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都曾大肆分封诸侯,项羽深陷分封的泥潭,被刘邦率领的诸侯大军打败,而刘邦却通过分封诸侯,夺取了天下,奠定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同样是分封,为什么刘邦成功了,项羽失败了,这是因为两个人对分封的认识和使用不一样。今天洞见先生带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一、项羽的分封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成为各路诸侯的上将军,带领诸侯联军进入关中,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取得了灭秦的彻底性胜利。
灭秦是捆绑各路诸侯利益的基础,随着胜利的到来,松散的利益联盟面临瓦解,各路诸侯的诉求变成了重新划定势力版图。这就像世界一战和二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
项羽虽贵为诸侯上将军,但他更是楚国的上将军,他的名义上司是楚怀王。而在入关之前,楚怀王提出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瓜分约定。
项羽要满足自身和入关诸侯的封王诉求,就必须打破楚怀王的约定,损害刘邦的利益。事实上,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以军功大小和是否入关为衡量标准,结合自身好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分封诸侯最主要的目的是自己称王,分封过程和结果带有强制性和不公平性。
分封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刘邦身上。刘邦作为第一个攻入关中的人,按约定为关中王,但如果遵从约定,相当于仅满足刘邦的利益,无法满足其他诸侯的诉求。
项羽借口巴、蜀为广义的关中之地,强硬地将穷山恶水的巴、蜀分封给刘邦。当然,刘邦通过贿赂项羽的叔父项伯,争取到了汉中郡。但无论怎样,分封对刘邦最具有强制性。
分封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田荣、陈余和彭越身上。田荣是反秦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是齐国实际话事人,但他因拒绝出兵帮助项羽最亲的叔父项梁,导致项梁兵败被杀。项羽明知田荣有功,但因他间接害死项梁,心里对他的恨远超过刘邦,不肯分封他。
陈余起初和分封的常山王张耳一起反秦,并在巨鹿之战中配合项羽,里应外合夹击秦军,帮助项羽取胜,功劳算是很大的。但陈余因与张耳产生矛盾,愤然离去,没有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仅仅赐封陈余三个县,而没有封王,这事陈余异常不满。
彭越在今山东巨野附近起事反秦,拉起了一直2万多人的队伍,在灭秦中也有不小功劳。项羽因为和彭越没有任何交集,直接略过没有封王,这客观上造成彭越还是一个草寇身份。乱世中起事,本来就是想封王封侯,趁乱获得最大利益,但彭越和他的队伍没办法洗白,最后只能继续草寇的生活。
正是项羽分封的私心、强制性和不公平性,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刘邦、田荣、陈余和彭越都是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豪杰,他们在分封后就开始了反抗之路,使项羽疲于奔命,没有过上几天舒服的日子。在刘邦的带领下,直接国灭身亡。
二、刘邦的分封
刘邦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他在鸿门宴体验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和恐惧。在项羽分封之初,刘邦得知自己被封巴、蜀之地,暴跳如雷,直接想找项羽拼命。
当然,能屈能伸的刘邦在萧何等一般大臣的劝谏下,接受了分封,并通过张良贿赂项伯,得到了汉中,为自己暗度陈仓,平定三秦打下了基础。
刘邦在去往封地的路上,很多士兵因思乡心切,半路逃跑,心直接凉了半截。好在,萧何追回了逃跑的韩信,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为了给萧何面子,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直接筑坛拜韩信为将,并问计韩信。这时,刘邦从韩信那里学到了一招,裂土分封。
按照韩信说法,只要刘邦有魄力,肯将土地分封给有战功的人,这些人必定战不旋踵,为刘邦灭了项羽。从此时起,刘邦明白了分封是灭项的核武器,但土地是自己的心头肉,也不能乱封。
当项羽深陷齐国之时,刘邦平定三秦,裹挟天下诸侯56万大军,攻入彭城,一时间志得意满。没料到,项羽只带三万精兵杀了个回马枪,立时击溃松散的联军,一路将刘邦追赶到荥阳附近。
在心灰意冷之刻,刘邦想起了韩信的话,宁肯不要函谷关以外的土地,也要打败项羽。于是他向张良问计,张良指出能够帮助刘邦消灭项羽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和项羽手下的第一悍将英布。
刘邦立刻接纳张良意见,派出使者向他们允诺消灭项羽就可以封王。这三人为了利益都很来劲,最后配合刘邦攻灭项羽,得以封王。
从刘邦分封的过程来看,他经历了被封、主动分封的过程,在主动分封时,主要靠利益诱导实现。从内心讲,真心不愿意,从形势讲,不得不分封。
三、结论:分封的差别
项羽分封是目的,是建立在个人武力胁迫和喜好的基础上,利益分配结果带有被动性,容易引起不满和反抗。
刘邦分封是手段,是建立在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各诸侯王的封地是自己拼杀的结果,利益分配结果带有主动性,分封具有稳固性和广泛认可性。
两人对分封的理解和使用不同,刘邦抓住了分封的利益根本,所以才能够取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