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和魏军在上邽、卤城、木门相继发生了战斗。
诸葛亮凭着高超军事指挥才能率领蜀军以少打多击败司马懿统帅的魏军。
第四次北伐
地点
上邽、卤城、木门
时间
231年
参战方
蜀军;魏军
结果
蜀汉大胜
参战方兵力
蜀军总计四万左右;魏军总计不下十五万
伤亡情况
蜀军损失不详。魏军三次大败:第一次损失上邽麦,上邽的雍州边军被重创;第二次损失甲首三千,玄铠五千,损失数万;第三次折损张郃,追兵受重创。
主要指挥官
蜀:诸葛亮;魏:司马懿、张郃、郭淮、费曜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春,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蜀军出祁山,攻击魏天水郡,魏主曹叡派司马懿代替曹真迎敌。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張郃追至木门(地名),被蜀军射杀。
1 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所记,司马懿曾在五月十日对蜀军发动过一次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
2 按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六月攻破蜀军在祁山的外围营垒,诸葛亮连夜撤退,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斩万计。
因为古代传记体史书的特点是,在本传中记功不记过。
《汉晋春秋》晚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东晋人习凿齿写的,《晋书》是唐朝人写的,到底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结果。
结果是诸葛亮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
北伐的目的在于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消灭魏国。
诸葛亮此次北伐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蜀军的直接兵力损失小于魏军(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蜀国的总体损失要大于魏国。
此次北伐因粮尽退兵,粮尽的原因是李严不好好干活,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导致蜀军无粮,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史书《三国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
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
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
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
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九年春,即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亮,指诸葛亮。平,即李严。狐忠,即马忠。后主,蜀国皇帝刘禅。)
但这其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演义中,罗贯中暗示,李严的书信是诸葛亮伪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