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是什么来头?小说中助力明朝,历史上却被朱元璋打击

写在前面的话,三国谋士的高低先后,一直是一个比较火爆的话题,咱们今天也来一起聊聊,不过大家要注意,这里的谋士,是按照360百科中的基本定义,做出的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

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所谓现代\"谋士\",是指那些为国家立法、行政以及相关决策活动,提供个人智力成果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一般来说,他们具有\"仕\"的背景,没有\"官\"的身份。

历史上,我们经常会联想到的谋士郭嘉、贾诩、范增、陈平等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负责出谋划策,而不负责实施;而韩信、诸葛亮等人虽然也能谋划,但他们都是亲自参与指挥实施的,所以很少有人称韩信诸葛亮等人为谋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谋士,即只负责出谋划策,而并不亲自参与实施的。

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么个职业很是兴旺,秦汉三国之时,谋士地位依然。汉唐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就开始有了细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从军的就称之为军师,大抵相当于后来的参谋长,诸如此类。后来,有部分谋士被分流到了商业领域。

——360百科

根据360百科的说法,其实这个名单会刷掉很大一部分我们习惯意义上的谋士,比如“学而优不能士”,几乎在三国志里,所有出现过的人,大部分都做过官。2333333,我倒是想到了几个,比如出山之后、中郎将之前的诸葛亮、还有张飞俘虏之后投诚的颜严。这样机会就没有人了。所以这一条,就不考率了。

而谋士主要作用在出谋划策,既要出谋划策又要负责实施,必定涉及到统筹,那么这类人物的才能,在三国时期注定就不是谋士那么简单了,要么是督抚大员比如程昱,要么是军队统帅,比如吕蒙、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钟会等人,当然曹操本人这种君主更不能算进来。

所以,不想不知道,谋士队伍真奇妙!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谋士呢?索性,我们为第一条要求来个变通,我们只允许那些没有“将军”头衔的角色参与(贾诩似乎占了个大便宜),看看真·谋士在三国中的奇谋妙策吧!(由于本贴为1.0,本贴不涉及到排名,和东吴五虎将一样,本贴将根据网友给出的意见,结合记载、知名度、贡献度等要素最终评选十大/八大真谋士排名)

先来一个最没有争议的。

郭嘉:最终官位 军祭酒 爵位:贞侯

三国谋士大角逐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

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您来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柳城。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这一役,蹋顿被斩,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郭嘉是所有曹粉心中无可争议的最强军师,人气超高,在电视剧中也多以酷酷的英俊小生形象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高才的一切假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郭嘉就是魏国版的卧龙。

荀攸 最终官位中军师 爵位 敬侯

三国谋士大角逐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仪》,今已佚。

有的读者认为,谋士的作用仅仅是在战场上出谋划策,那么荀攸按照这个标准,无疑是曹魏集团的顶尖水平,其谋谟献策能力,与郭嘉不分伯仲。他是群雄逐鹿期间,曹操的最得力臂膀之一。

荀彧 最终职务 光禄大夫 爵位 敬候

三国谋士大角逐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关于荀彧的地位,绝大多数认为他不属于魏臣,可谓一生汉臣入魏营,但不可否认,在曹操前期,特别是与吕布、袁绍的斗争中,荀彧具有后方统帅+谋士的核心作用。

杨修最终职务 丞相府主簿 爵位 无考

三国谋士大角逐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如果将丞相府私人属吏,看成战国门客的升级版本的话,杨修无疑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谋士。他不仅能够敏锐洞察曹操的内心世界,还能协助曹操处理军国大事,而且能办的让曹操满意。

这样一个有前途的谋士,却卷入了夺嫡之争,加上他是袁绍的亲属,等诸多原因,随着曹植的衰败,被曹操诛杀。此外,曹操诛杀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恰好是因为杨修“才策”过人。

杨修之死是王位归属、派系争权、曹操嫉妒心重等多个原因,当然和他本人的才华外露有很大关系,电视剧《军事联盟》中的杨修形象并不符合历史记载,也不符合《三国演义》。

董昭 最终官位 司徒 最终爵位 定侯

三国谋士大角逐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建安年间(198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

刘晔 最终职务 大中大夫 最终爵位 景侯

三国谋士大角逐

q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刘晔擅长庙算,对于人心与制胜之道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多次成功预料到战争走向,擅长在庙算阶段就击溃敌人,但刘晔是由于汉宗室身份,曹操和曹丕对他的话经常不信任,导致其在网络时代人气低迷,这也可以看作是汉奸的代价和必然吧。

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 曹操最终回师。

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黄初三年(222年),名将张辽病重。刘晔奉命带着太医前往探望,并派遣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的病况,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易中天说贾诩是看破人心的行家,其实刘晔更胜一筹。但是刘晔说的话,和贾诩一样几乎都没什么用,再加上他的刘姓身份,让人感觉总是有点舒服,所以,人气低也可以理解。

徐庶 御史中丞

三国谋士大角逐

徐庶是诸葛传备注里的人物。至于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是个谋士,应该更多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吧。

马良 最终官职 侍中

三国谋士大角逐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马良建议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遇害身亡。

马良就是一伐那个督诸军在前的马谡的哥哥。马家人号“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看样子,还有个马X常湮灭在历史中。

费诗 最终官职 谏议大夫

三国谋士大角逐

费诗,字公举,生卒年不详,益州犍为郡南安县(今四川省乐山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占据益州时,以费诗为绵竹县县令。刘备进攻刘璋夺取益州,费诗举城而降,后受拜督军从事,转任牂牁郡太守,再为州前部司马。刘备自封汉中王,以费诗为使,向督领荆州的关羽传达官职的任命,关羽因与黄忠同列而不满,费诗巧妙地将其说服。群下推刘备称帝,费诗上疏劝阻,遭贬官。诸葛亮想策反孟达,费诗又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蒋琬执政时,任费诗为谏议大夫,后卒于家。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秋,刘备自称汉中王,派遣费诗去拜授都督荆州的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得知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大怒道:\"大丈夫怎样也不会与一个老兵同列!\"因而不肯受拜。费诗劝说关羽道:\"建立大业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种人。当年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则是较后才逃命归附的。论及他们的官爵次序的时候,韩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有怨言。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给予他很高的恩宠,但说到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会把黄忠与您等同起来啊!汉中王与您就像是同一个整体,忧乐同享,福祸共当。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禄的多少。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奉命行事的使者,如果您不肯接受任命,我这就马上回去,只是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关羽听后大受感动并醒悟过来,当即接受了前将军的任命。

感觉费诗本事还真是不小,就是情商有点低。

周群 最终职务 未考证出来

三国谋士大角逐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周群的父亲周舒,年少时跟随广汉杨厚学习经学,名亚董扶、任安。

周群年少时跟随周舒学习,专心于占验天算之术。於庭园中建有一座小楼,周群家境富裕,有许多奴仆,周常令奴仆轮流到楼上观察天上的灾变征兆,刚一发现云气,奴仆即告诉周群,周群亲自上楼观察云气,不论早晚日夜。所以凡有气候变化,周群都能亲自看到,由是他的预言往往得到应验。刘备想要与曹操争夺汉中,询问周群的意见,周群回答说:\"能得到汉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众。若率领偏军出征,一定会不利,要警惕慎重!\"益州后部司马张裕也通晓占候的技能,才干甚至超过周群。此时,张裕也劝谏刘备说:\"不能争夺汉中,出征北伐必定不利。\"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并不采纳周群、张裕的意见,虽然得到汉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众。同时,刘备又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人率军攻打武都郡。吴兰、雷铜皆战败覆亡,和周群所预言的一样。于是周群被举荐为茂才。

神棍一个,但是感觉还是很厉害的,不过职务没有考据出来,看得出,刘备一定不喜欢他。

虞翻 最终职务 无 爵位 无

三国谋士大角逐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既可日行三百 (一作二百),善使长矛 ,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又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孙权曾称赞他\"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孙策自任会稽太守后,依旧以虞翻为会稽的功曹,不久孙策甚至亲自去虞翻家里看他,把他当成朋友看待 ,并在给他的书信里写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可不要说我孙策只把你当成普通郡吏看待哦。\" 而\"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这句也是当初孙策收降太史慈后对太史慈说过的话。

来虞翻转任富春县长,此时孙策却被许贡门客行刺而死,各县官员都打算去奔丧,但虞翻认为江东未定,若果官员离开可能会令贼匪和变民有机可乘,侵扰州县,于是留守在富春服丧;其他各县官员都效法,维持了江东各县的安定,使孙暠后来未能攻取会稽自立。后来虞翻获举茂才,东汉朝廷和曹操先后辟命,但虞翻都一概拒绝。孙权即位后能够得以稳定江山,虞翻有很大作用。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吕蒙意图袭取荆州,先称病回建业以减低关羽的戒心,在建业时以虞翻通明医术为由要求他随军。不久,吕蒙发动偷袭,进攻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当时吕蒙军尚在沙丘上庆祝南郡投降,虞翻此时劝吕蒙小心城中会有伏兵,江陵城中只有麋芳跟吴军是一心的;其他人居心叵测,劝吕蒙应尽快入城控制城池,吕蒙幡然醒悟、及时掌控城中要地,让原本想要伏击的人来不及设好埋伏。当时城内果然设有伏兵,因为吕蒙接纳虞翻的劝告,这次伏击才不成功。

魏将于禁被关羽俘虏,被囚禁在城中,孙权到了以后开释了他,请他和自己相见。另一天,孙权骑马出来,请于禁和自己偕行,虞翻叱责于禁说:\"你是个俘虏,怎么敢和我们主公的马齐头并进呢!\"就要拿鞭子打于禁,被孙权呵止了。自后孙权在楼船和群臣会饮,于禁听着歌舞痛哭流涕,虞翻又说:\"你计划装模作样来求得宽赦吗?\"孙权对他感应很愤懑。后来孙权与魏和解,想要把于禁遣回魏国,虞翻说道:\"于禁败数万之众,自己身为降虏,又不能死节,北方的军政习惯,此时得回了于禁也必定不会重用,虽然放了他对我们没有损失,但依旧如同放盗归山,不如将他斩了用来警示身为人臣却有二心之人。\"孙权不听,后来群臣为于禁送行,虞翻又对于禁说:\"你不要以为我们吴地没有可用之人,只不过是我的谋略不被重用罢了。\"于禁虽然被虞翻所讨厌,但是依旧非常赞叹他,魏文帝曹丕也常常为虞翻设虚坐。

东吴大部分人才都是文武双全,要找一个纯谋士还是很少见的,虞翻对大吴国有大功,最后却因罪流放可惜啊!

陆瑁——尚书

三国谋士大角逐

陆瑁是丞相陆逊的弟弟。字子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丞相陆逊之弟 。爱好学习,信守情义。孙权曾因为公孙渊巧诈反复而意欲亲征公孙渊,陆瑁两次上疏劝谏,孙权乃止。赤乌二年(239年),陆瑁去世。

嘉禾元年(232年),朝廷公车征召陆瑁,任他为议郎、选曹尚书。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前往征讨,陆瑁上疏劝谏说:\"为臣听说圣明的君主驾御远方的外族,只是笼络保持良好关系而已,不是长期获有这些地方。所以古人划分国土,称这种地方为\'荒服\',是说这些地方恍惚无定,不能长久保有。今日的公孙渊乃东夷小丑,远隔海角,虽徒有人的面孔,但与禽兽没有两样。国家所以不爱财宝遥远地赐予他们,并非是用来嘉奖德行道义,其实是想诱导摆弄他们,以便谋取他们的马匹。公孙渊骄横狡诈,凭借地处僻远而违背王命,这是荒蛮地方人的常态,哪里值得过分惊怪呢?从前汉朝各位皇帝也曾处心积虑地安抚和好外夷,使节驰骋散发财货,中原的产物充满西域,虽说这些外夷有时也恭敬顺从,然而他们杀害使者、侵略财物,不可胜数。今日陛下不忍下这口愤愤难平的怒气,想越渡大海,亲自踏上那块土地,群臣议论,私下都认为心中不安。为什么呢?北方的敌寇和我国土地相接,倘有可乘之机,便会应时进攻过来。我国之所以越海求马,曲意地对待公孙渊,是为了解救目前的亟需,消除心腹隐患,如果转而弃本求末,舍近求远,因为气恼而改变计划,激怒而出动大军,这正是狡猾的敌人所乐意听到的消息,非我大吴的上好计策。此外兵家的策略,是以劳碌使敌人疲惫,以安逸来等待对方,得失之间,头脑清醒者获得的机会多。况且沓渚至公孙渊处,道路还很远,现在到达敌方岸边,兵力一定得分成三股,其一是派强大的主力部队进取,其二以一部分兵卒守卫船只,其三用一些部队转运粮草,出征的人即使很多,但很难全部用上作战。加之徒步背运粮食,经过长途深入敌人腹地,而敌方马多,随时都可以拦截我军。如果公孙渊玩弄诈术,与魏国关系并未断绝,我方出兵之日,他们就会唇齿相依互相救助。如果他确实单独与我方对敌而无所依赖,他又会因为畏惧而远远逃遁,恐怕就难以一下子歼灭。假如陛下征伐兵卒被滞积于北方的土地上,而山越贼虏又乘隙而起,恐怕这就不是绝对安全的长远思虑了。\"孙权并不听从他的意见。

陆瑁又上书说:\"战争之事,本是前人用以诛讨暴乱、威慑四夷的,然而这种战争都是在奸雄已被铲除,天下太平无事,君王从容地坐在朝廷之上,以闲谈的形式谈谈而已。至于中原混乱,九州交错之时,大抵都该加深根基巩固本体,爱护国力珍惜费用,致力于自己国家的休养生息,以待邻国敌人的衰败,没有正处于今日这段时节,反而舍近求远,以此疲惫自己军队的。从前尉佗反叛,僭称帝号,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庶,兵员的数额,粮食的储积,可说很多了。然而汉文帝还是考虑到征伐边远之地不容易,虽说也大兴军旅,但只是告喻尉佗而已。如今凶顽敌人尚未歼灭,边境不断传递警报,即使是蚩尤、鬼方那样的叛乱,也得根据情况缓急而区别对待,不宜以公孙渊作为首要问题。希望陛下抑制威怒运用良计,暂且稳定六军,潜心深思长远规划,以利日后的谋划图取,这样天下人就是大幸了。\"孙权再次阅览陆瑁的上书,赞赏他言词有理正直真切,于是没有出兵。

赤乌二年(239年),陆瑁去世。

相比而言,史书中记载的劝言君主之事迹,陆瑁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结果了。贾诩、周群、刘晔都没有劝成功。

吴范 最终官职 太史令 爵位 都亭侯

三国谋士大角逐

吴范(?-226年),字文则,会稽上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在吴郡,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今天讨伐无大利,不如明年出兵,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也身死国亡。\"孙权不听而发兵征讨黄祖,终于不能取胜。第二年(208年),孙权出兵,行至寻阳时,吴范观看天象,于是上船祝贺,催促军队赶快挺进,军队一到就大败黄祖,黄祖趁黑夜逃走。孙权担心抓不住他,吴范说:\"他逃不远,一定能生擒住他。\"到五更天,果然活捉黄祖。刘表终在这年去世,荆州被吴、蜀瓜分。

建安十七年(212年),吴范又报告说:\"甲午之岁(214年),刘备一定取得益州。\"后来吕岱从蜀地返回,在白帝城遇上刘备,回来说刘备部队离散流落,死亡近半,一定不能占有益州。孙权以此诘难吴范,吴范说:\"为臣所说的是天道运行规律,而吕岱所见到的只是人事现象。\"刘备果然后来得到蜀地。虞人。三国时东吴官员,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与吕蒙设谋袭取关羽,与亲近大臣商量,大多数人都说不行。孙权以此事问吴范,吴范说:\"能行。\"后来关羽在麦城时,派人请求投降。孙权问吴范说:\"他究竟会投降吗?\"吴范说:\"他有逃走的天象,说投降是假话。\"孙权派遣潘璋邀截关羽的径路,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关羽已离开麦城出走。吴范说:\"虽然离开了也免不了被抓住。\"问他捉住关羽的时间,他说:\"明日中午。\"孙权设置漏表滴漏刻下记号来等待着。及至中午没有消息,孙权问其原因,吴范说:\"时间还没有到正午。\"不久,有风掀动帷帐,吴范拍手说:\"关羽抓到了。\"很快,帐外欢呼万岁,传告说捉住了关羽。

后来孙权与魏国建立友好关系,吴范说:\"以天象风候来说,魏国表面上与我和好,其实怀有图谋,应该对他们进行防备。\"刘备大规模出兵西陵,吴范说:\"以后一定与我们和亲。\"事情的结局都如他所预言。他的占卜的应验都是如此明白确切。

孙权以吴范为骑都尉,兼任太史令,他多次问访咨询吴范,想知道他是如何判定的,吴范惜爱和保密自己的占卜术,不将最紧要的东西说给孙权听。孙权由是忿恨吴范。

吴范以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闻名于郡中。孙权起于东南,他委身事奉,每推算灾祥多应验,遂显名。孙权委以骑都尉,领太史令。初,孙权为将军时,他曾说江南有王气。及孙权立为吴王,论功行封,欲以为都亭侯,但因不愿将其术要诀告知孙权,为权所怨恨,被除名。黄武中,病死。

字文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于禁,说起来这个人还真的很神啊,我觉得像这种人心算透的人说自己会占卜可能就是托词,结果想隐藏,却适得其反。

大家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谋士”呢?欢迎评论区一起来讨论哦,我觉得,肯定还有很多隐藏在三国志内,我们缺没有发现的大把谋士!

上一篇

是变态还是人性沦丧:比诛十族还要可怕的瓜蔓抄

下一篇

真实的大太监李莲英:满脸脓包丑陋无比,为何却能一直受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