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千破十万,白马探花陈庆之

混战计之《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去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之    鄱阳湖之战

元朝末年势力图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割据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1351年,以刘福通为首的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在刘福通起义影响下,长江、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农民纷纷起义。

当时,南方各个割据集团中兵力最强、势力最大的是占据江西和两湖大部地区的陈友谅,其次是建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

朱元璋根据谋士刘基的建议,确定了先陈后张,统一江南,然后北上灭元,统一全国的方针。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积极策划消灭朱元璋。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之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四十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军号称六十万,朱军仅有二十万;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小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军占居优势。

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朱军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朱元璋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署得当,指挥正确。朱元璋在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湖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守,一则切断陈军归路,二则限制陈军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击陈军。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之    鄱阳湖之战

陈军战船高大,稳定性好,载兵多,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朱军,但其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差,加之又联舟布阵,这就更加不利进退了。朱军船小,机动性好,便于灵活地打击陈军,但有佯攻困难,不耐冲击,难于正面突防等弱点。

针对这一情况,朱军采取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战法,先是以分队多路进攻,连续突击陈军,后又火攻破敌,充分发挥火器作用。在康郎山水域一战,毁陈军大舰数十艘,首战告捷;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大舰数百艘,使陈军大部就歼。

关门捉贼是对敌采取四面包围,一举全歼的战法。朱元璋在这次战略决战前就关死了鄱阳湖战场的北大门,并在侧翼部署了重兵,防止陈友谅逃跑。陈友谅则以为自己兵多、船大,盲目地与朱元璋决战,根本没想到后路,结果战败后走投无路,全军覆没。

上一篇

美俄领导人深夜通话!市场得提振,原油涨15.1元,PP期货涨0.8%!

下一篇

明朝海盗王想招安不成反被杀,死后海上大乱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