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刘伯温的本事从何而来?民间是怎么把他神化的?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直言大臣。李世民则是世人公认的明君。这一君一臣的事迹被后世传颂,其实这位直言大臣与李世民的关系,远远没有世人所想象的那样亲近和紧密。这主要和魏征早年的经历有关。

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魏征出生于一个小富之家,读过很多书,博涉古今。天下开始动荡之后,魏征就投奔到地方官元宝藏的门下,成为了一名门客,后来元宝藏被李密带领的瓦岗军打败了,魏征就投奔了李密。

最初魏征来到瓦岗军,并没有受到李密的重视。后来是因为元宝藏投降时要致书李密,李密读完这封信,觉得这封信写得文采好,智慧高。他就问元宝藏,这封信是谁写的。元宝藏说,这是他的手下魏征写的。然后李密就把魏征招过来,想了解魏征是不是可用之材。这时魏征给李密献上了十条关于如何夺取天下的计策。可是李密并没有将他的计策太当一回事。这并不是因为李密献上的计策不好,而是因为当时魏征还没有拿得出来的功绩,可以证明他的计策是有效的。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魏征的计策未被采纳,瓦岗军大败

瓦岗军发展得越来越强大。李密决心打下洛阳,通过一番苦战,瓦岗军打败了宇文化及军团。之后,他们要解决的是王世充军团。李密信心十足,想与王世充军团硬战一番,可魏征看出了李密作战计划的不足之处。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征找到了李密部下的一位长史。让长史去把他的意见转告给李密。魏征提出,李密攻打王世充军团的文案是有问题的。当时李密想尽快攻城,把洛阳拿下。但魏征觉得这种方案是不行的,有危险。因为洛阳城里缺粮食,而周边的粮食仓库又被李密占领了,所以王世充军团是不能够坚持久战的。但王世充军团是很凶猛的穷寇。如果和他们硬拼,将会损失惨重。不如等一段时间再打,瓦岗军粮食充足,根本不怕久战。不如等到王世充粮食不足的时候,再趁机攻打洛阳,到时就容易得多了。但是,那位长史没有听魏征的意见。魏征只好拂袖而去。果真,瓦岗军经过与王世充的一战,从此溃不成军。

投奔李渊,完成第一个大功劳

李密失败之后就投奔了李渊,魏征也就一起投靠了李渊。可是李渊手下有很多高级别的人,魏征很难立功劳。为了证明自己,魏征就自己去找李渊请战。魏征对李渊说:虽然李密投降了,但是瓦岗军主力实际上还在黎阳,由徐世勣率领。他让李渊派他去将那支主力瓦岗军给劝降。李渊一听很高兴,就批准了。因为李渊当时周边受敌,能够劝降瓦岗余部,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所以李渊就任命魏征担任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让他去完成劝降的任务。

魏征到了黎阳,找到了徐世勣。他就和徐世勣分析天下大势,说:\"你看,现在天下这么多人要称王称帝,李密这么强大,不是也失败了吗?不是也到关中去投奔唐朝了吗?你就别坚持了,你掌握这么强大的军队,肯定跟我不一样,我混个从五品,你去了就不是这个级别了,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咱们这些人,打仗反隋朝,不就是为了自己谋个出路,为老百姓谋个出路吗?在唐朝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徐世勣听了许巍的话,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向李渊投诚了。

数度易主,魏征说自己并非忠臣

可是魏征很倒霉,他还没来得及回长安向李渊领赏,就被窦建德给俘虏了。窦建德是李渊的敌人,是另外一支割据力量。魏征被俘虏后,他就干脆尽心尽力给窦建德干起了活。两年后,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魏征又回到了唐朝。因为魏征曾为唐朝立过大功,所以他还是得到了重用。

李渊将魏征安排给了太子李建成做幕僚。李世民通过武装夺权后,魏征又成为了李世民的手下。照这样看来,魏征换了很多个主子,实在算不上一个忠臣,魏征对此有一个解释,他说:我实际上是一个良臣,不是一个忠臣。他也曾对李世民说:\"陛下,您但愿使我作为一个良臣,不要作为一个忠臣。因为良臣不仅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好的名声,还能够使自己的君主也获得一个好的名声。

魏征认为忠臣实际上是\"陷君于恶\"的,比如商纣王杀比干,比干就是忠臣,他成就了自己,让皇帝成为了一个暴君。不能为了成就自己作为一个忠臣的名声,将皇帝陷于暴君的境地。李世民听完魏征的这番话非常感动,觉得很有道理。但事实上,魏征换过这么多主子,就算是想做忠臣,大概也做不了了。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劝皇帝听取意见

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

在李世民刚刚登基不久的时候,他看了隋炀帝的文章,认为隋炀帝的文章写的既深奥又渊博,他心中有了一个疑惑,他很纳闷为什么隋炀帝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魏征就借机将自己的理念表达了出来,他说即使是最英明的君主,也要接受别人的意见。隋炀帝最失败的一点在于他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劝告。要做好皇帝,必须善于纳谏。唐太宗将魏征的这些话都听进去了。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帮助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

因为李世民是通过夺权当上的皇帝,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学习过如何治理国家,当上皇帝后,他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足的。所以贞观初年,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话,基本上都是用问句。在这些问题中,回答得最多也最到位的一个人就是魏征。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贞观初年,国家饱受战乱,仍是满目苍夷。李世民非常心急的想要开创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有人提出来说,最好要采用严刑酷法,把那些造反的人通通都镇压下去,才能迎来太平的局面。可魏征坚决不同意,他提出:天下大乱之后,老百姓恰恰是人心思治,只要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家很快就能够安定下来。经过一番争论后,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大约两三年后,国家安定下来,也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李世民就感慨道:\"成我今日功业, 为天下所称者, 惟魏征而已\"。

可魏征不但在公事上给李世民提意见,连李世民的私事、家事他都要管。有一次,唐太宗真的是被魏征给气急了。他下朝后,回到后宫,脸色阴沉沉地说。

\"会须杀此田舍翁\"

意思就是说,魏征这个乡巴佬整天惹我生气,我哪天真要把他给杀掉。长孙皇后很会做人,她听唐太宗这样说,就穿上朝服,恭喜唐太宗说:\"有魏征这样的人,是您的大幸,也是国家的大幸\"。这样一来,魏征就得救了。

君臣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可是长孙皇后红颜薄命,36岁就去世了。从此之后,魏征和唐太宗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贞观十年之后,因为爱妻去世,天下也治理得不错了,唐太宗就有了懈怠的心态,没有以前那么谦虚诚恳的听取魏征的意见了。而魏征因此更加心急,不断在提醒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虽然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有那么一些疙瘩,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和谐友好的。魏征晚年病重,李世民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去看望他,并且许诺说要把魏征的儿子招为附马。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下令停止上朝五天,并且以一品官的礼仪给魏征下葬,还让魏征陪葬在昭陵,同时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了这么一段话来纪念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果魏征和唐太宗的关系就在这里结束,是非常完美的,但世事往往不如人料,两个人的关系以另外一种激烈的方式结束了。

良臣与明君的关系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魏征死后两个多月,太子承乾谋反。大臣侯君集参与了这次谋反整件。还有一个大臣叫杜正伦,魏征死后没多久,因为犯了错被削职了。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和杜正伦这两人当宰相。唐太宗想起这件事,他心中暗暗怀疑这位直臣有结党营私的企图。

再后来唐太宗听说魏征把这么多年来给他提意见的那些草稿,送给了当时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史官。在唐太宗看来,魏征这个举动就是为了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忠臣的美名。魏征将皇帝有不足的那些事情都放到历史记载当中去,这就是\"陷君于恶\"。唐太宗对魏征就非常的生气。所以他取消了自己承诺过的婚约,同时把他亲手写给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直言大臣魏征的墓碑,得从魏征数度易主说起

这一君一臣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因为李世民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对魏征存在着戒备。李世民最信任的是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一直跟随着他的人。魏征指导李世民治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牵扯到权力的重大问题上,李世民对魏征是没有办法做到百分百信任的。这非常可惜。

上一篇

陈胜:起兵抗秦第一人,拥兵数万称王却被一个车夫暗杀

下一篇

品读|亦是枭雄像曹操,勇猛无比似项羽,死后却籍籍无名—尔朱荣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