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
魏延是蜀汉政权的一位重要将领,先主刘备对其颇为器重,先封牙门将军,再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后领汉中太守,镇守一方,随丞相诸葛亮北伐期间也是功勋卓著。这些事迹让人不禁思索,这样一位有能力又备受重用的大将怎么会谋反呢?事实上,魏延谋反是三国时代最大的冤假错案。
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就是说,陈寿虽将魏延与刘封等罪臣并列,但他也指出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返蜀的原因,只不过想要杀掉杨仪等人。所谓的\"谋反\"不过将领不和与政敌陷害之故。
到了刘备去世后,马超和张飞也已经过世,魏延害怕的人只有诸葛亮,其他的将领和文臣魏延都是不屑一顾。慢慢的魏延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坏喜欢,《三国志》记载,魏延为人甚恶,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给好脸看,大家因为魏延地位高,都不敢得罪他,只有杨仪一个人敢于和他对着干。杨仪属于一个穷酸秀才,很有骨气却没有本事,他虽然不如魏延有胆子,却就是不服输。
后来魏延手下的士兵哗变,魏延逃到汉中,被马岱追杀。这时杨仪的小人嘴脸暴露无疑:马岱把魏延的人头交与杨仪,杨仪把人头狠狠踩了几下,边踩边骂:\"庸奴!复能作恶不?\"而后又向刘禅告发魏延,导致了魏延被诛三族。
魏延被诛三族后,杨仪与魏延多年的恩怨算是了解,杨仪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也没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给诸葛亮发完丧后,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嘱把丞相大权交与蒋琬,军权交与姜维。而杨仪只是捞到一个参议的虚职。后来,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还是不老实,再次上书诽谤,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然后他就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