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历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很多人是通过这本小说了解东汉末年历史的。
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的斗争,罗贯中故意将东汉末年的第四国隐去,让读者误认为当时只有三国争霸。
实际上,在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有完全自治权的政权与三国并存,它从190年就已经实质上独立了,比三国中的蜀汉(221年 -263年)立国还早,一直到238年才被灭国。
这个独立的政权大致包括今天的东北一部分与辽东半岛一带,建立这个政权的人叫公孙度。
《三国演义》提到过一位公孙瓒。
公孙瓒与公孙度都姓公孙,而且都是东北幽州人,只不过一个是辽西郡的,一个是辽东郡的。而且《三国志》将他们俩的传记放在了一块,因此常常有人将他们搞混。
比起公孙瓒来,公孙度的知名度不高,但他在辽东郡建立的燕国政权,却比公孙瓒建立的政权持续了更长时间,传了三代人、四个君主。
依照《三国志》的记载,这个政权建立初始时,它的所有官员都是董卓把持的东汉政府任命的。
公孙度本名叫做公孙豹,正是因为这个名字给了公孙度带来后来的好运。不得不说,有时候无巧不成书。
公孙豹的父亲叫公孙延,一生没有出仕。看到汉灵帝时期天下大乱,中原战祸频繁,公孙延带着家人全部搬迁到了东汉的玄菟郡(大致在现在东北的中朝边境处)。
多年过去,公孙豹长大。他对于政事很是热衷,就报名参加玄菟郡公务员的选拔。当时的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孙,叫做公孙琙。
公孙琙也有一个儿子叫做公孙豹,可惜十八岁的时候病死了。当公孙琙第一眼看到这个公孙豹,就心中一颤。眼前这个小伙子太像自己的儿子公孙豹了。
仔细一问,公孙琙发现这个公孙豹竟然连出生年月都和自己的儿子一般无二。莫非此人是自己的儿子转世托身,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呢?
从此之后,公孙琙对公孙豹特别关照,还自己拿出钱来,邀请名师教公孙豹读书,为公孙豹娶老婆,完全就当成自己亲儿子看待。
后来,朝廷允许各地长官推荐一些优秀人才参加朝廷的考核,公孙琙就推荐了公孙豹和另一位才子。公孙豹有着“干爹”公孙琙的罩着,自然轻松通过考核,成为尚书郎,顺利步入仕途。
在正式出仕时,公孙豹改换了名字,从此之后叫做公孙度。
公孙度在朝中混了几年,拼命结交权贵,巴结宦官,终于得到一个冀州刺史的要职。冀州乃是河北第一大州,刺史更是权力极大。
可惜,刺史的位置很是滚烫,不是一般人能做。公孙度有才不假,可毕竟是出身小吏,祖上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高官,自然让那些冀州的士大夫看不起。大家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没有后台的公孙度给拱走了。
罢官之后,公孙度带着许多金银,再次到朝廷跑官。可惜,朝中无人,就算是交得起买官的钱,也没人会收。
正在公孙度进退维谷的时候,宦官势力和大将军何进火拼,董卓捡了个便宜,控制了朝政。
董卓自封国相,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董卓下令征召全国知名人士担任各地太守。于是,像汉室宗亲刘虞、刘表等人纷纷得到重用。
公孙度名气不大,又非名门贵胄,本来没有资格。
然而,公孙度遇上了人生的第二位贵人——徐荣。
徐荣也是玄菟郡人,曾经追随董卓南征北战,官拜中郎。
公孙度与徐荣两人虽然年岁有差,但脾气相投。
徐荣此时在董卓身边很受重用——当年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荥阳之战中,徐荣把曹操打得屁滚尿流。
关键时刻,老乡徐荣帮公孙度说了许多好话,替公孙度谋了一个好差事;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就这样,公孙度到辽东郡担任了太守。
公孙度人生中的两个贵人:公孙琙帮助公孙度进入官场,徐荣帮助公孙度得到辽东太守这个美差。
然而,要长霸辽东,就必须靠公孙度自己的真本事了。
公孙度没有像中国历代多数的“好官”一样,兴修学校,推行礼义,以道德教化感染百姓。
之前冀州的教训让公孙度明白,只有铁腕政策,才能让那些一味讲究门第身份的士大夫清醒。
果然,公孙度一上任,就有许多人聚集起来,评议公孙度乃是小吏出身,身份卑微,对公孙度颁布的许多法令阳奉阴违。
公孙度调查之后,首先抓住两个人物开刀。
一个是襄平(辽东郡郡治所在地)县令公孙昭。此人虽然也姓公孙,可祖上几代都曾经担任太守乃至九卿官员,自然看不起公孙度。公孙昭为了羞辱公孙度,曾经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从军,并且担任小小的伍长。公孙度本着有恩可以不报,有仇要千百倍奉还的原则,将公孙昭抓起来,在相拼县集市上公开审判,然后当场用板子打死。
一个是辽东豪门田韶。田韶在辽东虽然也横行霸道,可是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劣迹。公孙度看到几次召集士大夫议事,田韶都不出席会议,也找了个理由把田韶杀死。
在杀掉官场、民间两大巨头之后,公孙度并没有收手,几个月下来,公孙度把辽东郡上百家豪门全部夷灭三族,杀掉几千人。
表面上,公孙度说这些人图谋造反,对抗朝廷,可大家都明白,公孙太守是要以此立威,谁敢反抗公孙度,谁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全郡官民一听到公孙度的名字就吓得全身发抖,从此之后,辽东再也没有人敢于反抗公孙度,公孙度得以自如地经营自己的小小王国。
此时,中原大地战乱不断,各路军阀根本顾不上偏远的辽东。
紧挨着辽东的,是公孙度的上司、幽州牧刘虞,也没针对公孙度有任何动作。
在东汉帝国的东北角,公孙度政权已经实质上独立了。
不过此时,公孙度并没有称帝,只是给自己封个侯,任命自己为平州州牧。
当时的州牧在地方行政中很有地位,独享军政民大权,和之前的诸侯王其实没啥差别。因此公孙度聪明地只任命自己为平州牧。
公孙度自己加封自己为“辽东侯”、“平州牧”,并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建义侯”。
同时他还在辽东,为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宗庙,同时以天子的名义在襄平建立祭坛,而自己的车马都按照天子的规格来弄。
外出的时候,前后禁卫军开道,后有羽林军保护,公孙度已然将自己当做了皇帝。
公孙度后来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又越海南取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震海外,俨然成立辽东王。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对他亲信部下柳毅、阳仪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
“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
公孙度听后,更加高兴。
公孙度于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称帝,建立燕国,都城襄平。
由于曹魏的主力都在南方打仗,暂时无暇北顾,燕国得以在卧榻之侧酣睡。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死,其子公孙康继承父位。
公元234年,曹魏终于腾出手来,开始着手消灭北方的燕国。
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度当时已经死去,他的孙子公孙渊在位。
公孙渊率领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率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
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不久,守城大将投降,公孙渊被斩杀,燕国全境投降,燕国灭亡。
燕国立国48年,比三国中的蜀汉立国还长。
可是为啥罗贯中只说三国演义、不说四国演义呢?
可能是因为,公孙家族并无图谋中原的野心,因此不参与中原事务,而是专注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此外,燕国是东汉末年最小的国家,又是最早被灭的国家,它的存在与否对大局完全没影响。
所以,这个第四国燕国就被罗贯中有意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