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12月,关羽在麦城迎来了人生的黑暗时刻。
盼望的上庸援军迟迟未到。手下仅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苦不堪言。
关羽想趁乱逃离。他提出在南门谈判,前提是吴军退兵十里。
关羽及其子关平带十余骑兵,趁机自北门出逃,没想吴将马忠已守候多时。关羽中了绊马索埋伏被擒获,随后与关平一起被杀。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关羽死后,为转移矛盾,孙权把关羽的头割下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头葬在河南洛阳。而其身子则在湖北当阳就地安葬。
关羽之死对三国格局影响深远。恼怒的刘备随即发动了惨烈的夷陵之战,此战八万余蜀军被吴军消灭殆尽。蜀受重创,刘备败走,随后病亡于白帝城。丢失荆州,让蜀国基本已处战略守势,之后北伐难再有更大进展。
有人说,荆州是魏蜀吴三方垂涎的战略要地,即使其时诸葛亮坐镇也很难守住。实际上,几年后曹丕分三路伐吴,一路便是主攻江陵。彼时江陵城中有战斗力者不到五千人。且面对城内瘟疫流行,城外一万援军被击破的窘境,吴将朱然竟坚守了6个月之久。
可见关羽败亡,是一场策略失败。而这一切很大程度源于关羽的性格:过度自负。
所谓“大意失荆州”。因为自负,让他决定以荆州一地之力和两个国家抗衡,而在战术环节又乐观地倾全力孤注一掷,随后同僚不和又使其孤立无援。
种种隐患,都让关羽的最后一次进击,变成一场堂吉诃德式的致命冒险。
战略膨胀:一地VS两国!
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魏蜀之间爆发了持续近两年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堪称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豪华战争,双方阵容强大。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汉中之战终以蜀国胜利而告终。在占据汉中三郡后,当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黄忠奇袭定军山
1、 汉中之战,让自负的关羽坐立不安
汉中之战,起码带来两个影响。
其一,蜀国消耗巨大,转入守势。此战曹操方损失惨烈,阵亡夏侯渊、赵颙等一批骨干将领。而刘备方则兵力损耗严重,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刘备曾在信中给诸葛亮明确下令,要其发动蜀中百姓全部出川作战。此战过后,从国家层面来看,蜀国急需一场为期不短的战后休整,迅速再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几无可能。
其二,汉中之战中,一批荆州派将领崭露头角。特别是黄忠,在定军山一役取夏侯渊首级,夺取了头功。这批将领立功受赏,让元老派的代表人物关羽坐不住了。
骄傲的关羽,绝不能接受其他人功劳超过自己。
刘备称汉中王后,即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这在关羽看来,是一种“不公”待遇。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这就可以理解,为了显示战功,给自己正名。公元219年5月汉中之战已经结束后,当年8月,在粮草都没备足的情况下,关羽匆匆发起了这场本已意义不大的策应之战。
2、为获战功,他将“局部战争”打成了“全面战争”
从战略层面来看,关羽的北伐本应是一个战术策应,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局部战争,并非全局重点。
然而,关羽却执意将战术行动搞大了,变成了国家层面的大事件。
1) 与吴国交恶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孙权为与关羽结好,降低身段遣使为儿子提亲。这本是关羽拉拢吴国,甚至向其求援的极好机会。
但傲慢的关羽一口回绝,称:虎女焉能嫁犬子。临战之时,关羽对盟友的这种态度令人难以理解,更是让孙权怀恨于心。
其后,关羽军队因准备仓促,所备军粮不足,竟私自大规模到吴国地界去抢割粮食,这种行径又极大破坏了两国关系。
汉中之战的胜利,本就让吴国有所忌惮。而关羽的强势,更是刺激了吴国人神经:若关羽大胜,吴国将变弱,有被“吃掉”的可能。于是吴国选择站到蜀国对立面。
2)关羽“威震华夏”,令魏国举国震动
曹操起初是想让曹仁攻荆州,以减轻汉中之战压力。没想关羽先行一步,已经打上门来了。
更没想到的是,本是一个侧翼的策应,却让关羽打成了一场“硬核”的全面战争。
在襄阳,关羽发动了史上著名的“水淹七军”。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这一仗“威震华夏”。关羽斩杀庞德、招降于禁,附近势力望风归附。
若襄阳失守,则中原门户洞开,不远处魏国都城洛阳就危险了。曹操颇感焦虑地想到了跑路,他甚至开始和臣下商议迁都。
本以为拿了助攻就走人,没想人家却想来个C位收割。魏国如何不惊恐?如何不恼怒?
一场魏国的举国大集结迅速展开,攻击目标就是这不按套路出牌的关羽。
在司马懿协调下,吴国也开始与魏国暗中联系,蠢蠢欲动。
两个国家,开始从国家层面采取行动。蜀国却人疲马乏,根本无力抗衡。
关羽所能依靠的,只有一个荆州。此刻还要浪,无异于要送人头。
水淹七军
战术冒进:不收全功誓不回
曹操急调徐晃到襄阳。随着徐晃的到来,襄阳战役形势急转直下。
1、襄阳攻势受阻
《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徐晃到襄阳后,一战便得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
徐晃接着势如破竹,从多个地点撕开了关羽的防御阵地。
为遏制徐晃的攻势,关羽亲自率主力出战,才稳住阵脚,双方进入相持。
节骨眼上,吴国开始从背后捅上一刀。《三国志•董昭传》记载,关羽攻打襄阳期间,孙权给曹操送去一封信,称愿意攻击江陵、公安两地,上演围魏救赵的戏码。
“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当然孙权只是投石问路,尚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魏国大臣董昭建议打一场“心理战”,将这封信件的内容,在双方军中广为散播。 曹操接受建议,“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
2、“白衣渡江”占荆州
此时,若关羽及时回援,荆州或许还守得住。
但关羽认为吴国无论如何都没有进攻的实力。当务之急,是必须扩大战果,一把将襄阳拿下。
面对吴国使者,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关羽恼火孙权支援拖沓,加上自己已俘虏于禁,便骂道:你这小子怎么敢这么做!等我攻破了樊城,看我怎么消灭你!
关羽自负地认为,自己的一顿训斥,能吓唬住孙权,使他不敢妄动。
荆州如此空虚,关羽却还如此狂妄。这个破绽露得太明显,孙权开始暗下决心。
经典的“白衣渡江”上演了。
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冓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
吕蒙来到浔阳,命令精兵藏入船舱中。在甲板上摇橹、扬帆的船工一律着日常衣服(使白衣摇橹),而将领则都假扮商人(作商贾服)。
吴国军队的潜行取得巨大成功,关羽竟全然不觉。
而在对岸,糜芳等人已恭候多时。
白衣渡江
为人傲慢:四顾无援入险地
1、苛责属下,后院起火
糜芳是外戚,刘备安排他出任荆州治下的南郡太守。然而外戚身份,并没能使关羽对他客气些。
因出兵突然的缘故,糜芳、傅士仁物资没能及时供应到位。关羽放出话,称:“还,当治之”(“回去之后,就惩治他们!”)糜芳、傅士仁知道后,都恐惧不安。
孙权听闻,就暗中派人去劝降糜芳、傅士仁。最后,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傅士仁在敌人面前不战而降。荆州由此迅速被吴国占据。
2、叔侄生隙,落难不援
在离襄阳不远的上庸,驻守着刘备义子刘封。但刘封与关羽素来不合。因为关羽曾对刘备说:“兄长即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意思就是说,大哥已有孩子,为何还收个义子,以后恐为祸患。
当时本有能力支援关羽,但刘封却无情拒绝了。
《三国志•刘封传》中说: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刘封、孟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关羽命。会关羽覆败,先主恨之。
前去求援的廖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避而不见。廖化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败走麦城
3、刘备无奈止损,悲看兄弟落难
襄阳到成都距离,与洛阳到成都距离,大约都是1000公里。大规模的军队驰援,需要两个多月。
且在襄阳周围,魏有徐晃,吴有吕蒙、陆逊,两国已形成临时联盟。蜀军若至,将面临和魏吴两国的全面开战。
蜀国一时已难具备如此实力。刘备只得忍痛割肉,待临时联盟结束,再找单独吴国算账不迟。
事关国运,哪怕荆州再具战略意义,哪怕被围的是二弟,刘备也无能为力了。
公元219年11月,一代豪杰最终陨落。
“权征关羽,璋与硃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此时距关羽出兵伐魏才仅过去3个月。
从心理学上来说,自负,就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种心态。自负使得自己不能对自我能力做出正确评估,且会削弱对周边环境的觉知,进而影响自身对事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自己的想法与环境脱节,甚至对立,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关羽攻打樊城前,曾做了一个梦,梦到有猪咬其脚,认为是不祥之兆。他对关平说,今年运气不佳,这次可能回不去了。
然而此梦并没能成为一个警示,让关羽得以度过人生险隘。而是很不幸地,成为其最终悲歌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