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多年前,在今天的河北怀来,瓦剌和当时的东亚强国明朝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对整个东亚局势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一直持续到明末。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建国以来最惨痛的军事失败,精锐的京军损失惨重,二十五万京军死于鹞儿岭和土木堡,随军的军械辎重被瓦剌掠夺一空,皇帝朱祁镇成了瓦剌军的俘虏,同时也算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表面上看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损失了20万人马,于谦后来也保住了北京城,这阵亡的20万人单纯来看只是一个数字,以明朝的国力那倒很容易填补,但这二十万是三大营一线精锐,以及百战名将和治国英才等文武百官,这些都要花数代人的心血培养起来的。
换句话说这二十万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全部都是国家栋梁,明朝亏大了。
也先这次战斗的胜利其实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他的是一个昏君+一名太监瞎操作,按理来说明朝随便派出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领都不会输掉这场战斗。
土木堡之战影响主要在政治上,一方面文官开始主导军事,一方面国防政策趋于保守。
在土木堡战斗中损失的勋贵有: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等,文官也损失惨重,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棨等先后阵亡。
而武将勋贵大量消亡的结果是很恶劣,在古时候勋贵子弟都是家景富实,武将世家一般人才辈出,他们往往能学习军事知识,练习战场技术。这是因为这个军事学习的成本高昂,不是普通士子家庭能承担的的。
此前由朱元璋设计的两大势力保持国家平衡:战功勋贵集团、文臣朝政集团,永乐以后重新建立了皇权为主的架构,其次以勋贵集团掌握国家武力,压制文人地方大族为根本。
因为土木堡,明军靖难的勋贵子弟组成了武将集团人才几乎彻底覆灭,永乐以来的军事贵族失去了竞争力。
武将集团在朝堂的话语权下降,造成明中后期武将地位日渐低下,而卫所制的崩坏造成了类似唐朝中后期的将门集团,地方将门逐渐走向私军化藩镇化趋势。文官为了不让武将势力再次崛起,就将明的政策从进攻为主防御为辅变成了进攻为辅防御为主,使得武力开始走下坡路。
在土木堡之变后,给人映像锐意进取的大明变了,开始由攻转守,所谓久守必失。洪武时,明朝控制了瀚海以南的所有地区,直达漠北,并影响到东北森林地带,在北部边疆没有固定的边界,而只有流动、纵深的边疆。
关外山墙、墙壕此时都称之为“边墙”,不算边界。然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实行收缩边疆政策,原先处于明朝、蒙古中间地带,渐渐转由蒙古控制,与明朝固定统治地区接壤。
原本只是最外层的墙垣从 “边防之墙”转变为“边界之墙”。同时在这场战斗中,三大营的8万野战部队全军覆没,剩下的都是二流守备兵。
明朝最能打的野战机动力量被歼灭,从此以后明朝军队野战能力大幅度下降,面对游牧民族入侵只能据城防御,战略主动性完全丧失,至此之后明朝再也没有练出这么精锐的野战军,后面的戚家军也是昙花一现。
同时土木堡之变也改变了明朝同建州、海西女真、朝鲜之间的关系,“天朝上国”在藩邦和辽东女真边夷部落中的政治形象一落千丈。木堡之变后,朝鲜和女真都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姿态。
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那么败落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大局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