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英雄出于乱世,隋末唐初战火纷纷的期间,涌现了大批的能人义士,以贤能爱才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笼络了天下人才为其所用,文有,被称之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等等,武有秦琼、尉迟恭、李靖、李勣、苏定方、李道宗等,这些名臣可谓是人人揭晓。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并进行排名,在24功臣中排名第一的死长孙无忌,排名最后的是秦琼,在世人的了解中,长孙无忌似乎不那么出名,那么他究竟凭什么本领能够力压大名鼎鼎的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位列凌烟阁第一呢?
力劝秦王先下手,发动宣武门政变
李家起兵后,和李世民从小就认识的长孙无忌,就到李家协助李世民,李世民任命他为渭北行军典签。从此长孙无忌就一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逐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人物。后因功擢任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设计调开李世民身边的武将,计划谋杀李世民,在此情形之下,极力劝说秦王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子。
“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哉?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于草泽,不得居王左右。”
626年的六月三日,李世民把房玄龄、杜如晦等召入王府,经过筹划后,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四,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等人设伏兵于玄武门,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朝经过此门时,突然发动袭击,将二人杀死。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被迫无奈的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长孙无忌顺利成章的升为太子左庶子,毫无疑问,李世民把夺得太子之位的首功,记给了长孙无忌。
请罢功臣袭封
公元637年,唐太宗为了让功臣的后代能够世代捍卫皇室,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联合房玄龄上了著名的《请罢功臣袭封表》
认为分封世袭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有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到地方之后还会骚扰地方百姓,给百姓带来负担,另外这些功臣在跟皇上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现在要去封地治理州郡,就跟流放一样,都不愿意去,后来此事只好作罢。
1. “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
2. 或“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搞世袭是“重裂山河,愈彰滥赏”
3. “孩童嗣联,义乖师佥之方”,他们专擅地方,就可能“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夷灭”
4. “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如行世袭,“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
君臣情深
长孙无忌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加上本来就跟李世民是好友,所以二人的关系一直非常好,李世民在论定佐命功臣时,以长孙无忌为第一等大功。可以出入太宗卧室而不避。
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
贞观二年,唐太宗率大臣在南郊祭祀完成后,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和司空裴寂同乘龙撵,长孙无忌和裴寂都极力推辞,唐太宗说,你们两位都是肱骨大臣,我们关系都非常融洽。
“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
633年十月,长孙无忌拜为司空,位列三公。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推辞的请求,说他不适合担任三公,因为他是外戚,会带来“圣主私亲”的非议。
唐太宗说,之所以授官,是因为长孙无忌德才兼备,并不是靠着亲戚关系,长孙无忌又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赡,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唐太宗还专门写了一篇《威凤赋》,把长孙无忌比喻成了一只威风的凤凰,来追思自己创业之艰和长生无忌的辅助功劳。
文武双全
孙无忌不仅是唐初佐命元勋,还精通律法、礼仪、史学,唐太宗继位之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复定旧令,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和房玄龄一起撰定了贞观《式》30 卷,凡律五百条,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格七百条。
结语:
长孙无忌,对皇帝忠心耿耿,尽职尽力,为唐朝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时时居安思危,洁身自好,无愧于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始终不逾。”,也无愧于凌烟阁二十四明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