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称王,四处征战,起初势头刚劲,所向披靡,几乎是战无不胜,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于禁。
起初于禁跟随同乡鲍照参军,一同阀剿黄巾起义军,鲍照死后,经人推荐,于禁在曹操面前崭露头角,从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一步一步向上晋升。对于曹操的提拔,没有人敢说闲话,因为于禁配得上这样的封赏。于禁很早就独自领兵作战了,最早在讨伐徐州陶谦的战役中,独自领兵取得胜利。
在战场上,于禁几乎战无不胜,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卲,斩桥蕤等,宛城遇袭负责殿后,斩眭固,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抵挡袁绍大军。于禁的骁勇善战,为曹操在黄河以北建立根基,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称王后,于禁被封为左将军,赐假节钺。后人把他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为\"五子良将\"。
就是这样一位风光无比的大将军,却有一次非常不光彩的投降经历。樊城之战,关羽率领大军兵临城下,于禁与庞德一同驻守城北,不料天降暴雨,作战十分不利,庞德领兵死守,于禁却投了降。最后曹军落败,这于他,是一生中的污点。远在国都的曹操听说于禁投降的消息,失望不已道:我和于禁三十多年的交情,到了关键时刻,他却不如庞德对我忠心。三国各位数得上名的将领,都对于禁唏嘘不已。
于禁的投降,为什么引得这么多人唾弃?
一是于禁身份地位太高了,投降让人看不起。于禁一生骁勇善战,几乎没打过败仗,人们心中早就树立起了他英雄伟岸的形象。再加上于禁平时非常严明军纪,队伍里不守规矩的士卒都按军法处置,世人是在想不出这样正直的于禁会投降。于禁此举,是在是让各路英雄看不起。
二是于禁与庞德一同守城,庞德誓死坚守,而他于禁却投了降,对比之下,高下立判。要知道庞德可是投降到曹操麾下的,半路跟随的部下,反倒比一个一直跟随的更加忠心,这样一看,庞德反倒成了忠义的一方了。
这次投降,对于禁的打击也非常大,,他被关羽抓去做了俘虏,受尽了侮辱,晚年回到魏国,曹操已死,曹丕继位,曹丕对他十分不待见,暗处讽刺他投降一事,最终于禁不堪羞辱,悲愤而死。
这样一位名将,背负了这样的污点,晚年还得不到善终,相信于禁自己心里,对当年的选择,也是十分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