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在乾隆十二岁时,他的父亲雍正,为了夺取皇位,特意设了一个局,把他引见给了康熙皇帝。这次祖孙会面是乾隆皇帝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机遇,乾隆牢牢抓住了机遇,在康熙的诸皇孙中,脱颖而出?本期,侯叔和大家一起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他的成功与失败。
关于某位皇帝最权威的著作,往往是他的实录。实录就是一朝史官根据原始材料写成的关于这个皇帝生平的事。所以关于乾隆最重要的事情都记录在实录之中——《清高宗实录》。
康熙61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阴历3月12日,这一天是大清王朝历史上很特殊的日子。在《清高宗实录》中提到这一天,清朝最重要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头一次聚到了一起,这一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康熙朝储位斗争的结果,也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盛事“康雍乾盛世”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对于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乾隆,也就是当时的弘历来说,更是决定他命运的一天。
我们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出出身、天赋、机遇和努力。康熙有几十位皇孙,为什么最后是弘历做了皇帝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一天他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遇。这一天出现的背景,康熙皇帝晚年心情长期不好,每天唉声叹气,夜晚还经常失眠。用今天的话来说,康熙得了重度抑郁症,因为诸子争位搞让老皇帝心力交瘁。
这一年春天,皇四子胤祯对康熙建议,让康熙去胤禛的园圆明园里游玩,赏牡丹,换换心情。我们知道,北京的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园林,但是一开始它只是康熙赐给胤禛的一个小花园,后来的圆明园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而成。
康熙听说可以赏花,很高兴,就答应了。可让康熙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游玩赏牡丹,是胤禛为了夺取皇位而设的一个局,而这个局也为他儿子弘历,在I2岁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创造了机会。
皇四子胤禛,是个城府很深的人。表面上对皇位没兴趣,当其他皇子为了皇位打破头的时候,胤禛在书房苦练书法,苦读佛经,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样。因此,康熙对胤禛比较信任,经常去他的花园里面玩儿,换心情。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晚年到胤禛的圆明园去过11次,这是其他皇子没有的殊荣。
在康熙的九位争位的皇子当中,胤禛本来是最没有优势的。从年龄上来讲,胤禛排行老四,传位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从才干上来说,胤禛为人低调,不显山露水,就算有才干,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从性格上来说,胤禛不喜欢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人格魅力不突出。
那么,为什么最后是胤禛成为了皇帝呢?其实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
第一:胤禛善于隐藏自己的野心。胤禛心里明白,就算自己对皇位很渴望,也不能让康熙察觉。这个道理很简单,接班人与在位人的关系是很不好拿捏的。康熙一旦知道胤禛有继位的想法,就会被康熙处处防范,一不小心,康熙就会认为自己有抢权夺利,甚至是有谋害他的企图。
第二、胤禛会适度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果自己没有才能,也胜任不了皇帝这个位置。所以,胤禛的处事原则是,我不显山露水,但是你如果给我布置任务,我会很出色的完成。
第三、胤禛为了皇位设的这个局,使他离皇位又近了一步。
胤禛手里头有一个特殊的砝码,他要用这个特殊的砝码来打动康熙皇帝。这个砝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要说的乾隆,也就是弘历。康熙皇帝来到圆明园,胤禛把他迎到一座叫牡丹排的大殿上,父子两个人面对着怒放的牡丹,坐下来,把酒临风,聊一点跟政治无关的家长里短,心情非常愉快。聊着聊着,胤祯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皇阿玛,您这两个皇孙今年可十多岁了,还没见过您呢。你想不想见见?
孙子都长到十多岁了,还没见过爷爷,这可能吗?这个在康熙朝一点也不奇怪。康熙单单是长大成人的儿子就20多个。孙子97个,加上孙女一共将近200人,政务缠身的老皇帝根本见不过来,生前只见了20多个。那么康熙听胤禛这么一说,就随口答道:“好,见见。”不一会,从里间屋走出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第四子弘历,一个是他的第五子弘昼。看见这两个孩子走出来,康熙就不知不觉放下手中的酒杯,弘昼倒是没给康熙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哥哥弘历就不一样了。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康熙一见面就注意到这个孙子与众不同,弘历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身材挺拔;除此之外,康熙注意到这个孩子的眼睛里有一股不同寻常的灵气,很沉静。
两个孩子走上前来给康熙行礼,康熙发现弘历在行礼的时候,一举一动都是敏捷得体、又落落大方,丝毫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紧张和局促。相比之下,弟弟弘昼就紧张很多了。所以弘历给康熙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康熙当了一辈子,自然知道如何鉴别人才。《清高宗实录》记载,老皇帝把弘历叫到面前,场景是这样的:
弘历,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在读宋代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
会背吗?让我听听你学到什么程度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知道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吗?
”《爱莲说》这篇文章以莲花的形象作比......“
康熙非常惊讶,一个12岁的孩子能把周敦颐的著作讲成这样,实在是太难得了,就连字里行间的意思都说的明明白白,康熙不禁感叹道,我没想到我的孙子当中还有这样聪明的一个孩子。当天晚上,康熙就没有睡着,他的脑海当中不停的浮现体弘历的声音,他想在爱新觉罗家族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真是上天对我大清朝的眷顾。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康熙就让太监又一次来到圆明园,要胤禛写下弘历的生辰八字,康熙要看一看。
胤禛听说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赶紧写好,交给太监。太监走后,胤禛在心里自己偷偷喊了一声“我成功了”。什么成功了?是他设的这个局成功了。那么问题来了,胤禛他为何要把弘历介绍给康熙认识呢?因为胤禛知道,伟大的政治家处理政治问题,就像高明的棋手下棋一样,他不可能只算一步,肯定要多算一步。
康熙要是决定传位给某个皇子,他不仅要关心皇子本人,也会关心一下这个皇子所生的皇孙,因为这涉及到更下一代君主的素质问题。康熙晚年对胤扔,曾经两立两废来回折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康熙很喜欢这个胤扔的长子弘熙,虽然对胤禛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他认为这个皇孙非常聪明,非常可爱,是一个做皇帝的好材料。那么他如果不传位给胤礽,这个皇孙将来就当不了皇帝。
虽然康熙自己没有表达过这个想法,但是聪明透顶的胤祯知道父亲的心思,所以他才要千方百计地介绍自己的儿子给康熙认识。那么,胤祯怎么就有把握让康熙见了弘历之后肯定就能喜欢上他呢?那万一要是康熙不喜欢的话,那岂不是要减分而不是加分吗?
这就涉及到我们开头所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诸多因素中的第二项——天赋。胤禛认为,弘历这个孩子有特殊的天赋,他能凭借自己这种突出的天赋赢得祖父康熙爷的喜爱。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弘历天资颖异,特别聪明。在其后来成了皇帝之后, 乾隆在他的古诗上这样写道,他跟弟弟弘昼同时开蒙读书,因为两个人同岁,他读书过目不忘,读两三遍就背下来,弟弟弘昼却总也背不下来。有的时候它已经背完第三篇了,弟弟弘昼还在那啃第一篇。
所以两个孩子们智商差距很大,弘历那么不仅读书好,而且身体也好,运动天赋很突出。第一次学射箭就能射到靶子上,第一次学骑马也不害怕,胆子大,所以武功骑射好,读书又好,这在清王朝就叫文武双全。那么,除了这两点优势之外,弘历身上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情商高。
弘历很有眼力见,很知道如何讨大人的欢心,同时性格又很沉稳,不调皮,不捣蛋,所以胤禛相信,康熙肯定会喜欢他。那么,为何胤禛在弘历12岁的时候,才想起来把他介绍给康熙?这个说起来也是个巧合。
乾隆后来在一篇诗作中讲过这件事情的原委,他说,康熙六十年,去年11,胤禛带着弘历在避署山庄,康熙有一天闲着没事,就拷问弘历的功课,就出现了弘历背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历史故事。这件事情之后,不光是康熙震惊,就连他身边的太监都被惊到了,他对胤禛说:“四爷,您这个孩子太聪明,我见过的咱们康熙爷的这些皇孙当中,这个绝对是头一份”。那么老太监的这句话,就提醒了胤禛,受到启发之后,胤禛决定要把弘历介绍给他的爷爷康熙。那么因为胤禛的这个念头,就决定弘历在12岁就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台。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命运要有机遇,但是也要有天赋,只有一定的天赋或者说实力,这个机遇才会落到你的头上。
那么说到天赋,我们还要提到弘历身上一个特殊的先天因素,对他的命运也产生了影响——弘历的生辰八字
在前面我们提到康熙要了弘历的八字,在传统社会,很多中国人都很相信占卜算卦,就连皇帝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的皇帝,喜欢几何代数,但是这只是康熙身上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康熙对算卦占卜也很热衷。乾隆当上皇帝,也跟他的生辰八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9年,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内阁大库档案,其中有一件原始文件就是乾隆的八字,其中还附有康熙六十一年当事人的批语。
乾隆的八字是这样的:“辛卯”指的是康熙五十年,“丁酉”指的是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指的是子时。旁边还有这样一段批语:“此命富贵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绝必文武经纬!……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乾隆的这个命叫火炼金秋,是天赋极厚的墙,是命运。有这样命运的人天生非常聪明,长大之后文武双全,将来娶了妻子也会非常贤能,会生很多子次。寿命了非常长将来呢不折不扣的大富大贵之命。
那么这么好的八字会不会是胤禛伪造的呢?不会,因为作为皇孙弘历一生下来,他的出生日期就会被记录在案;那么这套批语会不会是胤禛找人瞎编的呢?也不会,因为过去中国人推算八字有一套固定的算法,同一个八字,你找不同的人看,结果差太多。同命相理论来看,弘历的八字确实是大富大贵之像。
看过这个八字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弘历养育宫中,也就是把弘历接进宫中来跟康熙一同生活。这个举动,也就意味着,康熙决定要把弘历当成接班人来培养。
那么,康熙皇帝会怎样培养乾隆呢?乾隆又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的呢?
事情发展到这儿,可以说胤禛的初步计划已经达到了,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弘历,在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时候,能不能进一步赢得康熙的喜爱和信任了,或者说弘历能不能抓住命运给他的这个独特的机会。
康熙六十一年,夏天和秋天两个季节。弘历就和自己的祖父康熙一同生活在避暑山庄,祖孙两个人每天形影不离。乾隆后来回忆过当时生活的场景,他读书的时候,康熙一个字一个字给他讲解,吃饭的时候,祖孙两个人同步在一起,不停的给孙子夹菜,甚至康熙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的时候,也特批弘历可以不离开,弘历此时总是很懂事地屏息,静静地站在一边观察爷爷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有的时候康熙会给大臣们题字,弘历这个时候总是跑前跑后,磨墨伺候。
可以说,这个乖巧的孙子给康熙晚年最后的岁月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仅仅半年的时间,祖孙两个人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清高宗实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个细节,说是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康熙正在湖上泛舟,弘历呢在附近山头上玩,远远的看见爷爷的舟朝这边驶过来了,弘历就赶紧往山下跑,想早点跑到爷爷身边。康熙在船上看见孙子跑下来,怕他摔倒,赶紧站到船头对着弘历喊“慢点跑,别摔着。”康熙爷爷这个苍老而焦急的声音,60年后还在乾隆的耳畔回荡。
弘历那个时候不仅仅凭借着他的乖巧懂事,贏得了康熙的喜爱,他的运动天赋也让康熙印象深刻。乾隆晚年在一件谕旨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康熙在宫门外设,就是说有一次康熙在宫门外射箭,说是要考验一下弘历,弘历不慌不忙在引弓射箭,连射五箭,都正中靶心。康熙非常高兴,赏了弘历一件黄马褂。
康熙打猎的时候就总是带着弘历,弘历胆子很大,让康熙很满意。不过有一次就出了点意外。《清高宗实录》说,这一年八月,康熙带着弘历来到围场打猎,康熙发现一头大熊便举起火枪,打在大熊的腹部,这头熊应声仆地,看上去已经死了,一动不动!康熙喊弘历上前补射一箭,想试试弘历的胆量。
平时,只要是康熙一声令下,弘历肯定马上踊跃上前,但是这一次弘历却端坐马上迟迟不动,坐在那闭目养神,看起来好像没听着一样。康熙很生气,说弘历平时胆子很大,今天怎么害怕的呢?朝着弘历又喊了一声弘历,弘历听到爷爷这声喊,他突然睁开眼睛,像刚睡醒一样,慢慢地跨下马,想要前进。就在这个时候,倒地已久的大熊突然猛一个翻身,像人一样站了起来,嘴里发出一声怒吼,直向众人扑来,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只有康熙一个人反应及时,举起火枪,又射了一下,子弹从熊的耳朵射进去,穿过大熊的大脑,这头熊才彻底死去。
这件事过去之后,康熙后怕不已,他不停地回想起这个情景。他想,弘历当时要是听了我的命令,马上就上前,说不定已经成了大熊的口中之物。那么这个弘历平时胆子很大,那天为什么突然害怕呢?康熙认为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保佑他这个不同寻常的皇孙。所以那天回到帐篷之后,康熙就对随侍的妃子讲了,弘历这个孩子将来他的福气比他还要大。那么我们知道,康熙做了60年皇帝,享尽了人间的繁华富贵,他说弘历的福气比他还要大。这句话就要值得深思。
这件事发生之后,康熙呢对这个弘历啊就更加喜爱,他认定弘历不一般,因此就萌生了传位给胤禛,胤禛将来再传位给弘历的想法。几天后,康熙突然来到了胤禛所在的避暑山庄的园子里,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事情。来到之后,康熙又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指名要见一下弘历的生母。《清高宗实录》说,特命孝敬宪皇后出来觐见。孝敬宪皇后指的是雍正的妻子,而孝圣宪皇后指的就是乾隆的生母,这个用语比较正式。那么老公公指名要见自己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儿媳妇,这在当时是有点突破礼法的行为,整个雍亲王府大家都莫名惊诧,搞不老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那么今天,我们就都知道,因为康熙预料到弘历将来有可能要做皇帝,见弘历的生母,则是对弘历的最后一道考验,毕竟,如果弘历继位,其母是皇太后,皇太后对朝廷政局的影响也很大。
经过与乾隆母亲的交谈,康熙才明白,原来弘历身上的这种突出的天赋,既表现为天资聪慧,超出一般的同龄孩子,还表现为有勇有谋,少年老成。而这种超出常人的天赋,与他父母的遗传因素不无关系。内敛严苛的父亲雍正和外向亲和的母亲钮祜禄氏,对弘历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好了,本文的去那不内容就是这样了。