缓和,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对西南地区民族采取缓和态度,加强汉王朝与西南地区的交流,而西南地区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而且西南地区各个民族和部落在于汉王朝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吸收了汉朝先进的文化,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得了发展和汉化。
二、汉武帝从建元六年起开始经营西南地区,到元朔三年时止,此为第一阶段,初步显示出成效
汉武帝继汉景帝即位,汉朝在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与发展,国力强盛。加上汉武帝执政态度强硬,一改汉初统治者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对周围民族的怀柔政策,不断发动军事进攻,平定叛乱和侵扰。
汉武帝在继续开发巴、黔的地区的同时,用巴、黔地区的钱粮贿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部落首领,并且征发巴、黔地区的百姓为兵,镇压西南地区中反抗汉朝的部落和民族。
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这段时间为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第一阶段。
公元前135年,东越王企图拓展领土,发兵进攻南越。南越不敌,于是上书汉武帝请求救援以平息战事,汉武帝派兵前往平乱。东越国由于惧怕汉朝军队,于是杀东越王而降汉,战事平息。汉武帝以此事为契机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经营西南地区。
在平息战火后,汉朝派出使者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在南越出使期间,探知西南地区有一夜郎地区,实力雄厚,幅员辽阔,没有归顺汉朝。于是唐蒙上书汉武帝,请求派出精兵迫使夜郎归顺,成为汉朝郡县,而且打通夜郎之地,然后才能更好的控制南越地区。
汉武帝对唐蒙的建议欣然赞许,于是受命唐蒙为郎中令,率领军队千余,携带辎重万余,出使夜郎。唐蒙来到夜郎用财货贿赂夜郎与其周边各小国,使他们与唐蒙约定,汉朝可以在他们的地方设置官吏进行管理,并且修筑道路,进行开发。
元光元年(公元前129年),巴蜀地区人士司马相如上书汉武帝,建议可以在西南地区的邛、莋等地区设立郡县,置官进行管理开发。汉武帝便以司马相如为使出使邛、莋二地,司马相如以汉家天威,劝服二地首领归顺了汉朝,而汉朝在这二地也广置郡县,汉武帝两次派出使者出使西南地区的民族部落,成效显著。
汉武帝试图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但是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恶劣,道路不但难以开通,而且军队大量损耗,不得进展。再加上西南地区依然有些民族不断反抗汉朝,北部匈奴又来侵扰边境。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决定停止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与开发。
三、汉武帝于元狩元年开始第二次经营西南地区,试图找到前往身毒的道路,但无功而返
汉武帝第一阶段经营西南地区,虽然最后面对形式不得不被迫停止,但是初现成效,而汉朝北部匈奴侵扰的平定,使得汉武帝有精力再次经营西南地区。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张骞上书汉武帝,建议可以从巴蜀地区辗转,进入身毒,再从身毒进入大夏,从来可以避免匈奴阻截,也可以联络大夏人共同反对匈奴。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派出王然于、吕越等十数人进入西南地区打听通往身毒的道路,但由于受到昆明国的阻拦,无法出西南地区,进入身毒。
汉朝使者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四年多的出使,上书汉武帝建议迫使滇国归顺。此为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第二阶段,成效不大,但扩大了对西夷地区的了解。
四、汉武帝第三阶段经营西南地区,平定了各处叛乱,彻底的将西南地区纳入汉朝中央统治之下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起兵反抗汉朝统治,汉武帝派出大军进行讨伐。汉朝各路大军一起进发,很快平定了南越的叛乱,而且还四处用兵,平定了西南地区的且兰君、邛君、莋候等多处叛乱,并在西南地区又广置郡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和开发。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兵,进攻劳深、靡莫等地,兵临滇国,迫使滇国臣民归顺了汉朝,接受了汉朝统治。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
“滇王离西夷, 滇举国降, 请置吏入朝。”
至此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第三阶段结束。
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开始经营西南地区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国归顺汉朝。汉朝在西南地区广置郡县,其中共设郡七个,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五、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三个阶段不断深入,对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武帝统治期间可谓汉朝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巩固边疆防御,以进为守,通过不断开拓疆土,来保证边疆安宁,为国内发展生产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除了为了安定汉朝南部边疆,也是为了对匈奴作战。汉武帝第二阶段经营西南地区就是因为张骞在出使西域试图寻找对付匈奴的力量时,发现通过西南地区辗转可到达大夏,从而来联络大夏,共同对付匈奴。所以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不仅安定了汉朝南部疆域,也一定程度有利于汉朝对匈奴作战,最终配合了汉朝驱逐了匈奴。
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时候在西南地区大力开凿山道,虽然汉朝开通道路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损耗,但是却打破了西南地区的闭塞状态,不仅加强了西南地区与汉朝的联系与交往,而且也扩大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往来,使得本来闭塞孤立的西南各民族和地区开始走向了融合。正如《史记·平准书》所载:“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 凿山通道千余里, 以广巴蜀, 巴蜀之民罢焉。”
汉朝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经营了西南地区,传播了汉朝先进文化,开阔了西南地区民族和部落的眼界。原先夜郎和滇国都认为自己是天下独大,经过开发才认识到汉朝的强盛。通过经营,汉朝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也传入到了西南地区,使得西南一些蒙昧的民族和部落迅速走向文明。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西南地区的开发与汉朝的联系密切,也为汉朝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因素。西南地区的矿藏的开发、粮食作物的传入等等都丰富了汉朝的生产与生活。西南地区作物品种的传入和种植技术传入汉朝也提高了汉朝的生产力,刺激了汉朝经济发展。
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密切汉朝与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疆域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天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