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的出身和小说介绍的有很大不同。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在襄阳和长沙城做过什么协助刘备的事情,他原本就是刘备手下的部曲。这个部曲其实就是刘备的私兵,这说明魏延很早就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属下。因此,《三国演义》中所谓魏延在襄阳和长沙的故事系小说家言,不足为信。至于说到魏延的长相与关羽相似,同样也是罗贯中的创造,在历史上也是毫无依据的,而脑后有反骨自然也是无稽之谈了。这个说法可能源于《三国志·魏延传》中的一个记载,魏延曾经梦到自己的头上长角,并向军中负责占卜的赵直询问。
刘备入川之时,魏延也随军进入益州,并参与了刘备与刘璋之间长达三年之久的益州争夺战。在此期间,魏延屡次立下战功,并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由此可见,魏延的军职是他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并非依靠小说中所言的投机取巧而得的。
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后,需要派遣将领镇守汉中。杨洪曾经告诉过诸葛亮汉中地区的重要性:“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汉中地区既是蜀汉防卫的拱卫益州的要地,也是北进中原的基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就显得非常关键。当时蜀汉主要将领中,关羽已经驻扎在荆州地区,无法调任。众人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另一员名将张飞的身上,认为只有张飞才能担此重任,而张飞也认为汉中主将一职非自己莫属。不过,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刘备并没有选择张飞这样的宿将,而是任命了此时在蜀汉崭露头角的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全军震惊。
为了消除众人的疑虑,刘备特意利用大宴群臣的机会来展示这位被自己任命的汉中主将的风采。刘备问魏延:“现在我委派你到汉中去,你打算怎么做呢?”这时候,魏延说出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果曹操率领魏国的全部主力进犯汉中,我坚决为大王挡住他,不让他进犯益州;如果曹操派遣一个将军率领十万之众进犯,我就替大王把他们全部干掉!”刘备大为高兴,众臣也非常受鼓舞,原本对魏延的怀疑也从此烟消云散。从魏延的这番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魏延必胜的信心,同时也认可了魏延不卑不亢、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如果真如《三国演义》中所言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话,刘备也就不可能把汉中这块军事要地交给他来镇守,这也足以证明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魏延在汉中镇守之时,面对曹魏有可能发动的进犯,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三国志·姜维传》中就曾经提到,魏延根据汉中地势的特点,采取了据险而守的策略,主导思想则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虽然不能大量消灭来犯之敌,但却能确保汉中地区的安全。与之相对应的是魏延死后姜维改变了魏延所采用的方针和策略,使用诱敌深入的方式对抗曹魏,其结果是人亡地失,并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延的军事才能显然要强于后来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将领姜维。魏延镇守期间,确保了汉中地区的稳定,也为刘备集团加速益州地区的军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称帝之后,魏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后,魏延又被封都亭侯。 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又被委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成为诸葛亮手下的头号大将。 魏延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十分突出的。公元230年,魏延率军西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及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地区展开大战,面对曾经打败马谡、导致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的悍将郭淮,魏延毫无畏惧,大败敌军;在与司马懿的较量中,魏延也曾经与高翔、吴班等人一起大破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魏延的表现让他成为了蜀汉军中最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将领之一。史料中记载,魏延成功的诀窍主要有两个:“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这些特质,正是他成为一代名将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还要说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的意见。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诸葛亮也没有采纳魏延的意见。这个意见孰是孰非目前尚有争议,不过其中有一个看法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对魏作战的主导思想上有着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双方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过这也不能说明魏延提出的意见就不好,诸葛亮就一定是对的。不过,自魏延的意见被诸葛亮否定后,他闷闷不乐,觉得诸葛亮过于胆小,自己的能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因此与诸葛亮产生了一些隔阂,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魏延的主要问题在于他的性格弱点。魏延为人个性高傲,瞧不起同僚,这个弱点不但影响了自己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导致了他与另一位诸葛亮手下的红人杨仪之间的巨大矛盾。这两个人只要遇到一起,就是水火不容,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迅速公开化。有时魏延甚至会拔出佩刀比划着要杀掉杨仪,而杨仪则是在一旁痛哭流涕。虽然每到这个时候,费祎就会站出来劝架,但却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成了诸葛亮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不过,从事实的发展来看,显然诸葛亮并没有解决好两个人之间的分歧。诸葛亮认为魏延和杨仪二人都是蜀汉的支柱,“不忍有所偏废”,仅仅是采用了与费祎相同的方法进行调解,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不作为,导致了魏延最后的悲剧。而从史料的记载看,在诸葛亮的内心,他是比较偏袒杨仪的,这也导致了魏延在诸葛亮生命的最后一刻被其无情地抛弃。
魏延本身的高傲性格已经得罪了很多同僚,这样一经闹腾,这些同僚自然大都站到了杨仪一边,成为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各自上书后主刘禅宣称对方谋反时,朝中包括蒋琬、董允等人一致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的原因了。 魏延和杨仪矛盾的最后爆发出现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召见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自己死后退军的细节,并决定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意味着诸葛亮死后这支军队的指挥权落到了官位低于魏延的文官杨仪手中,而此时作为军队主要将领的魏延却被排除在外。不仅如此,诸葛亮甚至私下命令如果魏延不听从调度,大军就自行撤退,这无疑是对魏延的一种侮辱。诸葛亮临终的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魏、杨二人内讧爆发。
魏延得到消息之后,勃然大怒。他趁杨仪军队尚未出发之时,就带领自己的部下抢道南归,并将途经的栈道全部烧毁,同时还上书后主刘禅告发杨仪谋反。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去投降曹魏,而仅仅是诛杀杨仪。不过,此时的形势却朝着不利于魏延的局面发展。 得到魏延率兵火烧栈道、拦截大军的消息之后,杨仪一方面率领大军星夜兼程赶回汉中,一面迅速上书刘禅告发魏延谋反。不明真相的后主刘禅只得询问侍中董允与留府长史蒋琬。蒋碗与董允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刘禅命令蒋琬从益州率军北上迎击南归的魏延,如此一来,魏延便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公敌。
魏延带领的所部少数兵马与杨仪的十万大军终于在南谷口地区遭遇。双方原本就实力相差悬殊,而且杨仪所代表的又是蜀汉政权“正义”的一方,因此,魏延手下的将士大都认为魏延的行为无疑是对蜀汉的背叛。两军刚一交战,魏延的手下将士便纷纷溃败,魏延只得与其子弟数人逃亡汉中。之后,杨仪又派遣马岱追赶魏延并将其杀掉。当马岱将魏延的头颅割下并交给杨仪的时候,杨仪起身自己用脚踩踢其头颅,之后又命人诛杀了魏延三族。魏延不但在这场蜀汉内部的权利斗争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也背负着反叛的罪名。
对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这场公案,史学家陈寿曾经客观地评论到:魏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打算背叛蜀汉,而只是想除掉杨仪,这也就是他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北降曹魏而率军南返的根本原因。在魏延的心中,他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完成收复中原的理想。对于魏延的一生,时人杨戏曾经这样评论到:“魏延性情刚愎粗猛,临危受命,抵御外敌镇守边境,禀性傲慢而难以调和,忘却臣节而狂言乱语,有始无终,实在是因为个人的性格而造成的。”这说明在时人的眼中,虽然魏延的结局是咎由自取,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认为魏延是在谋反。
造成魏延的悲剧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首先是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所致;其次是诸葛亮在如何处理魏延与杨仪矛盾的问题上前后失据;最后则是杨仪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心狠手辣。《三国志·魏延传》中,当魏延的头颅被马岱交给杨仪之后,杨仪不但用脚狠狠地践踏,而且口中还喃喃自语:“庸奴!复能作恶不?”可见其对魏延的极度不满。这里还要说一句题外话,杨仪最后也是不得善终。自诸葛亮死后,杨仪自认为“功勋至大”,以为继承诸葛亮职位的非自己莫属。不料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就已经安排了蒋琬秉政,而杨仪只得到了中军师这样的虚职,杨仪便心怀不满,公开向费祎表示:如果当初自己率军投靠了曹魏,也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了。此话经费祎上报给后主刘禅以后,杨仪立即被贬为庶民,之后又被下狱治罪,杨仪最后的结局也是以自杀而告终。这场内讧的结果不但没有给魏延、杨仪二人带来任何的好处,对于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政权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作为战功卓著的将军,魏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发展都立下了功绩,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代名将。但魏延的结局令人惋惜,因为自己的性格而导致在蜀汉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丢掉了性命。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原本就充满了争议和疑问,据说魏延的冤案在蒋琬、费祎秉政期间就已经得到了昭雪,现在位于汉中城北门外的石马城遗址就是为魏延辩诬昭雪的历史见证。不过,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尚待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