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过这么一个观点:“观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隋文帝。”
当然,他指的是开国帝王。
如果把“天下”二字改为“皇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套用赵翼的话,得出这样的结论:观古之帝王,得皇位最易者,莫过于汉文帝。
汉文帝者,刘恒也。
01
政变疑云
公元前180年8月,长安未央宫发生了一起针对皇权的军事政变,主攻方是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汉初军功集团和以刘章、刘兴居为代表的刘氏宗室,被攻方是以吕产、吕䘵为代表的外戚集团。
政变结果,吕氏被团灭。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完全达到预期,剩下的应该就是主攻方开始瓜分胜利果实了。
但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个本来与此事件毫无瓜葛的人出现在庆功会上,并拿走了此次政变最主要的战利品,也是刘章兄弟起事的主要目标:皇位。
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存在感极低的人——代王刘恒。
刘恒,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亲薄氏,封代王。
从外派地以及母亲的封号来看,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如果不出意外,将会在自己的封地度过一生。
所以,这个历史上的“意外”,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
刘恒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刘章、刘兴居兄弟为什么隆重登场却又黯然退场?
周勃、陈平等人在其中又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此后的故事,史书所载含糊且语焉不详(或者是因为暗箱操作而没法据实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史书的边边角角发现,事件的背后其实与历史上任何一次皇位更迭并无二致,仍然是一场苟合与出卖、操纵与利用的政治博弈。
政变中的“为刘氏左袒”
02
为什么是刘恒
一开始,当“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也就是去接刘恒继承皇位时,对于这等从天而降的好事,刘恒却表示疑虑和抵触。
刘恒甚至还有些恐惧,为此专门召集幕僚开了个会。
郎中令张武等人也表达了同样的疑虑,说,这群人都是高祖旧将,打了一辈子仗,最善于搞阴谋诡计。所以,这件事没这么简单,他们只是害怕高帝和吕后的威势罢了。现在他们刚刚在京师搞了流血事件,接着就说让你去即位,实在是不能相信。不如以生病为由,观察一阵子再说。
但是,中尉宋昌的一番推理却好像更有道理。
宋昌说,这件事靠谱,有四个理由可证明。第一,高帝打下江山,全天下早已认可刘氏;第二,高帝遍封刘氏诸王,这成为帝国的强大根基,任谁也不敢胡来;第三,高帝仁治天下,百姓得其实惠,人人自安;第四,吕后虽然也大封吕氏,但在这次政变中,周勃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说明天下民心仍在刘氏。凭这四点,周勃这些人是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对您不利的。所以,您应该去。
矛盾之中的刘恒,也曾问计卦师,“卦兆得大横”,占辞为“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意思是说,您就是天子的命。
刘恒他们当然没有想到,军功集团把他推向前台,其实是另有目的。
(一)表面理由
本来有两个人选,但都被军功集团否决。
第一人选是齐王刘襄。齐悼惠王刘肥的大儿子,也就是刘邦的长孙,立他可以说比较名正言顺。但却因刘襄的舅舅驷钧名声不好,怕重蹈吕后外戚专权的复辙。
第二人选是淮南王刘长。又被推翻,理由还是娘家人不行。
“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算来算去,忽然发现刘恒才是最根红苗正的接班人。
第一,代王本人人品好,太后娘家人也好。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
第二,刘弘等皇子都不是惠帝亲生的,他们名不正言不顺,代王是太祖高皇帝之后,而且是目前年龄最大的,理应当皇帝。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
大王(刘恒)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
(二)实际算盘
军功集团放弃齐王和淮南王的原因真的是因为“母家恶”,而防止象吕氏一样“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的情况出现吗?
答案是否定的。
齐王一族过于强势,齐王刘襄占据着王朝最好的地盘,他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不仅在长安实际掌控兵权,刘章更在诛吕行动中立有首功(勃起拜贺章,曰:“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如果真要拥立齐王,功臣集团可能会白忙活一阵,替他人做嫁衣,因为最后的桃子一定会被刘章兄弟所抢走。
所以,必须更换新皇人选。
到这里,他们更立代王刘恒的真实原因已经呼之欲出:刘恒为人低调,也没有“外挂”,看上去“好摆布”。仅此而已。
这一过程中最惨的是齐王兄弟。
整个政变,从谋划到实施,一直是功臣集团和齐王一族的宗室全程参与,尤以刘章出力最多。
但他们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政治盟友转手出卖。
多说一句,刘章到第二年就憋屈死了。
刘章剧照
03
刘恒的回馈
《诗经》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刘恒说:你们给了我位子,我给你们分桃子。
首先,确认“倒吕”行动的正当性。
进入长安的当天夜里,刘恒就下发了他的第一道诏书,对“倒吕”行动进行了定性:
吕氏阴谋叛乱、篡夺天下,多亏了陈平、周勃他们及时发现并将其扼杀,才使刘氏江山得以保全。
於是夜下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几天后,刘恒又大赏“倒吕”功臣,对他们这一行动进一步盖棺定论。
皇帝曰:“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弗击,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硃虚侯刘章首先捕吕产等。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刘揭身夺赵王吕禄印。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硃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其次,恢复名誉。
孝文帝元年十月二日,刘恒登基,第一件事是拜祭祖宗(谒高庙),第二件事就是加官晋爵: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而且,刘恒没忘了自家人:“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这样,军功集团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因为帝国军政大权又重回到了他们手中。
封自家人则是一石二鸟,一方面功大该封,另一方面不让军功集团一家独大。
刘邦和军功集团
04
政变背后的黑幕
按太史公的记载,“倒吕”行动是这样的:
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
看上去确实是因为周勃、陈平等人的及时预见和果断行动,才捍卫了刘氏江山。
但是,事实果然如此吗?
如果我们仔细翻看史书就会发现,这场被军功集团说的正气凛然的政变行动,其实就是一场普通的政治斗争,它的背后仍然是权力之争。
而且,军功集团似乎还是“非正义”的一方。
证据一:发动政变就是为了夺回权力。军功集团在被吕后长期架空之后,想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所谓忠心,只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并糊弄后世人用的。如果真是忠于刘邦、为了刘氏江山的话,从刘邦崩到吕后崩,中间这十五年他们干嘛去了?
尤其是陈平和周勃,在吕后面前不仅自己连个屁都不敢放,还笑话人家宰相王陵不懂权易和变通。
证据二:推举刘恒。如前所说,刘恒与这场政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的入选仅仅是因为老实本分、娘家无人和容易控制(说白了就想立个傀儡),符合军功集团的权力要求,可以实现利益的更大化。
证据三:吕氏封外戚是一种极其正常的表现。吕雉当权后遍封娘家人为王候,这个不假,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中国古代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到了吕后这里就成了阴谋颠覆的证据?吕后是杀了三个赵王,但那几个人要么是不听话,要么是打翻了吕后的“醋坛子”,几乎不存在唐代武则天那样有目的的政治谋杀。
证据四:吕后继续任用汉初的开国功臣。这一点是陈平他们也回避不开的。作为吕后来说,除了韩信、彭越两个异姓王外,吕后没有动军功集团一根指头。而且,朝廷内的重要职务、外部的军权也基本掌握在那些人手里。拿吕后说事,其实是周勃等军功集团发动政变并嫁祸于人的阴险伎俩。因此,所谓“夺回刘氏江山”就是一个伪命题。
证据五:这段历史明显是胜利者所篡改。且不说中间的是非曲直,单是在细节上就经不起推敲,比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吕产的这一段,先是: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裴回往来。”
也就是吕产想冲进未央宫,一直没有得逞。但紧接着:
“硃虚侯(刘章)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日餔时,遂击产。”
吕产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未央宫里面,并被朱虚侯刘章所击杀。
这些明显的破绽和漏洞刘恒看不出来吗?
非也。
在政治斗争中,从来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说,只有利益。所以,对于军功集团的所作所为和最终目的,刘恒不仅看得出来,而且心里比谁都明白。
但作为一个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只能看破而不说破,配合着演戏。
不过,他不会听之任之,更不会受其摆布。
因为他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更何况,他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血的代价。
倒吕政变
05
刘恒的代价
吕后对刘氏宗室的态度一直是又拉又打。
“拉”就是强行嫁吕氏女,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有没有正妻,反正嫁过去就是正妻。明确记载的就有赵王刘友、梁王刘恢、朱虚侯刘章以及琅琊王刘泽。
“打”就是对不听话的非贬即杀,绝不姑息。赵王刘友对吕氏女不管不问,引起了她们的忌妒,便诬陷赵王等吕后死后就造反。吕后大怒,把赵王召回长安,囚禁起来活活饿死。梁王刘恢(后迁为赵王),吕氏女不仅专恣后宫,还把刘恢原来的爱姬给酖杀了。刘恢苦恼之下自杀而死,死后宗嗣被废。
吕后
代王刘恒没有被记载是否嫁有吕氏女,但是,可疑之处也因此而生。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记孝景本纪》
“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史记外戚列传》
“窦姬……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汉书外戚传》
这几段话里面同时透露了两个信息。
第一,后来景帝刘启的母亲窦氏不是刘恒的正妃;
第二,代王正妃很神秘,但她和所生三个(四个,应该是太史公自己笔误)儿子死得更神秘,而且死亡时间非常集中(甚至可能是同时)。
在这里,如果我们和前面的记载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硃虚侯已杀产……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惠帝儿子们也被诛灭这么一个大背景下,这个“代王后”是不是也是一位“吕氏女”,也被作为刘恒入主未央宫的一个政治交易,连同她所生的三(四)个儿子,一块给“做掉了”?
极有可能。
否则,代王后和三(四)个儿子的“集中死亡”又该如何解释?
于是,另外一个恐怖事实出现了:刘恒在和杀子仇人们作交易。
然后,又折射出一个信息:
刘恒是一个城府深、心机重的狠人,他不会就此善罢干休。
06
刘恒的反击
刘恒一辈子的行事风格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外柔内刚,绵里藏针。
太史公对文帝刘恒的评价是“德”,所谓“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甚至达到了“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的高度。
从刘恒的历史表现来看,他“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也的确担得起这个“德”字。
但是,如果仅从与军功集团的这场政治博弈来说,他身上的“德”标签,则成为他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绝佳掩护,以至于军功集团从一开始就没对他设过防。
而且,我们如果从渭桥迎驾一路看过来,刘桓其实一直扮演着一出“猪吃老虎”的大戏。
我们简单还原一下他的登基过程。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人都来了,却又说自己各方面都不称职,还是让楚王来干吧。
“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一般都是推让三次,他都面南而坐了,还又让了一次。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最合适,那我就不敢推辞了。
全程一副“赶鸭子上架”、被逼无奈的模样,仿佛是被周勃、陈平等人一路协持、心不甘情不愿地登上了皇位。
但是,这只看似无害的“猪”甫一上任,就不动声色地连下几步好棋,将帝国军政大权牢牢地抓到了自己手里。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与军功集团的斗法手段和过程。
首先,接管禁卫大权。周勃、陈平等人的政变是从掌控南、北军,也就京城禁卫军入手的,刘恒深知其重,所以,在进入未央宫的当天晚上就做出了第一个任命,安排心腹宋昌和张武护卫中枢: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其次,重要机构全部换成自己人。
“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九卿,职能大体相当于后世的六部,也就是说,帝国日常行政事务大权也拿到自己手里。
第三,把诸侯赶回封国。汉初存在这么一个现象,第一代军功集团大多封爵,但都没去地方,一直享受着京官待遇,刘恒看着很不爽。二年十一月,他专门下诏说:我听说古代封建诸侯一千多个,他们各守封地,把地方治理得都很好。而现在列侯们大都住在京城,不仅封地的官吏、士卒往返两地,劳民伤财,列侯也无法对食邑形成有效管理。因此,你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封国,实在脱不开身的,可派遣自己的太子前往。
第四,关键权柄不撒手。从一开始,刘恒就在选择性地执行或者否决着军功集团的建议,比如在刘章和刘兴居兄弟的问题上,因其功大,最早军功集团就承诺把赵地封给刘章、梁地封给刘兴居(大臣许尽以赵地王章,尽以梁地王兴居)。但是,后来刘恒听说了刘章兄弟是想立自己大哥刘襄为帝时,就故意贬低了他的功劳(故黜其功),仅把齐地割出一块,封他为城阳王。
第五,封建亲子。
(二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硃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
这一段很显刘恒的手段,可谓一举三得。第一方面,体恤死者,显皇恩浩荡;第二方面,借封建之机,把齐地一拆为七,大大稀释了齐王的势力;第三方面,封建亲子,而且一出手就是“一字王”。
还有一个细节是,如前所说,九卿的位置大都被他的老部下所占,所以这个所谓的“有司请立”也是刘恒在自说自话、自请自封。
刘恒剧照
07
“帝王术”教科书
刘恒“扮猪吃虎”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其出神入化的“帝王术”。其中,对周勃的进退趋避和收放拿捏更堪称是“帝王术”的教科书。
周勃从第一次见面就给刘恒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面甚至严重得罪并触怒了刘恒。所以,对待周勃,刘恒就收起了“绵”,露出了“针”。且看他与周勃的五个回合:
第一回合:周勃的小动作。刘恒来到长安,周勃代表军功集团和他交接。在渭桥边他对刘恒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个事咱私下里说说(原请间言)。听到这话,刘恒没吱声,但下属宋昌把话接过去了。宋昌说:公事公办,如果是私事的话,那对不起,王者无私(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周勃一下子被镇住了,恭恭敬敬地献上了天子玺符(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刘恒则表现得不卑不亢,说:咱到单位再说(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这一回合刘恒胜。
第二回合:周勃想搞下马威。刘恒初入未央宫,在门口被侍卫给拦住了,没办法赶紧找周勃。结果周勃一声令下,侍卫立即放行。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
这一回合周勃小占上风。
第三回合:罢免周勃相位。刘恒即位后仅三个月,有人告诉周勃,你先是倒吕,接着又迎立代王,功劳很大,却经常以此为傲,这恐怕会惹祸上身。周勃一听害怕了,赶紧告病辞职,让陈平接替了自己。这件事有点蹊跷,倒吕的功臣多了,为什么别人没事?这应该是刘恒的定向“特殊照顾”。
第四回合:二次罢相并赶回封国(陈平死后周勃复相)。孝文帝二年十月,刘恒曾下过一道诏书,让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列侯之国),结果执行得不好。三年十月,刘恒重申了这一诏令,不仅措辞严厉,而且专门点了周勃的名:
“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
第五回合,以谋反敲打周勃。周勃回到封国后,他的大兵气质就开始暴露出来了,整天穿着铠甲,家人也拿着兵器接待客人(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这就授刘恒以口实了,接着以谋反罪将其下狱。不过,这事连刘恒母亲薄太后都觉得有点过了。老太太说,周勃统领北军的时候都不反,难道回小县城后就想反了?刘恒也就借坡下驴,释放了周勃,并将他官复原职。
经过这一番较量,周勃彻底服了,因为他知道,如果刘恒想和他一般见识,根本不用自己出手,一个狱卒就可以轻松办他。
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绣像
08
陈平服刘恒胜
整个西汉,甚至放眼整个历史,以脑袋瓜子好使、鬼点子多为标准,如果陈平自称第二的话,那么可能没人敢称第一。
汉初三杰又如何?下场没一个好。
韩信因不知谦退送命,萧何以“自污”保命,张良以强行隐退保命。唯有陈平,先后历刘邦、吕后以及文帝三朝(加上惠帝是四朝)不倒,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这里也透露出陈平的一大性格特点:虽然他自己也承认多“阴谋”,但在面对强势帝王时,他却会敛羽折翅,收起自己的“阴招”,光明正大而且真心实意地出谋划策、拥护支持。
能让他如此的人不多。
刘邦算一个,吕后算一个,而刘恒同样算一个。
从这一角度来说,连陈平都服了,说明整个汉初军功集团已经匍匐在了文帝刘恒的脚下。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