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赵德芳
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包公案、五虎平西演义、白眉大侠等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中“八贤王”赵德芳,实际是宋太宗的八子赵元俨,卒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时人称之为“八大王”。
在真实历史中,八贤王到底是谁?他真有这么厉害,皇帝都得听他的吗?
赵德芳像
八贤王名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查找的话,他是宋太祖第四个儿子, 《宋史·宗室第一》记载: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
历史上的秦康惠王赵德芳,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传闻他曾经差点被立为太子,然而最终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太宗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他十七岁的时候,任贵州防御使。当年十月,其父赵匡胤驾崩,其叔父赵光义继位,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年赵德芳被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然而在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就因病去世了,当年他才二十三岁。
英年早逝,再加上又曾经差点做成了皇帝的背景,因此人们都觉得他的死并不单纯。只不过,从这段记载上看,真实的赵德芳没有活过太宗朝,那就更不可能去仁宗朝里打皇帝了。
并且,赵德芳死的时候,杨业尚活在世上,杨延昭才二十四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的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德芳不可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发生的故事有关。
赵德昭像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而这个观点跟赵德芳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子, 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天。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很有韬略。但是,赵匡胤走后,其弟赵光义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
据说这个赵德昭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因此也深知太宗继位后对自己一定有所忌惮。
《宋史》中记载,有一次德昭随叔父宋太宗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夺取皇位后,对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会好过,于是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他俩都没活过太宗朝。并且,不管是论排位还是找史料,都没有这俩人被册封为“八贤王”的记载,就算叫了贤王,也不应该排第八。
赵元俨像
那么通过另一条线索呢。在《包青天》系列里,八贤王的身份是仁宗的皇叔,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找,也能找到一个人,他就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传说此人“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的老百姓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八大王”。
据《宋史》上说,仁宗探病时使旁人退避,和元俨谈论了很久,元俨回答的内容多是忠言。仁宗想赐白金五千两,元俨坚决推辞不接受,说:“我瘦弱憔悴将要死了,要花费国家重资了。”仁宗听后痛哭不已。
第二年正月,元俨去世,死后被追封爵位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等到元俨安葬时,仁宗三次临视哀悼。
从元俨的经历上看,很符合《包青天》系列里的八贤王身份,不过与《杨家将》里的却还是有出入。赵元俨生于985年,和杨文广是同辈,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出生一年,不可能帮助到杨家。
如此说来,这赵元俨还是称得上“贤王”的,但是终究也没有册封这个名号,而且,传到戏曲里,赵元俨的身份还错安给了赵德芳。
说来说去,这北宋初期,根本没有八贤王这号人,“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构出来的。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于是,八贤王这样的身份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那么,为什么要给人物定名为“赵德芳”呢?在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中叙述: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长子赵德昭(实为次子)上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贺后再携次子德芳(实为幼子)上殿,历数匡胤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上方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而去。这段民间戏曲,大概就是封“八贤王”的由来。
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这在当时一些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以《贺后骂殿》等戏剧,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杨家将―杨宗保
《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杨宗保,小说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与柴郡主之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女杨金花,熊大木《杨家将传》中柴郡主在天门阵战役时沙场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弟,而《杨家府演义》中穆桂英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子。
然而正史记载,杨文广实为杨延昭之子。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有待考证。
有人说杨宗保其实是杨文广,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将《宋史》所载史实与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相联系得出的结论。
因为《宋史》成书于元末,而民间传说则始自北宋当代,杨业“父於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供备库副使杨君 (琪) 墓志铭》,见《欧阳永叔集》卷二) 。所以,两方面流传下来的材料均应参照。民间传说杨延昭有子名宗保,杨宗保故事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而《宋史》则成书于元代,因此,许多人认为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杨宗保, 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硬在文广与延昭之间造成一个宗保来,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查宗保业绩多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同, 如少年临阵破敌等事。可见,历史上的杨宗保,就是杨文广其人。
也有学者根据宋人《隆平集》和《宋史—杨业传》,论定杨延昭子无宗保而有杨文广等。杨延昭和杨文广“既是父子关系,他两人中间不会再有杨宗保一辈。小说中所述杨宗保在打天门阵后的活动,‘兵征西夏’、‘平定西夏’又都是杨文广的事迹。
杨延昭像
评书、戏剧中的杨宗保,关于他牺牲时的年龄,不下五个版本。有二十多岁的,见张智尧版《杨门女将》,有三十多的,见重庆版《杨家小将》,有四十岁的,见张振寰版《一门英烈穆桂英》,有五十岁的,见于京剧《杨门女将》等大多数版本,有六十岁的,见于《杨家府历代通俗演义》。
关于一个人物,他的死因和年龄差别这么大,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古代四大美女之―貂蝉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夫人(杜秀娘)即是貂蝉。
形容女子长得漂亮,人们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
“闭月”是貂蝉的代称。《三国演义》中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
正史《后汉书》中,那个与吕布通奸的侍女,从未被提及貂蝉之名。它仅以很短的篇幅记录董吕之间的私人恩怨。当年董卓曾为区区小事怒杀吕布,被吕布敏捷地躲过,后来两人重修于好,董卓又派吕布去看守自己的内宅,不料吕布竟乘主人不在,与董卓的贴身婢女暗中相恋。因畏惧奸情被董卓发现,吕布求见王允,和盘托出与董卓不和的真相,指望得到他的援助,结果反过来被王允所利用,指使他将赴宫廷开会的董卓一举杀死。这里出现的婢女,应该就是貂蝉原型,但她本是相国董卓的婢妾,与司徒王允并无干系。
貂蝉戏剧形象
对于貂蝉的另一个原型——杜夫人。三国时期有4份史书(《蜀记》、《魏氏春秋》、《献帝传》、《华阳国志》)记载了在吕布败亡之前,关羽曾反复多次向曹操请求,将敌将秦宜禄之妻——杜夫人赏赐给自己。曹操得知杜夫人有异常的美貌,便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曹操将杜夫人纳为自己的妾。
杨家将―穆桂英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像
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与梁红玉、花木兰、樊梨花齐名,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注:北宋由于金朝的侵略而灭亡,杨门女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与南宋,合称“宋朝”,也就是大宋)。
最早系统叙述杨门女将故事的是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 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该书是传统的章回小说,混有大量怪力乱神的情节,文学价值不高。
《杨家府演义》中,杨家将的最终结局是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见几代皇帝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杨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均差点被朝廷抄斩,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杨怀玉杀人杨家会被朝廷抄斩,于是便连夜举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从此杨家将不再出仕。
穆桂英戏曲形象
最系统的杨家将传说是各类评书。由于最早是口口相传,评书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杨门女将的名字和事迹都大有出入。这类评书在解放后都经过了“整理”,去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所以情节有很大的改动。 当今的所谓《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五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等等都是现代作品。
穆柯寨在山东省肥城市。穆柯寨位于山上,地形十分陡峭。附近百姓家家户户都知道穆桂英的故事。所谓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近些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年7 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于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于名字如何,乃其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宗保并非是小说人物,当今称杨宗保无此人是以《宋史》为据,但早于元末脱脱的南宋遗民徐大焯《烬余录》就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记载了的,杨宗保有此人此事。由此推理很难说历史上没有穆桂英式的杨门女将的。
穆桂英营寨 瞭望塔遗址
可以看出宋元评话、杂剧所演述的杨宗保,恐怕实际上是指着杨文广“(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 月)。因为穆桂英的丈夫杨宗保”不是历史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所谓杨穆联姻,所谓破天门阵,都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杨家将,渲染杨门女将而塑造的形象和推理的故事“。(同上)因为杨宗保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穆桂英的故事了。究竟是否有穆桂英这个人?她是小说形象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呢?这些还须更上一层楼,重作解剖深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