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战略眼光实在高!给明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被祖训耽误了!
大明王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鼎盛时期,没有汉之外戚专权、唐之藩镇割据、宋之岁币求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就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天朝上国,末代皇帝竟然以自缢的方式了结生命,让人唏嘘不已!
说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事必亲躬,一生节俭,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让后人扼腕叹息都言“崇祯非亡国之君”。堂堂大明王朝在后期几任皇帝的不作为、乱作为地拼死折腾下,宦官专政,党派林立,腐败丛生,内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又赶上天灾连连,早已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但明成祖朱棣似乎早有先见之明,为明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崇祯皇帝没有采纳!那朱棣留下的后路是什么呢?
朱棣登帝后,认为北京是自己兴王之地,政治基础稳定,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治,便决定准备迁都北京。那南京如何安排呢?毕竟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国都,是明朝的龙兴之地,当然也要好好经营,这也是朱棣为明朝留下的后路。
朱棣迁都北京后,但南京依旧保存着原有的规模及行政机构,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相当于副都。朱棣没有把南京废除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防止后世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崛起,北京如果实在挡不住异族的进攻,可以及时迁都到南京,依托长江天堑,退守半壁江山,毕竟当年南宋抵挡蒙古铁骑半个世纪。
直到明朝后期,南京虽是给退休老臣养老好地方,但所有的行政机构依然齐全,全面启动的话,完全可以推动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如果崇祯皇帝没有恪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及时迁都南京,依托南方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号召各路勤王军队,组织力量再度北伐中原,成败也未可知。
只可惜,崇祯皇帝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又刻薄寡恩,重用空谈误国的东林党人,多次冤杀大将,在位17年间竟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明朝政局的动荡不安。生死存亡之际,为了维护大明皇族的尊严,崇祯帝选择自杀殉国,这倒也没有堕落朱家祖辈的气节!但却一手葬送了大明江山!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知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和朱棣会作何感想?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