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一直都在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五丈原,临死前,刘备把一个明知道干不成,却又不得不干的事业托付给了诸葛亮。

《三国志》中这样记载: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大家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身上,但其实影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刘备嘱托的终定大事。

刘备所说的终定大事,就是复兴汉室。

然而,复兴汉室的理想,已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之后,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但是,为了保证政治上的号召力,巩固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复兴汉室的大旗不能倒,讨伐汉贼的行动不能停。

明知道干不成、却又不得不干,诸葛亮到底该怎么干?

一、以北伐止内乱

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带了一顶高帽子、下了两个小目标,干了一碗热鸡汤。

一顶高帽子是“君才十倍曹丕”。(亮兄才华卓越,顶十个曹丕”。)

两个小目标是“必能安国”“终成大事”。(前一个是治理蜀国安定富足,后一个是引兵北向,复兴汉室。)

一碗热鸡汤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刘禅不给力,你把他丢下,自己干吧。)

真是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就这短短的几句话,诸葛亮还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看诸葛亮面对的局势:

刘备夷陵兵败,病死在白帝城,基本堵死了蜀汉收复荆州的可能性,丢了荆州,蜀汉就只剩下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四川是一个盆地型平原,中间沃野千里,周边群山环绕,既是天府之国,又有蜀道之难。

所以占据四川就等于拥有了一块儿上好的根据地:易守难攻、自给自足

四川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割据政权偏安一隅的首选之地。

如果汉室不可复兴,单从地理因素分析,诸葛亮可以辅助刘禅偏安一隅,当个地方皇帝是最佳选择。

但是四川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川人治川。外来的皇帝很难反客为主。

“我出不去,你进不来”,是四川地理环境造成的一个现实背景,天下还没有开始大乱,四川就开始窝里乱斗了,等天下安定、四海臣服的时候,四川还在窝里乱斗。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因此也就有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

四川的自给自足和闭塞交通,决定着外来政权的进入门槛非常高。渐渐地也就形成了川人治川、军阀混战的历史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王刘湘带着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去世。

蒋介石看到了机会,深谙川人治川的蒋介石迅速调派同样是四川人的心腹爱将张群接任四川省主席,以为可以借张群的老乡背景,安抚四川,借此机会彻底接管四川。

尽管如此,还是遭到了刘湘部下的一致反对,无奈,蒋介石飞临成都,发表了一通讲话,并决定亲自兼任四川省主席,在抗日的特殊形势下,川人才勉强接受。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刘湘(1888年-1938年)

诸葛亮面临着和蒋介石同样的困局。

刘备混江湖,一直靠的就是身份的自我包装,而不是实力的碾压征服。

现在如果抛弃了复兴汉室的精神号召力,躲在蜀地当土皇帝,又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自然也就很难在四川立足。

而且刘备面临的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更为严峻。

刘备从河北起兵,带着关羽、张飞、赵云,这是青州帮,到徐州的时候,有糜竺、糜芳兄弟的加入,这是徐州帮,到了荆州,又有诸葛亮、魏延和黄忠等人的加入,这是荆州帮。

刘备带着这些五湖四海的兄弟,打着复兴汉室的大旗,一屁股把益州牧——同是皇室宗亲的刘璋撅了出去,占了四川。

之后又吸收了法正、李严这些刘璋的旧部加入,最后还有凉州归来的马超和曹魏归降的姜维。

四川就这么大个地盘,承载着如此复杂的内部政治结构,还能正常运转,尤其是保证四川本地士族集团的服从,抑制川人治川的本土情绪,靠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以及汉室宗亲的血统身份。

一旦政治理想被稀释,或者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感降低,地头蛇就难以压制了。

自从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被杀之后,蜀地就已经有反叛势力抬头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益州有一个叫黄元的郡守看刘备情势不妙,趁机发动叛乱。

后来夷陵战败,刘备病死不久,最南边的三个郡同少数民族一起也反叛了,诸葛亮南下平乱。

然后就有了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希望通过怀柔政策,消解内部矛盾。这实属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七擒孟获

因此,查看四川的历史,你会发现:

四川是最合适的偏安一隅之地: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四川又是最保守的难以扎根之地:川人治川、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面对这样一个四川,诸葛亮偏安一隅不可为。

面对力量悬殊的曹魏,复兴汉室的理想也很难实现。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可是局势很难让诸葛亮犹豫太久。

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死去,以及荆州丢失,蜀汉的根据地益州(四川)变得越来越不牢靠。

这也是诸葛亮出师表中开头说到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为了实现刘备的托孤大任,诸葛亮只能以最不偏安一隅的方式保证蜀汉的偏安一隅。

这种方式就是发动北伐战争。以北伐曹魏、复兴汉室之名讨伐汉贼,继续标榜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增强内部凝聚力,消减各方利益集团的矛盾。保证蜀汉的稳定。

北伐战争就是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以对外(曹魏政权)进攻,实现对内(蜀汉利益集团)防守。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把曹魏也收拾了,那就更好了。

以战争的方式消解政权内部的困局,这是政治学范畴的逻辑,也难怪后人多评价诸葛亮政治水平优秀、军事水平一般。就连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这样认为: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样理解,就至少可以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1、 蜀地明显利守不利攻,诸葛亮为什么总是主动出击?

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即使打不赢,撤回来也不会有太大损失,不然小小的川蜀怎能七年之内经历六次北伐均铩羽而归,却仍然将政权继续维持了二十年?

2、 蜀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弱于魏国,诸葛亮为什么屡次发动北伐;

不通过北伐战争,实行全国动员和战时控制,并且继续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维持蜀汉政权的法统地位,四川本地士族集团恐难以臣服,势必叛乱不止,则蜀汉政权危矣。

3、 诸葛亮六次北伐中,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诸葛亮为什么如此谨慎;

既然北伐战争是一场政治目的为主、军事目的为辅的政治战,可以不胜、不能大败的底线不能破。一旦破了,蜀汉遭受重创,四川本地士族集团必将叛乱四起,则蜀汉政权危矣。

二、赢也好、输也罢,必须全身而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军事家蒋百里对蒋介石政府说了一句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他讲和。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蒋百里(1882年~1938年)

中国地大人多,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战术胜利并不能转化为战略上的定局,只要我们不讲和,日本的一次次的胜利终将被反噬。怎么吃进去的最终还要怎么吐出来。

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战略上的着眼点。

同样,作为战略高手,面对一个疲弱的蜀汉,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同样有着自己的着眼点

那就是:赢也好、输也好,必须全身而退。

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战争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通过兴师讨贼,让国家处在长期对外战争的状态,以便对内进行压制,稳固刘备政权在蜀地的稳定性和正统性。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如果为了胜利铤而走险、不计牺牲的话,北伐战争一旦失利造成重大损失,会把羸弱的蜀汉政权变得更加脆弱,反而加速蜀汉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谨慎,肯定不会意气用事,轻易豪赌。

因此,当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奇袭计策时,诸葛亮没有采用,反而是策划了一份最为稳妥的中规计划:

先是出祁山,沿西北而上,绕上半圈,取陇右,之后屯田驻兵,培植新的根据地,并且发展联合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起,会同蜀汉从关中北出的部队三面夹击,攻下长安,问鼎中原。

这个战略计划的好处是风险小,因为陇右之地本就荒凉,也是曹魏军管的薄弱之地,即使大战,不至于硬碰硬大伤元气。所以才会有蜀汉五次北伐,即使失了街亭、死了诸葛亮,蜀国仍然进退从容,存国达29年之久。

这个计划的劣势就是计划庞大,费时耗力,效果缓慢,并且未必见效。所以才有了七年五次北伐,而最终几无收获。

反过来假设,即使诸葛亮经汉中,翻越秦岭直抵关中,占领了长安,也难以问鼎中原。

因为战役的胜利和战争的胜利是有区别的。

蜀和魏的实力悬殊,无论人口、地盘还是经济实力都有很大差距,硬碰硬的持久战诸葛亮打不起,这就是所谓的拿下了却吃不下,吃下去了却消化不了。

相比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虽穷,但是地广人多,蒋介石政府可以依托四川同日本打硬碰硬的持久战。

而诸葛亮却只能绕到地广人稀的陇右去占地盘、屯田练兵,通过扩大根据地的方式提高实力,与曹魏决战。

这已经是诸葛亮在现有的牌面上所做出的最优解。

所以,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一般的观点,却是忽略了那句话: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三、 刘邦能做的,刘备却做不到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道四川: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是诸葛亮给出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七年之后,刘备打败刘璋,占据益州,自此,三分天下才真正形成。

但是要仿高祖占据四川而成帝业,刘备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隆中对

刘邦为什么出川仅用了一个月,诸葛亮出川的时候用了七年都没出来?

刘邦所面对的局势,是诸侯割据,除了项羽之外,其他都相对弱小,不成气候,即使项羽实力雄厚,但其人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身边能臣出走殆尽,不足为惧。

而刘备面对的确是曹操这样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北方政权。

后汉十三州,曹魏独占十州,曹操一代枭雄,士族能臣纷纷归附,刘备自己呢却是连益州这个唯一的地盘还是从同族宗亲刘璋手中夺取的,后方根据地一直不稳固。

等到刘备兵败而亡的时候,益州就接连发生叛乱。

所以,四川还是那个四川,刘备时期的天下却早不是刘邦时候的景象。

这就像拿着旧地图来看路,路还是那个路,景象却已经大变。

总体来说,相较于刘备,刘邦所面临的阻力更小。

所以刘邦能做的,到了刘备这里,尽管由诸葛亮亲自操刀,还是做不到。

四、他太难了,也太累了

刘备死后的11年里,诸葛亮谨小慎微却又刚正不阿,一方面平衡所有人的心理,尽量避免各个阶层的人心不满,所以实行严刑峻法,保证公正,一方面休养生息,调配资源,制定战略,五次兴兵北伐。

他太难了,也太累了!

刘备死后的11年,诸葛亮有多难?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第五次北伐失败,尽管如此,蜀军全身而退。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蜀国灭亡。

从诸葛亮死到蜀国灭亡,中间隔了29年。”

这就是鞠躬尽瘁的一代名相,对刘备托孤做出的最大努力。

如果刘备知道这个结果,不知对这位托孤大臣的成绩是否满意?


注:

写这篇文章期间,研究蜀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又有料的牛人;

他是钱学森的岳父,金庸的姑父,徐志摩的至交,梁启超的学生

他就是近代军事理论家第一人蒋百里,著有《国防论》;

下期我会写一写他的精彩故事!

关注麦小野,不见不散!

上一篇

历史上悲壮的刺杀行动,除了荆轲刺秦王,还有哪些著名的刺杀事件

下一篇

受宠大半生的卫子夫为何晚年自杀、子孙尽死?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