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误国,有的时候并非虚言。尤其是在以学习八股文为主流的明朝,好多学子都在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下,学成了书呆子,他们高谈阔论还可以,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差远了。我们在题目中提到的这三个人,他们有共同的特征: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文人,都有远大理想,但又目空一切,同时又都是书呆子,缺乏治理天下的实践经验,更没有做领导的能力。
正文:疑心很重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达到朱家江上万万代的目的,他将儿子们都封为藩王,把功臣宿将们都替换下来,让儿子们替自己镇守边疆,使得明朝前期形成了较强大的藩王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历史上称之为建文帝。为了让建文帝更好的处理朝政和管理各地藩王,朱元璋给他留下了三位\"能臣\",准确的说,应该是三个书呆子。在这三位\"能臣\"的辅佐下,建文帝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被叔叔朱棣打败,丢掉了爷爷留给的皇位。那么,会有人问,这三位\"能臣\"都是谁?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位叫方孝孺,是大文学家宋濂的学生,自小饱读诗书,名声很大。在建文帝即位后,被任命为诗讲学士,凡是遇到重大的国家政事,建文帝都要和他商量,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朝廷重臣。
第二位叫齐泰,明洪武朝时期的进士,曾在乡试(举人)中考过第一名,非常有才华,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进行锻炼。在建文帝即位后,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朝廷重臣。
第三位叫黄子澄,文采更加了不得。因为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所以被挑选出来去东宫陪皇太孙伴读,所以与建文帝的关系也最好。在建文帝即位后,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也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朝廷重臣。
以上三人都是当时大文人,很有才华,但同时也都是书呆子,缺乏治理天下的实践经验,更没有做领导的能力。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三位仁兄是怎样让建文皇帝丢掉皇位的?
- 一、 根基尚浅,急于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要不是周亚夫力挽狂澜,后面的事就不好说了。建文帝从小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熟读史书,对削藩会造成的后果自然心中有数。按理说,建文帝刚刚继位,人微言轻,根基尚浅,不宜过早急于削藩,待时机成熟再削也不迟。但在黄子澄、齐泰这两位重臣的强力建议下,建文帝继位才刚刚一个月,就对叔叔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实施削藩,紧接着又连续对代王朱桂等四位藩王进行了削藩,甚至在削藩的过程中逼死了湘王朱柏,使得大部分藩王对建文帝产生很大的意见,同时也打草惊蛇,迫使燕王朱棣产生了造反的念头,进而起兵造反。
- 二、轻易放走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
建文元年(1399年)农历五月初十是朱元璋的忌日,此时建文帝削藩正搞得热火朝天。因为担心自己去南京有被趁机削藩的可能,朱棣便让长子朱高炽带着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替他去南京参加父亲的祭拜典礼。在朱高炽三兄弟参加完朱元璋的祭拜典礼后,齐泰建议建文帝将他们三人留下作为人质,建文帝也同意将自己这三个堂兄弟留下来叙叙旧,若在北京的皇叔朱棣敢轻举妄动,就拿这三兄弟先开刀。这时,朱棣的大舅哥徐辉祖(徐达的长子)也劝谏建文帝,说他这三个外甥都非常厉害,千万不要放他们回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但黄子澄却不同意齐泰的建议,认为若强行扣留这三兄弟,等于是逼朱棣谋反,朝廷应该放了这三兄弟,以麻痹燕王。然而,建文帝更信任黄子澄,最后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朝廷派军攻打北平城,朱高炽率领北平城数量不多的守军,硬生生的抵抗住了朝廷50万大军的连续进攻,使得朱棣没有了后顾之忧,北平保卫战对整个靖难之役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相比起哥哥朱高炽,老二朱高煦更加生猛,作战勇猛无敌,尤其在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浦子口之战等靖难战役中表现耀眼而名扬天下。老三朱高燧虽没有两位哥哥厉害,但也很不简单。建文帝要是早知道这三兄弟这么厉害,估计打死也不会放他们走,但为时已晚。
- 三、 派张信去执行逮捕朱棣的任务
张信,安徽人,朱元璋洪武时期,因战功被提拔为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面的军官,正三品)。 建文帝即位后,在朝中大臣的推荐下,张信被提拔为北平都指挥使,成为北平的最高军事长官。在明初,藩王的权势是很大的。假如朝廷要调地方的兵,首先会发文给各地藩王和地方军事长官,地方军事长官只有即接到皇帝文书,又接到藩王的调兵指令,才能调兵。这也表明,张信到北京后,也算朱棣的下属,与朱棣的关系很好,同时对朱棣也很敬仰。
同时,建文帝为了控制朱棣在北平的势力,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市长),掌管北平的行政大权,任命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和张信一同掌管北平的地方军事管控权,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和防备朱棣。不久,燕王府的长史葛诚被策反,使得建文帝知道了朱棣准备起兵靖难的事情,建文帝大怒,即刻命令齐泰制定并实施对朱棣的抓捕计划。齐泰在没有对张信做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同时紧急向张昺、谢贵、张信三人发出逮捕朱棣的密诏。张信在收到逮捕密诏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他母亲的建议下,他把这个情况泄露给了朱棣,不久张昺和谢贵被朱棣骗入府中杀害,对朱棣的逮捕计划落空,朱棣也因此正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 四、 推荐纨绔子弟李景隆挂帅讨伐朱棣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明初除过徐达、常遇春外的第三名将)的儿子,因他长得英俊潇洒,并且爱读兵书,准确的说是特别擅长纸上谈兵,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建文帝派遣老将军耿炳文率军讨伐,结果在河北正定县被朱棣打败。之后,齐泰、黄子澄等人向建文帝推荐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提议由他带兵征讨朱棣。建文帝接受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任命从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李景隆为征燕大将军,率领五十万朝廷军队讨伐朱棣。
因为李景隆爱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并且还很自负,爱和属下争功劳,致使他率领的五十万朝廷军队先在北平保卫战中失利,然后又在郑村坝之战、之战中被朱棣率领的燕军打败,导致攻守形势逆转,使得朝廷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讨燕军事行动。
- 五、坚持让建文帝留守南京,致使城破人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领大军即将攻至南京,有大臣建议建文帝乘燕军还没到南京城下,抓紧离开南京去别的地方,只要建文帝在,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书呆子方孝孺却坚决反对,极力请求朱允炆留守南京,等待援军前来护驾,还告诉建文帝如果南京城被攻破,他应该为社稷去死。然而,建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在燕军攻入南京城后,自己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死(另有一种说法是假扮成和尚逃跑了),而方孝孺也被朱棣抓进监狱,后来被杀并被灭族。
尾语:朱棣占领南京城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们进行了血腥的屠杀:黄子澄被凌迟处死,并灭三族;齐泰被凌迟处死,并灭三族;方孝孺被凌迟处死,并没十族(包括他的学生)。所以说,忠臣并非贤臣!\"书呆子\"式的忠臣,有时也会误国!
参考资料: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明太祖实录》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注读史如品茶,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史世界,不断探索真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