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的都知道: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形势“一片大好”。
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高超战略,对外宣称从斜谷进军攻取郿县,并以赵云为疑兵,占据箕谷。魏明帝曹睿于是派曹真驻守郿。
实则诸葛亮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陇右出兵,一举攻占了武都、天水、安定等地,魏国朝野一时震动,群臣奔走告急,人心惶惶。
魏国马上派出了司马懿领军前来。诸葛亮为了保证对广魏、上邽 、陇西等地的继续进攻,诸葛亮派马谡、王平等抢先占领街亭进行布防,阻止曹军对西面的支援,给正面战场争取时间。
然而,马谡到了街亭以后,却放弃了驻守城池的命令,派兵驻扎在一旁的南坪山上。裨将王平一再规劝,马谡均置之不理。
张郃率军赶到街亭之后,发现马谡驻扎在山上,便四面围住南山,并切断了通往山上的水道。当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山上又没有水源。不到两三天,蜀军就军心大乱,被张郃乘势击败,街亭就此丢失。
街亭的丢失,使得蜀军陷入双面夹击的危险局面中,诸葛亮只得放弃到手的陇右等地,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事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
很多人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提出了有很多观点。
有的人认为完全是马谡的错;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也有的人认为是对手太过于强大,才导致失败;更有的人认为挥泪斩马谡是马谡是个“替罪羊”。
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一般都认为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的错。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听下属的建议,更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只知纸上谈兵,最终才有此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是根据“刘备死前曾特意告诫诸葛亮,
马谡这个人名不副实,爱夸夸奇谈,不堪重用”得出的结论。
然,历史上马谡真的这么“弱鸡”吗?
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事件。
一,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问计马谡如何夺得南蛮之地。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成了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最终成就了“七擒孟获”的典故。
二,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下令要处死马谡。安汉将军和丞相参军李邈立刻赶来为马谡求情道“秦国赦免了孟明,于是得以称霸西戎。楚国诛杀了子玉,于是二世便灭亡了。”可见,在李邈的心中,马谡乃是与孟明、子玉一类的绝世人才,马谡是才智过人的名士,杀了太可惜了!\"而且,据说诸葛亮杀死马谡时,蜀国十万将士感到非常叹息。
三,诸葛亮这个人性格特点是非常谨慎,诸葛亮也必然和马谡高谈阔论过,考核过马谡的才能。
失街亭责任完全是马谡的错嘛?
通常认为,马谡由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放弃了坚守城池,把军队移到了山上,才导致这场失败。
马谡为何要把军队移到山上啦?
一,“将在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们知道打仗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虽然说军人的职责是服从,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因此,马谡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诸葛亮的事前决策,这点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的失败就断定更改诸葛亮的命令是错误的。
二,按照兵法的一般原则,行军作战,本来就应占领制高点,以便前面视线开阔,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对街亭而言,它地势并不险峻,无险可守。
马谡到达街亭后,登上南坪山,抢占制高点,从军事上并没有错误。当初定军山一役,老将黄忠就是凭借地势从高往下一举斩杀了夏侯渊。
因此,我的推测是,街亭之所以失守,违背命令、擅自驻扎山上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问题出在其他的地方。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赵云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在第一次北伐时,除了马谡的兵败失街亭,驻扎在箕谷的赵云也被曹真所败,事后,赵云被贬。作为叱咤多年的大将,赵云的领军作战能力不容置疑的。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志·赵云传》的说法是,赵云“兵弱敌强”,所以失利。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赵云的兵力少,进而寡不敌众。实际上,赵云所率的兵力是超过曹真的。《汉晋春秋》记载,第一次北伐结束没多久,就有人建议再次发兵,诸葛亮拒绝了。他这样解释,“大军在祁山、箕谷时,兵力都多过曹贼,然而不能破敌反被敌破,原因并不在于兵力,而是在于人。”
据说诸葛亮后来自己反思,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兵少,而是在于士兵战斗力太低下。诸葛亮的这番话应该是可信的。
街亭换谁去能立于不败?
要知道街亭在兵家大局观中只是一块死地,无论谁来守,最后都逃脱不了战败失守的命运,只不过,优秀的军事家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所以说街亭无论谁去都会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