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局势上来看,诸葛亮北伐之路根本就不会成功,为什么诸葛亮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次次北伐。你们知道他的苦衷吗?
我们从他最后一次北伐来分析。公元234年,53岁的诸葛亮不顾其他的大臣反对,再次率领34万大军进行五次北伐,这次北伐意为着什么,前几次都无功而返,这一次就能消灭魏国,统一中原,恢复汉朝,报答先主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凭什么这次就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如果没有机会赢这场战,那为什么在别人阻拦下还要去呢?
这一次北伐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吗?魏国有九个州都能拿下来吗?我们想诸葛亮好像在做梦吧?如果这次拿不下,诸葛亮还有多少时间来消耗这一场场战争,那年诸葛亮53岁,这个年龄段基本上都在家含饴弄孙,还建什么功立什么业。作为北伐总指挥诸葛亮一定要去,这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总是给予我们太多的疑问,可是我们又能从哪里看出倪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6出祁山5次北伐,最后死在军中。从228年第一次北伐失败到他死,在这七年之间,好像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你消灭魏国,恢复汉朝。你的想法是好,可是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势力,本来魏国就强,拥有九个州,又是中原发展中的地方。根深蒂固,不是蜀国说拿就拿下的地方。既然你坚持要北伐,我看这也是做表面形式,是没有结果的。
年年战争年年消耗,魏国九个州养一只军队,蜀国一个州养一只军队。魏国粮草运输也方面,蜀国粮草运输也困难。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打不赢,一场打不赢的战争诸葛亮还要这么执着,那一定有原因。
这就是刘备下了套,不得不这样做。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逃回白帝城,他在白帝城居住九个月后才死的。他从222年7月兵败在白帝城到223年4月后死的,在这里居住九个月,为什么不回成都老家,成都有他老婆,有他孩子,还有他的文武大臣。刘备说他无脸回去,无脸见大臣,那为什么死之前还要见大臣,见儿子呢?在这个九个月中刘备不是病入膏肓,他就是忧郁症,夷陵之战失败打击也是很大。他知道自己的事业巅峰已过,自己一生也就创造这么个事业,再想发展也难了。毕竟自己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自己死后事业留给太子刘禅,儿子刘禅能不能守得住,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创造的一点家业,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怎么才能让儿子守住,在这个九个月中刘备不可能不考虑,儿子年轻,才能也就那样。荆州丢失,就剩下益州。益州还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荆州派系自己的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派系。这两班人马怎么去平衡,自己在世还能镇得住,儿子刘禅能搞得定吗?尤其是诸葛亮,自己死后军政大权都落到诸葛亮身上。让他最当心的还是诸葛亮。毕竟诸葛亮跟随自己这么多年,在军中根深蒂固。必须想什么办法让他死心塌地守着儿子的一番事业。
刘备这个人就是有大才,你别看他哭鼻子,流眼泪,显得很懦弱的样子,这就是他高明之处,他手下一班好兄弟,要想镇得住,就要靠表演,让他们服服贴贴跟着他干。关羽,张飞,马超,这些人都是万人敌,都是厉害的角色,能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干,没有一点手腕,你这个领导怎么带好这班人,他让赵云忠贞不二,就是扔阿斗那段表演其妙之精。在他临死前,他又要演一场好戏,这场戏堪称是精彩绝伦。
他在白帝城托孤,招来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些心腹。你们看看这场戏。孔明坐在他的床前,刘备扶着他的背说道,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然后又流着鼻涕摸着泪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业,若子嗣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有多深,又有多刻薄。从表面上看一点问题都没有,明白人都知道,这句话杀人不沾血。刘备这句话不仅是对诸葛亮说的,而且也是对赵云和一些文武大臣说的。诸葛亮听了这句话汗流遍体,手足无措,跪地磕头,把头都磕出血。这是四月天气,成都应该不会热,诸葛亮是吓出一身汗。
戏还在演,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近前拜诸葛亮为父,先是敲山震虎,接着又安抚人心,我儿子就是你的儿子,江山也等于是你的了,只要善待我的孩子,这种托孤方法历史上只有刘备一人这么干过,儿子辅佐不了你就自己当皇帝。这与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是一个道理吗?而且身后还站着刘备的死党赵云,诸葛亮既然有什么想法,赵云会不会答应。
诸葛亮只有战战兢兢,这个领导在临死前还给他唱这么一曲戏。这个旁敲侧击让诸葛亮喝上一壶。刘备死后,诸葛亮到成都也不敢在京城里安逸地居下来。南征过后,没有停留下来跟着又北伐。留在京城免得有人说我诸葛亮惦记着刘家的位子。这也是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原因。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只有16岁,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权,权臣谋国汉朝常有的事,刘备当心肯定是有的。诸葛亮能洞察刘备的心思,他后来领兵在外作战也是在避嫌。后期蜀国人才匮乏,诸葛亮不发展人才也是在避嫌,免得别人说他扩张自己的势力。我们现在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他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