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时代最早称霸的国家,身处中原四战之地,位于列强环伺之时,魏国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称霸中原的决心,人才辈出,农业发达,城邑繁荣,国力强盛,魏武卒所向披靡,东征西讨。战国末期还屡次抗秦,在战国时代被称为强魏,让我们沿着魏国都城的迁移来看一看这个在东周时期的强大的国家吧。
魏氏的先祖是毕高(姬高,也称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庶子)是地地道道的周王族,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武王的弟弟,建周后,姬高被封于毕方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并赐伯爵。(和燕,曹,霍,陈等同爵,为姬姓五十三国之一。)周成王时,列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还是伯爵,公乃官授)。
古籍记载:“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所以封地毕又被后人称为毕原,位于今陕西咸阳市北毕原。姬高因被封毕地,所以后人以此地为氏,毕原之地西至兴平县,东抵秦咸阳,北抵泾水南岸,南抵渭水,关中平原地势平坦而肥沃,是当时最富庶之区。毕国可谓完美开局。
毕国存在的时间几乎就是西周的全部时代,近400年,西周末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幽王,迫使周室东迁。毕国首当其冲的被西戎灭了国,后裔也没了爵位,失去了依靠,沦为平民百姓。
到了春秋时期,毕公高的约十五世孙毕万很有才能,传说他曾为了选择侍奉的君主而占卜(算卦),毕万占卜当官入仕的吉凶,占卜之后显示,毕万如果进入晋国当官,则贵为公卿,子孙必定昌盛,于是他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此时的晋国是晋献公统治时期,晋献公将晋国的军队扩编,由一军扩充为上下二军,改变了军队的编制,增加了军队的人数和实力。强大的晋军开始发兵攻打耿国、翟国以及魏国。(古魏国,姬姓诸侯国)
虽说晋国经过军事改编,国力又十分强大,但是一下连打三国,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是一次大型的的军事行动,不能也不敢失败,晋献公决定自己统率上军,让太子申生率领下军。晋国国君加晋国储君,一家子全押上了,这就是要玩命的节奏。
除了押上自己和太子之外,晋献公还派遣了了晋国所有的一线优秀将领。赵夙为晋朝卿大夫,晋献公派他亲自驾御战车(驾驶员),而毕万担任战车的车右(贴身警卫员)。晋国经过了战役演习,沙盘推演,模拟攻击,红蓝对抗,战前动员等等精心的准备之后,耿、翟、魏三国的命运可想而知了,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下,三国就这么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再摩擦的给磨没了。
这次连灭三国的大胜利让晋献公心满意足,凯旋而归后,在朝会上夸奖作战中立功的将领们,重点表扬驾驶员赵夙和警卫员毕万两位同志,两人晋升为上大夫。
赵夙此人也是出身不凡,毕万是西周王室之后,但赵夙的祖上可就更不得了了,他是造父的第十一代玄孙(有传说性质)赵公明(赵氏,嬴姓,和财神爷不是一个人)的二儿子,晋献公将刚刚获得的耿地赐给了赵夙为封地,此次授封意义十分重大。赵夙成为了后来赵国的始祖。
晋献公则把魏地赐给了毕万,也正是因为这场大战中毕万的英勇表现,毕万才有机会成为战国魏国的祖先,因授封为魏地,于是,毕万的后人们就以魏为氏,称魏氏。
说起魏之所以能壮大和发展,这里不得不重述一下晋国这一段历史。
晋献公大胜之后则为太子申生在曲沃筑新城,没有回到国都。申生和秦太子扶苏的命运有点相似,他是晋献公与夫人齐姜(齐桓公的侄女)所生之子,被立为晋国太子。他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立年轻貌美的骊姬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
骊姬为了让他的儿子奚齐当太子,便想方设法诋毁和谋害太子申生。比如没事故意诬陷个申生非礼自己啊,在申生为晋献公奉上的饮食(腊肉)中下个毒啊,等等。弄得晋献公也是越来越怀疑申生,有了废太子的打算。
可偏偏申生又是个老实孩子加大孝子。谋士劝他直接把骊姬这个妖孽给搞死,申生却居然说怕他父亲晋献公没了骊姬之后,老年会空虚寂寞。所以没有反抗,甚至连申辩都没有。谋士又劝他出逃,以申生的声望外边还是不难混的,可是申生又怕玷污了他爹的名声,怕别的诸侯国笑话晋献公,就这样,这个年仅二十多岁的高帅富小鲜肉就在公元前656年在曲沃新城被逼得上吊自杀了,他也成为了愚孝代名词。
申生被骊姬逼死了之后,此毒妇又瞄准了晋献公其他的儿子,一个叫重耳,一个叫夷吾,这两人是一对翟国狐氏姐妹花分别所生,这两位可比申生聪明多了,一看形势不对,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晋惠公一听两个儿子跑了,听信了骊姬蛊惑之言,发兵来攻杀,逃到蒲城(邑)的重耳再次翻墙逃跑到翟国,而夷吾在屈城和他老爹的军队结结实实的干了一仗并守住了屈城,晋献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再次讨伐屈邑,夷吾也准备逃往翟国,但因重耳已在那里,怕晋国灭翟,就跑到了梁国。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大夫里克和邳郑杀了奚齐和骊姬,荀息等立奚齐的弟弟悼子为君,里克又杀了悼子,他们想接回重耳,但重耳深知晋国权臣当道,回去恐性命不保,推辞不归。于是又找到了夷吾,夷吾求救于秦穆公,以割河西之予秦为代价换取秦国出面助其返晋为君,秦穆公答应了他。夷吾归晋即位后就是晋惠公,当上晋公的夷吾不仅开始滥杀朝臣,而且撕毁了和秦穆公的约定,于是就出现了前文介绍的韩原之战发生的一幕,秦穆公和晋惠公约架,在韩原之战中,秦国大胜并俘获夷吾,晋国割地并以太子为质才把他换回晋国。回国后的晋惠公夷吾没多久就病死了,后来他的儿子晋怀公被追随重耳的狐氏兄弟给杀了,漂泊在外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返回晋国,是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说回到魏国,在晋文公漂泊在外的十九年中,一直有一个人不离不弃,衷心辅佐重耳,屡立功勋,这个人就是毕(魏)万之孙魏犨。公元前636年,一直不离不弃追随重耳的魏犨回国后即受到晋文公重用,魏氏一族迎来了辉煌,因为随公子重耳出逃有功,魏犨承袭魏氏(毕氏)的封爵,列为五霸之一晋国的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县)。到了晋悼公时期,魏氏成为了晋国六卿之一。就是晋国势力最大的六大家族。魏氏后代终于在魏文侯时期,和韩、赵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建立了魏国,都城设在安邑(山西夏县)(介绍韩国之文中已介绍三家分晋,这里不赘述了)
魏国的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接壤、南面有鸿沟与楚国遥望,北面则与赵国为邻。
公元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 魏县),魏县之名也沿用至今。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选拔人才。拜儒家门客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而且无论出身,只要真才实学,魏国国力大增开始。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魏文侯在位50年,向北越过赵国,伐灭过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向南杀败楚军,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可以说是最先强盛而称霸的国家。
魏国大力向西对秦用兵。文侯时代(公元前419年前后),魏国进攻秦国,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封锁了函谷关使秦国无法东出,这一封就是近百年。这时的魏军的战斗力很强大,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是魏国的精锐步兵。要求士兵身负重凯,手执一支长戈、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十二石的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六十余斤,还要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并立即投入战斗,一但成为魏武卒,就可以赏赐田地,待遇很高。
吴起为将,能与士卒同食同住,同甘共苦。士卒生了脓疮,吴起用口把脓疮吸了出来。他善待士卒,很得军心,所以他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而毫无败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发生在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五万人,车五百乘,骑兵三千,而破秦军近五十万众的辉煌战绩。
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武侯继位,修德政安民心,与大夫吴起同船游于西河上互问之间说出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名句: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魏武侯在位之时,公叔设计陷害吴起,使这位在鲁国为了当将军而杀害妻子名声不太好的军事家逃亡了楚国。
公元前370年国君魏武侯死,其子魏罃继位,史称魏惠王。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所以历史上魏国也称梁国。这位魏惠王是魏国历史的分水岭,继承魏国两代先侯的所创下霸业,魏惠王一共在位五十一年。
魏惠王刚刚继位之初,三晋的韩国和赵国为自身利益想搞乱魏国,便勾结魏惠王的弟弟反叛惠王并准备另立中央,魏惠王以雷霆手段干掉了弟弟,他任用白圭、公叔痤为相,庞涓为上将军并对赵、韩两国发动报复性打击:败韩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仇是报了,气也撒了,可是三晋联盟也因此而分裂瓦解。
由于魏国的雄厚国力,魏国虽和韩国一样处在中原的四战之地,但魏国却四处出击,东征西讨,南攻北战。败楚国,征韩国,打秦国,伐赵国,击齐国,一时所向披靡,傲视群雄。公元前343年,魏罃称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 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正所谓盛极而衰,霸主地位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可魏国的衰败确是魏国人自己搞出来的,魏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由于魏国几代君主的疏忽,导致人才严重流失,有的被迫弃魏而去,有的则成敌国精英,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能把魏国的雄心搞得哇凉哇凉的魏国人才吧:
No1,商鞅,魏国人,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又游走于诸国,都不得志,公叔痤发现其大才,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商鞅逃到当时谁也瞧不上秦国,他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开始富强,而且变法比较彻底,为秦国日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富强的重要人物。也为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大败魏国。
No2,范雎,魏国人,在魏国和相国结仇,之后投靠了秦国。提出远交近攻,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并要先灭魏国(睚眦必报)。主张多次攻打魏国,并促成白起一战大败魏韩联军,杀敌24万,从此魏韩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力量。帮助秦昭襄王掌握了政权,并在长平之战使了反间计,使得赵王撤掉了廉颇,用了赵括,秦军一战弱了赵国。
No3,张仪,魏国人。张仪主张连横,就是联合其他强国,削弱另外一个强国。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也辗转过很多国家,后投靠秦国,配秦国相印,连横以破合纵。使得楚国大败,从此无力和秦国抗衡。
No4,公孙衍,魏国人,后来在秦国做了大良造,政敌张仪来到秦国后,他就离开了,虽说回到魏国,由于之前他亲自带领秦军击败魏军,并歼灭魏军无数(他也不嫌变扭),魏王一直不是很信任他。之后曾合纵六国攻秦,好几次都被张仪给各破坏了。
No6魏章,还是魏国人,在和秦国一战的时候,魏国大败,他还不是统帅,只是一个将军,被秦国俘虏后,投降秦国。后在秦楚大战中,担任主帅,大败楚国,后来因为秦武王排斥外臣,回到魏国,郁郁不得志而亡。
No6孙膑,不是魏国人,但是未被魏国所用,与庞涓为同窗哥俩好,庞涓来到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拜为上将,但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可是魏惠王却毫不知情,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孙膑归齐导致了魏国国势的转折点,在与齐国的马陵之战大败。
当然也包括了前边介绍的弃魏逃楚的军事家吴起,这些人物随便挑出一个都是具有经天纬地(屌天屌地)之才,可惜魏国君主没重用其中一人。而这些人却成为其他诸侯国的股肱之臣,反过来成为魏国之大患。
由盛而的衰马陵之战
在之前桂陵之战中,虽说孙膑率齐军围魏救赵使得魏国小败,没有伤及元气,但马陵之战却让魏国实实在在的挨了一闷棍,打出了脑震荡并留下后遗症,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连忙向战胜过魏国的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救援,也好促韩国和齐国结盟共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次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庞涓自杀,并俘虏了魏太子申。齐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军力大升,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国家。而魏国被迫对齐国俯首称臣,并且在徐州与齐公相互称王(徐州相王)。魏国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而此时隐忍了很久很久的秦国也爆发了。
秦国也充分的体现了“趁你病,要你命”的崇高斗争思想,秦国在魏国人商鞅的改革治理中和秦孝公奋发图强下,早已是红蓝条满满,摩拳擦掌了,开始了对魏的进攻,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杀商鞅,开始重用另一个魏国人公孙衍,火力全开的秦军在河西之战中俘获魏军主将龙贾(公子昂跑了),斩魏军八万,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这时的魏国感到了什么叫墙倒众人推,由四处出击,东征西讨,变成了四处灭火,东拆西补。魏国明白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了在秦时让位于政敌张仪而返魏的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开启了合纵抗秦的脚步。
秦国这波暴击算是暂且稳住了,楚国又杀来了,楚国一看魏国要玩完,于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楚国公然干涉魏国内政,要求魏国废了太子嗣,并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国公子。魏国拒绝,楚王命令尹昭阳率兵攻魏,大败魏军于襄陵(今河南睢县西),还得了八座城邑。
就这样魏国被原来的的对手圈儿踢一遍,公元前318年, 在魏惠王的晚年,秦国开始大出于函谷关,争霸中原,屡战屡胜。东方六国也开始先放下了宿怨,合纵抗秦。
公元前293年, 秦国向中原进军,由秦国战神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围歼了韩国、魏国、 东周联军。在激战中韩、魏两军互相观望,谁都不愿主动出击,白起以少量兵力钳制韩军,以主力猛攻魏军。魏军遭到惨败。韩军则溃败而逃。此一战韩魏联军损失24万余人,秦军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国则精锐损失殆尽,输的就剩裤衩,再无力量单独抵御秦国。
抗秦救赵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赵括率领的赵军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之后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几乎亡国,因为赵相平原君和信陵君魏无忌是担挑儿(连襟),平原君赵胜向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魏安釐(僖)王发兵救赵,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知道后派使者威胁魏安釐王说“你要敢援赵国,我就摩擦你”,魏安釐因惧怕秦国摩擦就下令魏军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赵胜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信陵君也不断的请求魏安釐王出兵(毕竟小姨子很危险),但魏安釐王就是不敢出兵,逼不得已的信陵君自己凑齐一百多辆战车和上千门客,准备带着这些人去赵国和秦军玩儿命。
但是仅凭这点人马给秦军塞牙缝都不够,还得想办法,信陵君听从了门客侯赢的建议,帮助魏王的爱妾如姬报了父仇,如姬则帮助信陵君偷了魏军的兵符,信陵君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验合了兵符,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门客朱亥动手,用铁锤(金瓜))开了晋鄙的瓢儿,强行夺权。
信陵君统领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邯郸之围,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军迎头痛击,攻秦至函谷关,秦国大败。而信陵君却再也未得到魏王的信任和原谅,在沉闷苦恼之中,信陵君只能靠借酒浇愁,美女解忧,劳累而终。信陵君死后,秦国便加大对魏国的攻伐力度,魏国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残喘度日。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命将军王贲突然攻击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崩坏。魏王假出降,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公元前225年战国时代的魏国灭亡。
短暂复国
秦末陈胜起义后,立魏宗室魏咎为魏王,魏国复国。公元前208年中,魏王咎兵败自杀,魏国的魏豹逃到楚,楚怀王拨了数千人给他,再向魏地进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魏豹则带领精兵跟从项羽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及项羽灭秦,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魏豹为西魏王,统治魏故地,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迁安邑。次年,西魏王魏豹降汉,带兵跟随刘邦攻楚。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魏豹又叛汉。西魏设兵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以堵塞晋陕通道。韩信佯攻攻临晋(今山西临汾西)方向,却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奇袭安邑,掳魏王豹,西魏亡。
魏国都城考证
安(魏)邑
安邑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7.5千米,当地称“禹王城”。相传是夏禹所居,禹子启也曾都安邑(传说性质),据《史记·魏世家》载:魏昭子由霍(今山西霍州西南)徙都安邑。公元前562年。魏惠王九年(前361),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说由魏县迁至大梁),魏在安邑历九世共201年。加上后来期末短期复国的魏国,前后两个魏国在安邑建都历二百余年。
安邑之名来源甚古,春秋早期已有安邑之名。魏昭子迁都来此后开始筑安邑城。秦灭魏后在此设河东郡,治安邑县(为今山西西南)。两汉、三国继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北安邑县,属河北郡。在其西南今运城安邑镇置南安邑。太和十八年(494),废北安邑县,于今县城置夏县,以夏禹曾都此命名,南安邑称安邑县,此后历代相沿不改。魏都安邑及以后的安邑县河东郡城自此废弃,逐渐成为废墟。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都安邑故城位中条山北麓,临涑水河,青龙河穿城东部而过。城址由大、中、小三座古城组成。大城建于峨嵋岭上,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总面积18平方千米,与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和荆州楚纪南故城大致相当,是春秋至战国时期最大都城之一。
大城城墙夯土筑,土质较为纯净,夯层十分清晰。中城居大庙后辛村城西南,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6500米,总面积6平方中城千米,约占大城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城之西、南垣分别是大城西、南垣的一部分。小城位大城中心和中城的东北角,平面略呈方形,东南城角向内凹进一部分,周长约3270米,总面积754万平方米。其北垣为中城北垣的一部分,今有大路穿过。城墙夯土层复杂,可能经过多次修补。小城东南角有“禹王台”,亦称“青台”,上建有禹王庙。勘测者推测大城筑于战国时期;中城筑于秦汉为 河东郡城;小城是宫城,与大城同时修筑,秦汉一直沿用。大城应为魏安邑外郭城,小城为其宫城,均为春秋后期魏昭子所建。“禹王台”与魏城同时修建,可能是阅兵台。据古文献判断,安邑各城门上均筑有高大城楼。
大梁(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东部属黄淮河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带。向西可遥望豫西山地,北、东、南三面均为广阔的平原。自古黄河贯流北境,利于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北可沟通河北大平原,向南沟通江准流域,向西则进入中原王朝早期的核心地带豫西和关中。在当时,开封具备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东部重镇。当王朝政治重心东移之后,它又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五代开始取代西安、洛阳,先后有六个朝代在此建都加上战国魏为“七朝”,有“七朝故都”之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中原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开封地区春秋属郑,郑庄公命大臣郑邴在今开封城南二十多千米的地方(今古城村西北)筑城以囤积粮食,取名启封,意在开启封疆。后来,汉避景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治所仍不在今开封。进入战国,楚国占领郑地,魏与韩、赵联合攻楚,打败楚军后开封地区为魏所有。由于当时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地处偏西容易受秦国攻击。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或魏县)迁于今开封筑都城,大梁是开封建都之始,距今2400多年。魏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新建都城地势平坦,利于农业发展。魏人在此兴修水利,填湖造田,发展交通,使大梁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大都市。魏在大梁历六王,经历繁荣强大和逐渐衰败的过程。
两千多年以前,开封一带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当时的黄河自今新乡、卫辉以南向东北流入河北,离开封北面很远,开封尚无水患之虞。大梁之南分布着广大的沼泽,如圃田泽、逢泽、牧泽、萑苻泽,沼泽之间小河交错,沙洲纵横便于开发。魏惠王很注重发展水利,惠王十年(公元前360),从今荥阳北黄河引水沟通圃田泽,称为大沟,就是运河。惠王三十一年,又将黄河和准河水系联系起来沟通郑、宋、陈蔡、曹、卫等地,称为鸿沟。鸿沟是中国最古运河之一(今荥阳北广武山的楚河汉界不是一条沟)。但今天运河已没了遗迹。
鸿沟的开凿方便了交通,又便于灌溉,疏通沼泽,使得魏国农业迅速发展 。史书上记载当时苏秦曾对魏襄王说:“亲耐滴大王,您的国土,方圆千里。地方虽不算有名,但到处布满田园和村庄,想找一块放牧的空地都没有。人口稠密车马众多,大路上人来车往,日夜不绝,熙熙攘攘…农业的发展也促进商业的繁荣。到战国后期,大梁以东方圆五百里内,大县十七个,小县有市的三十多个,不少城市城墙高耸,居民多达万家。
大梁故城在今开封西北东到今铁塔路一带,西至城西五里的东城庄附近,城址平面近方形,方位北东、南西向,与后世开封城方位大致一致。据史籍记载有十二个城门,现在只知道东面的夷门和西面的高门。夷门与信陵君“窃符救赵”有关,为信陵君出主意由如姬窃兵符的侯赢就是夷门监,故夷门之名得以留传,并演化为开封的别称。“夷门自古帝王洲”就是讲开封。历代以此为题材的诗歌以数百计。据夷门和高门推断的位置,大梁城东西宽度大约十里(5千米)。由于魏是战国时的强国,又地处中原中心,城市十分繁荣,与齐临淄、赵邯郸、韩南郑、秦咸阳、燕下都并列为战国著名大都会。大梁地势平坦,位置偏低,时有水患是其致命弱点。秦灭魏时,秦军采用水攻的办法,从黄河经大沟引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从此变为废墟。
战国时代的威风凛凛的强魏也画上了历史的句号,也许我们应该记住“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的名句,应该记住魏武卒的强大凶悍战力,应该记住当时魏国涌现的人才在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更应该记住那个开创了“七朝古都”开封的堂堂大魏!
参考
中华古国古都
东周列国志
历代帝王陵墓
等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