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智珠在握的诸葛亮,深受大家的喜爱。无论他治国经略还是运筹帷幄把握战局,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无数喝彩。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却屡遭争议,他极力培养的马谡,只会纸上谈兵,痛失街亭。蜀国猛将魏延在诸葛亮眼中,天生反骨不可重用,对诸葛亮千依百顺的刘备,却坚持重用。诸葛亮的识人方面,真的如此差吗?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识人方面并不如传言的那样不堪。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比如曹操,善于知人善用,但依旧看错了于禁。孙权,深谙用人之道,也看错了诸葛恪。所以并不能以一次错误,去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诸葛亮识人的能力,也是十分出色的,并且总结了“五害”说法,身边有这样的人,可真得小心谨慎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识人用人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比如诸葛亮看透鲁肃的性格,于是“三借荆州”为刘备取得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疏远拥有五点类型的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诸葛亮认为这样的人为身边的“五害”,只可以做普通的朋友,不可以深交。

一、结党相连,毁谮贤良

首先,诸葛亮认为结党营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轻易诋毁他人,这样的人不能深交,并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最应该远离。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这种人要保持距离呢?

诸葛亮之所以总结这一点,来源于他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这种人多年的准备,功亏一篑。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起初屡屡获胜,甚至司马懿都不敢出门迎战,司马懿即便被人称为“畏蜀如虎”,仍然不敢与诸葛亮一战。

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刻,李严却突然来信告诉诸葛亮,后方军粮筹措不齐,难以供给北伐大军。后勤粮草供给不上,坚持北伐很容易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反败为胜。诸葛亮无奈下令撤退,但大军回到成都后,李严一脸茫然的问诸葛亮为何率大军返回,否认信件中讲述的粮草供给不上的说法,实际上后勤粮草十分充足。李严为何这样做呢?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李严剧照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临终之际的托孤大臣,虽然诸葛亮没有做任何损害李严利益的事情,但在李严眼中,诸葛亮成为他达到位极人臣的巨大阻碍,虽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暗地结党营私,勾结了一批势力,寻找机会陷害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李严眼中只有陷害诸葛亮的时机,全然不顾大局。幸亏诸葛亮慎重保留了李严的信件,作为凭证免受李严的陷害,但第四次北伐却因此失败,十分可惜。

二、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一个人的衣着,是他人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一身好的打扮,往往能够体现自己的素养和内涵。为何在诸葛亮眼中,成为第二种不可深交的人呢?

这要从第一个字“侈”说起,精心装扮自己的行装是应该的,但一定要有一个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这个人就存在一定问题。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刘禅与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把尺度去衡量一个人,比如蜀国有一个颇有才华的人,来找诸葛亮谋取一官半职,他的才华足以胜任蜀国的任何一个县尉,但他的衣服比刘禅穿的都奢华,虽看似衣冠楚楚,相貌端端,但在诸葛亮眼中看来,他的服饰过于精心,且不论他的财富问题,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天都精于打扮自己,有多少的心思会放在治理地方上面呢?更何况,他所穿着的服饰,远远超过他现在的身份,在诸葛亮眼中,是一个虚假的欺骗行为,对他的才学十分怀疑。超过自己身份尺度的人,到任后,很容易越过自己的职能,做出伤害地方的事情。

三、虚夸妖术,诡言神道

在古代很多现象都没有科学的说法依据,更多的将这些现象,归根于鬼神之说。于是,在古代出现了一批,假借鬼神之说,扰乱正常秩序的人。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孙策剧照

比如孙策十分痛恨于吉,并不顾一切地要杀掉于吉。于吉充其量只是一个江湖骗子,怎么可能让孙策如此大动干戈呢?

这要源于于吉假借江湖骗术,宣扬鬼神之说。孙策的手下,深受他的迷惑,竟不顾君臣之礼,去参拜于吉。孙策手下的将领都被于吉所迷惑,孙策治下的百姓被迷惑的程度可想而知。且不论真假,迷惑孙策手下和百姓后,如果不加以制止,于吉的权利将因此凌驾于孙策,孙策正是因为这点,不顾一切的杀掉于吉。

东汉末年的乱世,起始于黄巾军之乱,张角宣扬的太平道,来源于《太平清领书》,而这本书就是于吉传授给张角的。深受迷惑的百姓跟随张角,爆发黄巾军之乱,对东汉朝廷的分崩离析,造成的沉重一击。诸葛亮因此十分痛恨用谎言迷惑他人的行为。更是将此类迷惑他人,获取利益的人归于“五害”。

四、专察是非,私以动众

生活中,充次着很多的小道消息,比如公司里,某某前台和某某经理十万个外出故事。这些小道消息,虽然能够博得他人的倾听,但很容易对他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诸葛亮认为这种搬弄是非,传播小道消息的人,不可深交。比如在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个叫做彭羕的人,由于他对刘备的安排十分的不满,于是找到马超,搬弄是非的说道:“刘备啥也不懂,马超将军你在外征战,我在内治理安民,蜀国何愁强盛不起来!”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马超剧照

刘备并没有看不起他,只是他的能力只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彭羕搬弄是非,向马超传达刘备不会用人的消息,如果马超听信他的话,马超对刘备的命令 就是七分听从,三分怀疑。幸好马超及时汇报给刘备,避免彭羕这种人,在蜀国内部到处搬弄是非,混淆黑白。如果放任这类人,随着地位增长,他搬弄是非的影响将随之增长。等到达一定高度,那将会是一场灾难。

五、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在关羽血战荆襄的时候,关羽发现糜芳失职,没有按照指定时间,为蜀国军队筹集足够的粮草,关羽气恼之下说:“打完仗,再收拾你!”。关羽当时面对东吴大军,心高气傲的他说了一句狠话,但打完仗关羽真的会杀了糜芳吗?我想不会的。毕竟糜芳从刘备潦倒就开始跟随征战四方了。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关羽剧照

然而糜芳却趁关羽在前线作战,他却在后方投降东吴,关羽的被杀,糜芳难辞其咎。糜芳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伺候得失”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惜“阴结敌人”,背叛了蜀国投降东吴,将昔日同袍关羽置于死地。

在眼中只有个人得失的人, 诸葛亮深知这类的危害,于是也归为“五害”。

煮酒看茶聊历史

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五害”,一次让诸葛亮功亏一篑,身边很常见

即便智慧高绝的诸葛亮,不惜将此五类人归为“五害”。由此可见他们的存在,拥有什么样的危害。不仅应用于三国时期,同样也应用于今天,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能劝诫改正不妨分享给他看一下,如果不能劝诫,自己要在生活中慎重一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心书》、
  2. 《三国志》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东汉末年其实是四国鼎立,被三国演义抹掉的是哪个呢

下一篇

京索之战:西楚霸王项羽与兵仙韩信的第一次交手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