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原名陈丕成,广西藤县新旺村人,自幼父母双亡,他和李秀成是同村好友,因两眼之下各有紫色斑痕,远望如同四眼,被清廷蔑称为“四眼狗”。
陈玉成是个上进的人,他在童子军中苦练武艺,使得一手好枪法,很快成为武艺高强的牛人。同时,他对战术也颇有研究,独创了“回马枪”战术。即对阵时,前锋佯装落败,待敌追杀而至时,前锋与预先埋伏的人马突然回头掩杀,使敌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落荒而逃。这套战术直到百余年后仍在皖鄂等省被称为“三十检点回马枪”。
1854年6月,17岁的陈玉成崭露头角,他随大军西征,国宗石凤魁统军攻打武昌不利,陈玉成主动请缨,愿率敢死队智取城东,获得准许。于是,他率500壮士经梁子湖绕道武昌东城,缒城而上,杀死城头守军,将旗帜插遍城头。陈玉成登上城楼,为大军入城开辟道路,立下首功,从此名声大震。
洪秀全听闻此事后,不由对陈玉成赞不绝口,给出5字评价:英雄出少年。同时擢升他为殿右三十检点,统带陆军后十三军,水师前四军。
一年后,陈玉成被提升为丞相,并随秦日纲参加救援镇江、击破江南江北两大营战役,在镇江之战中乘小舟冲入城中,完成里应外合计划,再立大功。
此后他在石达开指示下展开皖北反击,是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后第一个转入反攻的战略区。随后,遭猜忌的石达开愤而出走。无奈之下,天王洪秀全只好起用新人,他任命蒙得恩为正掌率,陈玉成为又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组成军事领导小组,由陈玉成和李秀成直接负责军务,开启了天国后期的双子星时代。
1858年夏,陈玉成与李秀成等太平军将领大会于安徽枞阳,制定了击破江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的决议。陈玉成先克庐州,后与李秀成大军在乌衣会师,大败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军,乘胜连克浦口,六合等地,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期间,湘军悍将李续宾孤军深入,企图收复庐州,得到守将吴定规求援的陈玉成连夜回军,与李秀成在庐州附近的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六千余人,李续宾兵败自杀,取得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后第二年,在洪仁建议下,洪秀全将当时地位最高、战功最著的年仅23岁的陈玉成封为英王,并下达了这样一条诏旨:外事不决问英王,内事不决问干王,二事不决问天王。可见对陈玉成的器重。
陈玉成成为继石达开之后太平天国最年轻的封王将帅后,充分发挥勇猛善战的特点,屡立战功。陈玉成在安徽地区势如破竹,数次击败清军主力部队,安徽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唯一一个领土没有缩减,反而增加的地区。
同年曾国藩进攻安庆,陈玉成带领军队南下解救安庆,安庆之战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庆之战太平军的人数和装备都不亚于湘军,但是安庆之战的结果出人意料,最终以湘军获胜而告终。
安庆之战失利后,陈玉成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谨慎防守,结果他军队的人数也越打越少。到了1862年的时候,洪秀全对屡战屡败的陈玉成进行了处罚,几乎革去他除王爵外的一切职务,也正是因为这样,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陈玉成。
陈玉成身边的嫡系部队也在数次征战中损失殆尽。无奈之下,他只好派出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远征豫陕,经略西北,试图“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同时,还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分兵扫北,会师西北军,途径河南再次北伐直捣京师。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外部清军各部层层压制下,陈玉成孤军奋战,势不能守,准备突围。正在这时,驻扎寿州的叛徒苗沛霖派人混入庐州送信,请陈玉成驾临寿州,并表示愿将手下人马全部交予英王统辖。
部将们都说苗沛霖是个首鼠两端的小人,千万不要去自投罗网。结果陈玉成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突出重围后直接前往寿州。奏王苗沛霖早已勾搭上清军,为了表示诚意而故意诱骗陈玉成前来,好将他当成礼物献给清军。
结果陈玉成一到寿州,就被苗沛霖擒拿住了,并押往清将胜保大营。
胜保许以高官厚禄,极力劝说陈玉成投靠朝廷,陈玉成义正言辞地回了11个字: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1862年6月4日,年仅26岁的英王陈玉成在河南盐津西校场关帝庙前被凌迟处死。
曾国藩对陈玉成的评价是13个字: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