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还是有这五大名将,看看你知道几个

——白话《三国志》系列008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

刘皇叔,也可能是皇大爷(生年不详)——幽州牧刘虞,字伯安。前文讲过,刘虞是刘邦十五世孙,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彊(强)之后,比汉献帝刘协长一辈,族谱清晰、官居要职、德高望重,是正经的刘皇叔或者皇大爷。

刘虞是天下初乱时地位、名望最高的诸侯。一生勤俭、为政仁爱,董卓烧毁洛阳宫殿,迁都长安之后,袁绍和韩馥等人拥立刘虞为帝,却被刘虞坚决拒绝,忠心王室。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论三国早期最强的力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白马将军——公孙瓒,刘备的学长(都曾师从卢植,公孙瓒比刘备年长)身骑白马、相貌俊美、声音洪亮,对内征讨黄巾,对外抵御鲜卑、乌桓等外族入侵,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公孙瓒曾组建一支几十人的精锐骑兵,令外族闻风丧胆,这些人善于骑射,全部身骑白马,每战必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此被称为\"白马义从\",有东汉末年第一轻骑的美誉。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而他受幽州牧刘虞节制。德高望重的刘皇叔遇上了英勇善战的白马将军,只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论三国早期最强的力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刘虞与公孙瓒的矛盾

刘虞对鲜卑、乌桓等外族采取怀柔政策,而公孙瓒却主张武力镇压;对内刘虞施行仁政、体恤百姓,而公孙瓒却放纵军士侵扰百姓。

初平元年(190年)的时候,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放任军士侵扰百姓,而刘虞体恤百姓爱护百姓财物,从这时起,两人就各自看对方不爽。

第二年(191年),被董卓带到长安的汉献帝一直想回到东都洛阳,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身边做侍中,于是皇帝密令刘和逃出武关,去找刘虞搬救兵,但刘和途径南阳的时候被袁术扣下,袁术另派了一个使者去找刘虞求援,说我也派兵,咱俩一起去,等你哟!

公孙瓒看出袁术有诈,劝刘虞不要出兵,刘虞不听。于是,公孙瓒转头秘通袁术,摆了刘虞一道,刘虞派出营救汉献帝的军队进入袁术地盘之后,袁术不但不发兵,还把刘虞派来的兵扣下了。刘虞与公孙瓒仇怨越结越深。

后来,公孙瓒频繁与袁绍征战,刘虞一方面看不惯公孙瓒穷兵黩武,另一方面又害怕公孙瓒强大起来自己控制不住,就削减公孙瓒的权力,缩减他的粮草。公孙瓒更加不服管制,刘虞前面给外族人发礼物(怀柔政策),后面公孙瓒就再抢回去。于是,两人你一封我一封的奏疏上奏朝廷,互相告状,皇帝自身难保自然也管不了他们。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论三国早期最强的力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动嘴不行就动手

初平四年(193年),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孙瓒高筑营寨准备与刘虞开战,结果刘虞先动手了。刘虞不顾手下人劝阻(斩了一个)集结十万军士攻打公孙瓒,并告诫士兵:\"不要伤了别人,我只杀公孙瓒一人。\"

这时公孙瓒的兵马在外驻防,身边没多少人,本来必败无疑。但是刘虞的兵马不善作战,刘虞又因为爱惜百姓房屋,不忍心放火,导致贻误战机。而久经沙场的公孙瓒却不管这些,带着几百人马趁机点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势,乱中突围成功。

突围之后的公孙瓒很快反杀回来,刘虞兵败身死。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论三国早期最强的力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公孙瓒虽然杀死了老冤家刘虞,得到了幽州,但是刘虞的威望太大,以致于他的老部下鲜于辅、齐周等纷纷起兵讨伐公孙瓒,加上之前一直打得不可开交的袁绍,公孙瓒一下四面树敌,很快兵败自焚而死。

刘虞和公孙瓒,一个是汉室宗亲,三国初期最有地位、名望的诸侯,一个是能征善战的白马将军。当然,两人都有缺陷,刘虞生在乱世,却太过心慈,妇人之仁;公孙瓒又太骄横,\"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两人起初也只是政见不同和性格差异,如果联合起来,则是互补。以刘虞的号召力和治理能力加上公孙瓒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兵力,绝对是三国初期最强的一股势力,或许也就没了后来的魏蜀吴。

刘皇叔遇上白马将军,论三国早期最强的力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瓚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后汉书》

连《后汉书》作者范晔都不禁感慨:若两人同心协力,想要建立古人一样的成就,也不是什么难事。


文/柒问

袁绍放弃汉献帝,拥立刘皇叔为帝,却被刘皇叔拒绝

上一篇

唐代轻骑兵,是大唐盛世的中流砥柱

下一篇

三国四大武将,死后被封神建庙供奉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