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商辂有多牛?连中三元后又辅佐三位皇帝,人生简直像开挂

此时的司马懿正在赶回长安的路上,还不知道朝堂中发生了什么。平定辽东后,曹叡给他的命令是直接去长安,不必回朝述职。值得一提,这正是曹宇等人的建议。曹叡登基后,司马懿一直被外放领兵防备蜀吴,充当维护曹魏统治的武力工具,并没有进入权利核心。在曹叡和曹宇等人看来,司马懿多年积攒下来的威望,足以影响朝局,不让司马懿回京,正是为了顺利交接皇位,防止一切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当然,最直接的缘由还是在蜀国的军事压力下,关中需要司马懿。如此考虑,在接到直接返回长安的命令后,司马懿并没有多想就上路了。

司马懿在襄平时曾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中的曹叡枕在司马懿的腿上,对着司马懿说:“看我的脸(视吾面)。”曹叡的脸色很不好看。司马懿醒来之后感觉非常不好,不是因为男男授受不清,而是想不明白曹叡为何要这样说话。当司马懿走到白马(今河南滑县)时,辟邪带来了朝廷的诏书,司马懿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抓紧回京,直接入宫来见我,看我的脸(视吾面)。”与梦境中的话一模一样!之后三天,诏书五至。对比之前让其直接回长安的命令,司马懿察觉到有大事发生,询问辟邪才知道曹叡快不行了,这是要找他托孤啊。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政治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当然明白见得着皇帝和见不着皇帝的区别,保不齐会有性命之忧。司马懿于是乘坐轻便快速的追锋车,一夜之间疾驰400余里赶到了洛阳。

西晋和东晋(4)再受曹家人的托孤

一夜疾驰400里

入宫之后,司马懿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曹叡,痛哭流涕。颇有手段的曹叡拿捏的司马懿服服帖帖,司马懿在他面前也是战战兢兢。而现在,高高在上的君主成了这般模样,司马懿痛哭或许是在心疼曹叡,也或许是在释放压力,不管如何,还是需要有一套做样子的程序。

司马懿赶忙跪着上前询问病情,曹叡拉起司马懿的手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了,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幼子。死怎么能抗着,我是强撑着等你来啊。看到你来了,我也就没有遗憾了。”说完这些话,曹叡把两个儿子喊了过来,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他才是曹芳,你看仔细了,可别认错。”又让曹芳紧紧抱住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激动的老泪纵横,连连叩首,对曹叡说:“陛下难道忘了当年也是先帝将您托付给臣了吗?”

二十岁的曹叡就是这样被曹丕托付到司马懿等人手中的,在曹叡一朝,司马懿勤勤恳恳,指哪打哪,成为得力干将。面对的曹家人的再次托孤,司马懿用这句话表达出对于新君的鼎力支持以便让曹叡放心。可是只有八岁的曹芳,还是让曹叡有太多的放不下。

西晋和东晋(4)再受曹家人的托孤

曹询和曹芳(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嗣曾是曹叡面对的最重大的政治危机,曹叡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东汉时选立皇帝引发的外戚和权臣专权的动荡历历在目,为了防止这种局面重新出现,曹叡想到了领养。毕竟是抱养过来的,曹叡无法或者不愿解释二子身世,索性将儿子深养皇宫,外臣难得一见(这也是曹叡让司马懿好好认清曹芳的原因之一),这就使得朝野间议论纷纷。曹叡于是在青龙三年(235年)封年仅4岁的曹询为秦王、3岁的曹芳为齐王,向天下宣示了二子作为曹叡子嗣的合法性,为了进一步抵消朝臣中的流言蜚语,曹叡在236年借助张掖郡出现的玄石“祥瑞”强行和二子扯上联系,以便让朝臣更好的接受二子有继承大统的权利。

其实领养二子并没有解决隐患,反而使得曹叡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第一,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直蠢蠢欲动,曹叡近乎是故意逼反他,并顶住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调司马懿率军前往平叛以彻底收复辽东,其实是想为继承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第二,年幼的继承人可能会滋养外戚和权臣的擅权,为了不让皇权旁落,曹叡必须考虑平衡各方关系。曹植在太和五年(231年)上表中针对司马懿权势的壮大和孙刘长期居于中枢专断的局面发表了看法,明确提出了“公族”和“异姓”的问题,曹植认为士族权臣地位的上升必然会造成朝代更替。

不光是曹植,大臣中很多有志之士同样看出了这个问题,杨阜、栈潜和高堂隆就都曾上书,劝曹叡改变曹魏宗室苛禁现状,以便更好地匡扶皇室。其中当属高堂隆把问题说的最清楚。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出生在经学世家。建安中入仕丞相府,后被任命为平原王曹叡的王傅(老师),对曹叡言行举止多有劝谏。特别是在景初元年(237年)临终之时的口述上奏,开首即引用曾子之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所顾忌,直点要害。高堂隆疏中有一点是建议曹叡解除对诸王的禁锢,允许参政领兵,“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

西晋和东晋(4)再受曹家人的托孤

高堂隆(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堂隆没有指名点姓的说出谁是鹰扬之臣,实际上指的应该就是绝对具有鹰扬之臣势力的司马懿。这些大臣的劝谏,不可能不让曹叡警觉,开始注意出司马懿的潜在威胁。曹叡曾询问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很直接:“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今安徽天水)人,曹魏名臣,在曹操死后力主,力主简化程序,让曹丕得以尽快承袭,得到曹丕夸赞,曹魏建国后迁为尚书令(总理),其子陈骞后来成为西晋开国“八公”之一。

像司马懿这样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得不防,所以曹叡一度考虑放开宗室,选用宗室之人领兵予以制衡权臣,却被孙资阻挠。曹叡选用曹宇等亲近来辅政,将司马懿派除在外,也是担心司马懿会对皇权产生不利,朝堂之上极度缺乏甚至没有能够制衡司马懿的力量,曹宇等人明显不是对手。

遗憾的是,经过刘放孙资的搅和,曹叡最终还是决定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甘心的进行安排,表现出了他对死后政治格局的担忧。对知根知底的曹爽,曹叡任命刚直不阿的孙礼为曹爽长史予以协助督促。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早年进入曹操司空府,长期在地方任职,为人刚毅,有勇有谋,在所任州县中均有威望,后入朝任尚书。

而对如日中天的司马懿,曹叡并没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加以施控,只好通过拉拢感情来换取司马懿对曹魏的忠心。当时的司马懿听到曹叡如此深情的嘱托,想必内心波动不会亚于白帝城里的诸葛亮吧。

西晋和东晋(4)再受曹家人的托孤

高平陵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天,魏明帝曹叡病逝于洛阳嘉福殿,时年35岁,庙号烈祖,葬于高平陵(今河南汝南境内)。(未完待续,还烦请关注本头条号,持续更新)

上一篇

古代一次重要的战役,有人在军队中喊一嗓子,这支军队就败了

下一篇

曹操逼死荀彧,孙权逼死陆逊,刘备逼死刘封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