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退守永安白帝城。永安是益州东线门户,因此才有了永安都督这个要职。孙权自知短时间拿不下这座东线小城,加上来自曹丕的压力,不得不向刘备请和,好全力应付曹魏方面。
次年,刘备去世,托孤诸葛亮及李严。
自诸葛亮掌权,前后做了这么些事情:与吴重修联盟、平定南中叛乱、五次北伐。三件大事,一件是外交、一件是稳定后方、一件是恢复汉室。我们会发现,自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就没见过曹魏主动西伐蜀汉。当然,天下十三州,仅曹魏就占了九州。那他面临少数民族的侵犯自然是多过东吴及蜀汉的,这点不容置疑。
再者,魏少帝曹芳执政期间,大将军曹爽为了竖立威信,强行举兵十万伐蜀。司马懿原本也是托孤大臣,但因曹爽亲近小人,司马懿为了避祸只好跟夏侯玄说:当初汉中被夺,即便是魏武帝曹操亲自率军前去争夺,也是大败而回。如今各地险要已经被蜀军占据,若进军没有胜利,到退兵的时候,肯定连器械都被夺走。
‘《三国志》裴注《汉晋春秋》: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
也就是说,只有曹爽这个铁憨憨才会大举兴兵伐蜀。我们看看曹魏三位先帝,曹操是尝尽了苦头,即便是夺得汉中,东西补给线拉得太长,反倒让曹魏尽显疲敝。在失去汉中后,虽率大军前来报仇,但还是放弃而回。曹丕倒是取得上庸三郡,算是清除了蜀汉对于西南地区的威胁,不过也没有主动发动对蜀战争。曹叡在位十三年,对于蜀汉的态度一直是防御。
到了姜维掌权期间,前后更是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也就前六次还有蒋琬、费祎压着,到费祎被刺杀后,完全是撒开了北伐。将蜀汉的国力亏空到一定程度,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对曹魏采取战略防守策略,然后加强对益州,南中,甚至更南方向的发展,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局面。
诸葛亮因过度操劳死于第五次北伐,享年五十四岁,这个年纪在当时不算高龄。诸葛亮要是没死,那魏延与他的儿子们自然是活着,自然由他来镇守汉中。
刘备是223年去世,诸葛亮是225年春奔赴南中平乱,到了秋天,全部平定。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什么样的叛乱让诸葛亮仅用了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
‘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朱褒反叛於牂牁。’
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仅三郡背叛,这样的叛乱就得让诸葛亮修养了两年才敢打。足以证明,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到底得有多虚弱。因此在平定叛乱后,诸葛亮采取不留人不留兵的统治政策,完全交由少数民族自治。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我们可以看到,南中地区很大,即便是蜀汉自设立庲降都督开始,都未能治理其一半,顶天了也就三分之一,也都是靠近益州的地区。特别是越巂,在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成了三不管地带。直到马忠上任后,和张嶷二人平定叛乱,重开治所,恢复经济,通讯,交通,才让越巂得到发展。
试想,若是诸葛亮当初选择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开发南中地区,而不是觉得它是个雷,然后谨遵他‘隆中对’里的第三步:天下有变。联合益州、南越之兵力夺取西凉,后再图中原,霸业可图?
所以,天下有变是什么时候?
就是少帝曹芳即位,曹爽独断专权(就是239年至248年之间)。
这时候的诸葛亮也才59岁至68岁之间。
对于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或许有机会统一天下的考虑点在于三个点:
第一:面对吴蜀联盟,曹魏集团无法短时间、低成本攻克下蜀汉。换个角度说,在曹魏方面看面对东吴、蜀汉两个对手,更强大的是东吴,应该将更多的兵力用在东吴方面。
第二:因为是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导致国力虚空,才让曹魏有机会兵分二路(一路是钟会被姜维成功挡下,一路是邓艾,袭夺成都),拿下成都。
第三:蜀汉自刘备夺取益州(215年)至蜀汉灭亡(263年),共49年时间。不用说南中地区,就算是益州地区也未能全部开发,这才是被灭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